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克服中学生的“手机依赖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克服中学生的“手机依赖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今时代是电子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智能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兴媒介,以其便捷性、即时性和功能多样性等优势脱颖而出。”[1]已经成为人们最重要的通信乃至娱乐工具。现在我们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低着头玩手机的人。在中学校园中,这样的低头族也是壹不鲜,手机进入了与我们中学生息息相关的校园。每个班级中,拥有手机的学生不占少数,上课玩手机,吃饭看手机,睡觉玩手机,久而久之,学生对手机过于依赖以至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特征。学生形成的“手机依赖症”成为困扰学校、老师和家长的问题之一。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也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基础性学科,语文教学应发挥其特有的魅力,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运用手机。想要真正做到通过语文教学克服中学生的“手机依赖症”,首先需要探讨清楚中学生“手机依赖症”形成的原因。造成中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的,但是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仍是最重要的原因。

一、主要原因

(一)从手机自身具备的特性来讲,“手机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实用性与即时性等特点,与生活、学习和工作联系密切,能够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2]中学生通过智能手机可以做很多事情,例如:查阅资料,打电话,玩游戏,购物等等,手机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诱惑力。

(二)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学校的管理不够严格。

部分学校并没有明确表示学生不得带手机出入校园,而且对学生带手机的行为没有严加管理。学校对学生手机依赖的程度和危害认识不够深刻,缺少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监督。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不能完全吸引学生。尤其是语文课,一些学生认为老师讲的没意思,听不进去,就拿起手机看微信,发朋友圈,聊QQ,逛微博等等。有的教师对这种现象会采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认为反正都是那些差学生,他们学不学都是一个样,只要他们不影响正常的课堂秩序就好了。然而一堂精彩的课是可以时时刻刻抓住学生眼球的,这正是我们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打开学生兴趣的大门,点燃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强烈欲望,减少直至杜绝因课堂枯燥而引起的学生玩手机现象。

(三)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讲,其心理因素占据着主导地位。

第一,受从众和攀比心理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很不健全,容易和别的同学攀比,随波逐流。同学在一起朝夕相处,在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或者压力之后,有的学生就会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例如,看见别的同学买手机了,有手机的同学围在一起交流或者拿着手机一起打游戏,看视频等等,没有手机的同学就会产生好奇,特别想和别的同学一样,于是不管父母的经济情况,也不看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手机,就认为别的同学都买了,都用了,我也得有,只有自己有了手机,才能和别的同学保持一致,不会被别的同学笑话。如果看见别的同学用比较贵的手机,随之也想有相同价格的手机。这就是从众和攀比心理在作祟。

第二,受自身性格的影响。每个中学生的性格不同,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不同。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自卑,缺乏信心,他们不善于和其他人面对面的用语言进行交流,反而更喜欢在自己的QQ空间、博客里面写一些东西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也有的人喜欢和网友聊天,一来是有很大的神秘感,二来可以减少正面与他人交流带来的紧张和焦虑。“以手机为媒体的交流会使其更加自在,同时也可获得一定的存在感和认同感。”[3]长此以往,学生对手机越来越依赖,与外界的交流也少之又少,导致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能力下降。

第三,受中学生内心缺乏关爱的影响。对于中学生来说,很大一部分学生需要住校,他们一多半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回家与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缺乏父母的关爱。而手机就成为了学生与家长交流沟通的桥梁,中学生还不是很独立,对父母的依恋程度较高,希望通过手机的交流来增强感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虽然影响中学生形成“手机依赖症”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占据了主导,学校应该抓住这个契机,通过学校教育的力量来帮助学生克服“手机依赖症”。在此过程中,语文教育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中学生克服“手机依赖症”。

一些老师认为,要想克服学生的“手机依赖症”,只要强制要求他们不准玩手机,不准带手机就可以了。仔细想想,这样的办法真的行得通吗?我们不妨拿这样一个案例来回答此问题。2015年10月28日下午,在汉中市城固县四中的教学课堂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九年级(1)班上化学课时,学生李某低头玩手机不听讲,执教老师周某发现后多次提醒教育无效,为不影响教学秩序,周某对李某进行批评教育,打算暂时没收手机,学生拒绝交出手机,周某便让学生到教室外面反省,并继续让学生李某交出手机,在争夺手机的过程中学生李某倒地,李某倒地后周某继续夺取李某手机。此过程被同班同学用手机拍摄到,上传后被转载。”从该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强制性的没收手机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失去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甚至会像案例中的那位老师一样造成不良的影响。虽然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会发生案例中的那种情景,有的学生也会把手机上交,但毕竟这只是一种浮于表面的方法,学生现在把手机上交,心里还会想着它,会想尽各种办法把手机要回来。手机作为学生的私人物品,老师没有权利长期没收,最终还是要归还的。可以说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要想克服中学生的“手机依赖症”,还得让学生自己心里意识到其弊端,从而能够找到其他方法来替代手机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慢慢地告别手机依赖。

在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学可以凭借其特有的教育教学活动来逐步净化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手机观”,合理安排玩手机的时间,进而达到学生支配手机而不是手机控制学生的目的。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口语交际”、“阅读书籍”、“作文教学”、“综合活动”四个方面来帮助中学生克服“手机依赖症”。

二、主要措施

(一)口语交际活动,明辨手机利弊

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场关于手机“利弊”的主题班会或报告会,也可以举行一次辩论赛作为口语交际活动。同学们结合自己用手机的体验,有话可说,有例可举,相信作为一名中学生深有感触:过度的使用手机,会对手机产生依赖心理,而且还会带来很多不良影响。这些不良影响包括: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污染学生的心灵世界;影响学生听课效率;导致睡眠时间少,睡眠质量差;视力下降;出现一些手机病(颈椎病、肌腱炎、手机强迫症……)等等。当学生们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时,就会从心底改善对手机的认识,从而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口语交际能力也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举行这样的活动既能让学生明辨手机的利弊,又可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二)阅读书籍活动,减少手机使用时间

美国大学教授马克・鲍尔莱恩认为,数码时代正在使美国的年轻一代成为知识最贫乏的一代,作者指出,年轻一代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在中国,中学生使用手机过度以至达到一种病态的地步,也会造成知识贫乏的现象。他在《最愚蠢的一代》这本书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知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过,图书馆、博物馆、大学、历史频道、维基百科、《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一切都在你的鼠标下,但我们没有看到年轻人,至少是美国年轻人,包括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历史知识、公民意识、阅读成绩、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提高。为什么?因为他们把时间都花在了社交网站、IM和手机短信上了。”现在中国的中学生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他们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大大超过了做家庭作业和阅读书籍的时间。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学生对这种传统的书籍阅读渐渐淡化,随之带来的是内心的空虚和表面的肤浅。

但是书籍可以让学生变得充实,有内涵。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一个人读书多了,身上自然会流露出一股书卷之气,言谈举止间会散发出读书人特有的气质,或典雅大方、或文雅脱俗、或不卑不亢;一个学识渊博,读万卷书的人,会由内而外散发出独特的气质,那是一种深沉的内涵,一种璀璨的光芒。作为中学生,应该增加自己的阅读量,拓宽自己的视野。鲍尔莱因认为每个人在年轻时都应该多读书,学习更多的知识,这些都是建构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思维和人格的原材料。你必须意识到,它不只是信息,而是包含着深层的道德、心理和哲学的价值,它从内部塑造你的精神。就知识而言,书本仍是第一媒介。鲍尔莱恩在《最愚蠢的一代》一书中写道:“书籍是最好的降压方法,无论是通俗作品还是文学经典。书籍能够让青少年读者放慢脚步、静心思考,能够让他们找到榜样,能够让他们观察自己纷乱起伏的情感如何充分地表达,或者发现他们实际生活中缺失的道德信念。经常阅读书籍的人能够更好地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能够从独到的视角分析逻辑结构,能够以智慧的眼光鉴赏行文风格,久而久之,便能认识到青少年的审美观原来那么幼稚肤浅。”[4]阅读书籍带给学生的是心灵的洗涤和净化,是心理上的发展和成熟,那些不成熟的心理逐渐退化,从众和攀比心理也会随之改变。

语文教师应该鼓励中学生多阅读书籍,将玩手机的时间用来看书,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内在素养,从心底里改观自己对手机的依赖,减少玩手机的时间。

(三)作文教学活动,替代手机部分功能

许多中学生喜欢在QQ空间、博客上、朋友圈里发表一些文字,来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或者自己的切身感受。语文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将这些内容转化为一篇小随笔,一段小练笔或者是一篇小散文。一些学生写的内容可能不想让老师或者同学看到,老师也不必强行要求,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可以看到的对象;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些东西,有的时候学生特别想把一些事告诉父母,但是又没办法打电话,这样就可以先用纸笔写下来,然后见到父母的时候给他们看,用文字来加深与父母的沟通,增强内心的安全感。有的学生喜欢在手机上转载一些美文或者自己喜欢的文章,老师可以让学生把他们喜欢的东西摘录在笔记本上,也可以在旁边写几句自己的认识等等。这样的方法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积累很多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用笔记录生命的历程;另一方面也可以替代手机的部分功能,让学生意识到一笔一画描写出来的文字更具有回味的价值。

(四)开展综合活动,降低手机依赖程度

语文教师可以倡导学生自己组织一些综合活动,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一次策划者。在活动中,学生的组织、策划、沟通、协调、合作、实施的能力都可以得到发展。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多与其他同学在一起相处,和自己信任的朋友交交心而不是一个人坐在那里,把所有的心思都对着一个手机诉说。这些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手机中转移出来,提高自己交际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改变自己内向的性格,生活就可以变得更加趣味多姿,从而降低对手机的依赖程度。

对于克服中学生的手机依赖症”,单纯地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是行不通的,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机制。语文作为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发展个性的“人学”,对克服以及抵御中学生的“手机依赖症”有着很好的功效,语文教师在平时应该注重运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直击学生的心灵,通过合理的方式使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或转移,使中学生尽快克服手机依赖的现象,学会正确、适度、健康地使用手机。

参考文献:

[1]赵文进.青年学生手机依赖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安全感的中介作用[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2]姜振.青少年手机成瘾与运动干预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5,(12).

[3]晓旭.高校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2).

[4](美)鲍尔莱恩著,杨蕾译.最愚蠢的一代[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