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引导与放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引导与放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仍处在应试教育统治下的一线课堂,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容乐观。素质教育,真的不需要教师吗?或者“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了吗?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引导;放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52-02

一、观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选自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章,很多小语名师曾在公开课上尝试过这一文本的教学。2014“千课万人”全国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罗才军老师执教了这篇散文,我们也在第一时间拿到了教学视频、罗老师的教学设想,并在网研活动中欣赏了这节课。

罗老师在读过了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相期以茶》等作品之后,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进行了深入的文本细读,被文本呈现出的“真切”深深触动。故以“真切”二字作为课堂行进之焦点,辐射全文,借以领会季老“真切”之情感,感悟“真切”之语言。

首先,我们从各个教学细节去品味罗老师的教学:

1、叩问文题――执其神。“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想一想,当你第一次看到文题,你想用怎样的标点来表达你的感受?”如此叩问文题,不仅引发了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期待,同时培养学生领好的阅读习惯――审视文题,探究文题与文本的关系。

此外,“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确让学生感受到了“不可思议”――这与我们养花的境界是截然不同的。于是,两种境界的碰撞,也就为学生深入了解,感悟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民族风情创造了条件。

2、检查预习情况,了解文本主要内容――感其形。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升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也是小学第三学段课标要求之一。开课之初,罗老师以填空的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走过德国任何一条街,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让人应接不暇。就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确实颇(耐人寻味)。

不要小看这一检测内容――罗老师在引导学生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同时,还针对学生预习中的难点字词进行了指导教学。更加重要的一点,不经意间,罗老师引领学生在概括文本的同时,渗透了“文本写作脉络”的梳理――文本共四个自然段,而学生的填空又正好是四句,并与四个自然段相契合。

3、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奇丽的景色”――悟其言。在默读课文中,罗老师要求学生“画出德国人爱花、养花语句”,并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交流――结合“脊梁、山阴道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关键词语的理解、想象画面,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结合学生评价,培养学生朗读技巧;关注文本中“观察与想象相结合进行描写”的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想象画面,走进文本描写的情境,学习“观察与想象相结合”的描写方法;感受段首“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在自然段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段感”。在全方位感受语言,学习言语的基础上,在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冲突中,逐步深入的了解德国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独特民俗。

4、感受“奇特的民族”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再执其神。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罗老师在自然引出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独特境界之后,引导学生进行了“想象补白”练习:

四五十年后的今天,我又一次走在德国的大街上。交流过后,罗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进入到课文第三自然段的背诵环节。以此来积累文本优美的语言,深入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民族风情。

5、呼应开头。“学完课文之后,你又想用一个怎样的标点来表达你读过文题的感受?说说你的理由。”至此,学生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感受更为充分,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也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6、激发阅读。整节课以文本结尾“思乡的梦”结束,简单介绍了季老生平作品,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做出了努力。纵观整堂课教学,罗老师虽然没有进行“散文文体知识”教学,却不露痕迹地将“执其神、感其形、悟其言”的散文文体教学特点渗透其中,引领学生在朗读、想象、感悟中,体会到德国人民俗之“真切”,季老情感之“真切”,文本语言之“真切”。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概括能力、朗读水平、语言积累,言语习得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思考

名师的公开课,可能都会给大家这样一种感觉:积极倡导“学生学习回归”的当下,名师的课堂似乎牵引的痕迹多了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痕迹少了一些;名师的才艺展示多了一些,学生自学活动少了一些;结合教学设计进行教学重了一些,处理学生学习中的“卡点”轻了一些。为此,在活动的研讨交流环节中,很多教师就提出了这一点。当然,这一问题确实存在――“教师牵引太多,学生自主太少”不仅存在于名师的公开课上,更广泛地存在于广大语文教师的一线课堂上。但是,面对我们的一线小语课堂,众多的矛盾与疑惑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那么,佐藤学倡导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当下名师课堂呈现的“教师牵引下的学习”,究竟哪一个效果更好?短时间内,难见分晓。

2、仍处在应试教育统治下的一线课堂,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容乐观。

可以试想:在一味追逐分数的当下,教师的教学素养已让素质教育举步维艰。更何况 “以讲解和训练为中心的课堂模式”由来已久,积重难返。此种情况下,像罗老师这样的名师,在把握课标,研读文本之后进行的教学设计,对文本的理解深度,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向,以及多方能力培养,都将对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提升起到推进作用。那么,对于大部分“对语文教学是怎么回事尚不清楚”的一线教师而言如若“放手”,其景可以想见,定与“撒手”无异,其结果终将惨不忍睹。

3、素质教育,真的不需要教师吗?或者“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了吗?我想,不尽然吧!课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关键何在?衡量的标准何在?恐怕不是“时间”所能决定的吧!教师的主导如何?要看教师是“导学”还是在“导讲”――如果教师的主导重在“导学”,触发学生的学习意识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深度思考,那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值得肯定的。反之,如果教师的主导重在“导讲”,则课堂也就自然变成了教师的表演。换句话说,即使教师只讲10分钟,如果他关注的只是知识讲解,而无法触发学生的学,那这样的“讲”也只是“自顾自”的,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孤立板块,当然教师就没能起到“主导作用”。相反,即使教师在课堂上说得时间长了一些,但如果教师的话都是基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都是基于“更好的触发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学习”就会和谐共生――这样的和谐,教师已不仅仅是讲和传授,而是和学生一起去学习、思考、研究、交流。

此时,教师的角色已发生了根本改变!那么,依当前教育现状而言,依当前教师现状而言,依当前学生素质而言,学生究竟需要怎样的教学模式,什么才是更适合一线教师的教学思想,每位教师的心中可能已有定论。万事皆如此――过犹不及!我们不能从“教师的一言堂”一下子跳到“学生的一言堂”,慢下来,让思考等一等我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