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教学长时间以来过于注重基础训练,教学模式程式化。全部教学活动围着高考指挥棒转,考纲怎么要求,我们就怎么教,将学生看作是一个不会思想的物品。不可否认,听、说、读、写,字、词、句、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如果只关注怎样造句、怎样构段、怎样谋篇布局,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培养、情感的熏陶,忽视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就有悖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性质。语文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体悟前人已有经验知识,而且应该是教师与学生重获生命体验、焕发生命光彩,让生命延续的一个过程。正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孩子们与经典著作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同伴交流合作,体悟作品里呈现出的独特情感世界,明白做人的道理,修身养性,领悟人生的真谛。这样,使他们由一个懵懂的孩童成长为一个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具有社会责任的人。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培养,但同时也应成为一个能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能激活学生情、智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真正打开学生观察视野的课堂,应该是一个真正能让学生感悟人生、体悟生命角色的课堂。

一、语文学习要能激活学生的情感、智慧

学生在学习时只有明确了“我想要学什么,我真正要了解的是什么”,才会主动去探求,要不然学习自主性、主动性的培养将成为空谈。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新理念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关注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语言文字的艺术,就是一种打动人的艺术。语文是人文性极强的一门学科,绝大部分入选教材的作品都包含着强烈的感彩。新课程下的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作品的内容都关注学生的生活,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用不同的方法去创设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走进作品之中,同作者、同文本中的主人公进行对话,产生碰撞,让自己的情感得到熏陶,丰富、完善自己。学生们的智慧是没有穷尽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的想法,有的时候是很单纯的,就似璞玉,需要教师去开发、去雕琢。把单一的、纯理性的教化与丰富的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把理性的认知变为情感的认同,这不也是“人文”的体现吗?那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

1.将“组织教学”变为“诱发动机”,其核心是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受到有效的情感刺激,面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需求和欲望,进而促使其形成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假如学生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动机绝对不会莫名其妙的产生,而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诱发让其产生。在实践中运用的目标分解法、赞扬肯定法、和平共处法等,都是有效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2.将“传授知识”变为“主动探求”,其核心是让学生真正从教师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掌握学习和求知的主动权,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探求蕴藏于教材中的知识宝藏。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强调自主求索的精神。这意味着教师再也不能只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加不能再用一套泛黄的讲义来应付全班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应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之中,关注、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质疑,让教学在彼此问答、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习在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之中深入。教师的教在学生的学习后,学生的学习在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这个过程很复杂,也很重要,操作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运用问题交流法、主题探讨法、师生沟通法等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

3.将“巩固知识”变为“自我展现”,其核心是让学生不再受机械记忆、重复练习的痛苦,以自我展现的形式,一方面吸收、巩固知识,能真正地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变成自己的素养,另一方面有主体意识、张扬个性而且又积极合作,养成开朗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要在“动”字上下工夫,让学生能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那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教师可以运用课本剧、辩论、演讲、朗诵、趣味游戏等形式诱导学生动起来。学生在“心动”中学,在学中“心动”。在“身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人人动”中发现不足、改进不足。

4.将“运用知识”变为“实践创新”,其核心是让学生突破教材的局限,打破经验教训的桎梏,不当知识的奴仆,不是任教师驱赶的温顺的小绵羊,而是着力培养自己寻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质疑敢闯的创新精神。纵观学习的整体过程,这一部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前三个阶段的学习都是在为这一阶段的实施积蓄力量。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是否有成效。我们应该看到只有这一阶段的学习落到了实处,发挥了效力,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才会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才能达到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所要求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所以,教师在这一阶段就要有探险意识、突围精神,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敢于突破,冲出常理,经常用那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生分析一个人物形象,教师可提问:这是不是唯一的认识?此人是否还有其他的性格特点?换一种思考角度是否会有其他的认识呢?我们思考是不是有偏颇或漏洞?用这些问题来启发学生质疑书本,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敢于创新求异,鼓励学生多思善想,不被一家之言所惑,有自己的思想。

5.将“检查知识”变为“共同体验”,其核心是让生生、师生问将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进行交流,总结已知,体悟学习方法,品味学习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这一部分虽是尾声,但不要流于形式。学习简报、学海拾遗、几点体会等,都是很好的体验和交流形式。一句话,要让学生在共同体验和相互交流中,把所学的知识融成一个体系,具有自主、合作、创新的意识。

二、语文的学习让学生拥有开放的“大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将学生从“小课堂”引领到“大课堂”,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去学习语文。大力提倡“大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读纸质书(报刊、杂志)、电子书(电脑、网络、光盘)和无字书。进行一些春游、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工厂、农村,走向博物馆,走向美丽的大自然,亲自领略外面精彩的世界,目睹祖国的日新月异的风貌,亲身体验人生百味,让学生做自主发展的人。除了现实生活,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可能的生活。课程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语文学习当然要促进学生生活品位、生活格调、生命质量的提升。如果只是简单地复制生活,学生可能陷于日常的、琐碎的生活,感受不到生活更多的魅力。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在梦的天堂里飞翔,拥有一种超越个人、超越家庭、超越社会的向往。这种向往就叫理想,它可以温暖人心,提升人格。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我们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一旦被激发了,他们会成为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和体会到的东西将会比在课堂上多出许多。

三、语文的学习使学生体验社会角色和身份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有让学生由一个懵懂单纯的孩子到一个有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的人的转变过程。这样,在课堂上我们就要多思考,怎样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对社会角色的体验,怎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怎样才是有利于学生思想的发展。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其本质就是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不同的角色。学生不是孤独的学习者,他们渴望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沟通,和他人分享经验和体会。大家都渴求一种开放的交流,积极和他人打交道。在这种理念下的学习,学生经常变换自己的角色,不断在和他人的交往中成长。长期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倾听、感悟能力和团队精神都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让语文课堂变为提升学生能力的场所

新课程的教材,无论内容的编写还是形式的设计安排都非常关注情景,注重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合理利用这些教学情景和教学资源,训练学生各种能力,使语文课堂活化为提升学生能力的场所。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语文能力不仅是从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是要在实际生活中培养。由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的工具性由此得到印证。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给语文教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园地,从这里出发,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穿越传统的课堂,使语文教学和现代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和学生们的情感、知识体验密切联系起来,和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样语文教学就会有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