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进行拓展性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进行拓展性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提出的崭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使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研究性、综合性日趋明显,课堂教学真正地“活”了起来。但是,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拓展阅读训练越来越多,特别是研讨课、示范课、观摩课之类的公开课,似乎有了“拓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贯彻了“新课程”理念。

很多语文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为了迎合新课标的要求,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拓展阅读,于是把语文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生物课、环保课等等,使得拓展阅读教学的目标没有达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点来开展语文课堂的拓展阅读教学:

一、引导学生对文本多元的解读

在文学文本中,由于作者的个性修养、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很多文章都存在着空白和未定点等待读者去填补,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在多元解读中,既要尊重文本,反对对文本的轻视,又要重视对文本的生成教学,反对非科学化的预设。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敢让学生自由大胆去思考问题,而是在备课中预设问题及答案,然后在课堂中千方百计的把学生引到自己预设的答案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教育实习中,在上《声声慢》这一课时,我提了一个问:“一听到‘声声慢’时,你们第一反应会想到里面的哪一句?”学生们回答很积极,但却并不符合我在备课时预设的答案,这让我慌了,因为自己预设的答案承接接下来的问题,于是自己很牵强的说:“难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不是名句吗?”这堂课下来,我觉得上的很被动,学生们的思维被自己预设的答案限制住了,自己的教学目的达到了,学生们却少了课堂上应有的活跃。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是发散思维的本质。

例如李镇西老师在上《荷塘月色》这堂课时,让学生选出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

一位同学说最喜欢《采莲赋》那一段,于是李老师便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思想感情,于是问这位同学为什么喜欢这段,学生回答,因为写的特别快乐。

李老师接着又说:“这一段的确描写了一种很自由、很快乐的生活。但是,同学们知道吗?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除了的啊!”李老师并不急着解答学生们的疑惑,而是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问大家应不应该删。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却没人回答“为什么不”。李老师突然说:“我却认为,原来的教材删的对!因为这一节与全文的中心并不吻合。”

此时,学生大脑里思考的火花被老师点燃,许多同学很踊跃的表达了自己不同的观点。有同学认为这一段与全文的中心是吻合的。因为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正是一种喜悦的、祥和的感情。也有同学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惆怅的心情……李老师并没有否定哪一方的观点,而是静静的聆听他们的发言,关键时候加以引导。这不仅引导了他们敢于向权威的东西发表见解,而且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迅速地解答了问题,形成了思维的发散性,真正把学生的兴趣和兴奋点引向课本,使学生参与老师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留下空白,激发想象

苏轼评说王维诗云:“维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维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的“画”就是诗文的“空白”。他需要我们借助想象去填补。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完整信息就有五幅秋山晚景图:(1)空山新雨后,(2)明月松间照,(3)清泉石上流,(4)竹喧归浣女,(5)莲动下渔舟。而这些幽静清新的“诗中有画”也有空白,需要学生阅读时的想象去涂抹、充实:清澈的泉水在石上潺潺流过;晚归的浣女结伴而来,欢歌笑语荡起竹林的喧闹;平静的水面漾起涟漪,出水的新莲款款轻摇,小小的船儿正踏波而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留下一处空白,创造一种虚灵的“空间感型”的妙境,让学生去想象、思索、玩味,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这种有意的“空白”,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在“空白”处补白 一些作者,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空白的作用。如《错误》一课,“哒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过客”这两句背后的空白值得细细琢磨。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多角度阅读,展开想象,然后,把对“美丽的错误”字面之下的自己感悟到的丰富意蕴写出来,为“错误”一次解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虽然说法不一定相同,但去大大发散了他们的思维。

在“意犹未尽”处延伸 一篇文章最关键在于开头与结尾,一个好的结尾往往让人产生意犹未尽之感,给读者留下无穷的遐思。如《故都的秋》一课中,教师指导学生体会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色味、情调和作者淡淡的哀愁时,就不能忽视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所蕴含的深意。教师可以让学生深读课文后,展开想象:作者假设的背后包孕着怎样的情感?可以安排一个学生当堂练笔的环节,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用文字挖掘出作者宁可减寿也愿留住故都的秋色、秋姿、秋味、秋意的深度情思来。

三、借助联想,扩展意境

联想体现了思维的跳跃性和流畅性,它不是一般的思考,而是思考的深化,是由此及彼的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呢?层层设疑,启发联想,扩展意境,是其主要方法。下面是特级教师李吉林《桂林山水》课堂实录的一个片段

师:书上说漓江的水静的让你不知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连沙石都看得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从南宁坐上火车,九个小时后就到桂林了。

江边有只小船在等我们。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的水。现在你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着他怎么静,怎么绿。(师哼《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到怎样?

生:我好像听到漓江的水哗哗的响。

生:我觉得漓江的水很清。

生:我觉得只听得到划桨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