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作文教学之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作文教学之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教学内容需分解,小步子展开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提出教学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小步骤呈现学习材料,每步内容很少,整个系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安排;二是对学习者任何反应立即予以反馈。这种教学原则,在某种意义上说,适用于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作文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涉及选材、构思、表达等一系列语言与思维的交互加工过程。所以,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小学生思维特点以及作文交互加工的复杂过程,将教学内容分解,进行小步子教学对小学作文教学来说,很有必要。

我国小学语文名师于永正的作文教学就是由浅入深的指导,将内容分解成可操作的步骤,每一步都清晰可见,每一步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等学生完成一步,再进行下一步。

如《一个___的早晨》作文指导课(以下称课例一),于老师将作文教学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背景想象描写,第二步以鸟儿是人类的好朋友为话题创设表演情境,第三步指导学生根据情境写话题。在第一步中,于老师又将内容分解三步。先播放乐曲问学生听到了什么,再引导学生把听觉转化为视觉,从鸟叫声联想到鸟儿,最后展开想象,联想春天早晨太阳、空气、树林的形态……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完成了精彩的写作。可见,精心分解教学内容,并将分解的教学内容呈阶梯式展开,进行小步子的、可操作性的、启发式的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之道

二、教学形式指向情景支架

情景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导的小学生提供了思维、想象的真实材料和支架,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同时,对学生的感受力、观察力、情感以及对周围世界的求知欲的培养也具有意义。

例如,在对话描写作文指导课(以下称课例二)上,于永正老师创设了生活情景――播放生活中的人物对话录音和哑剧视频,学生通过聆听人物声音和观察人物表情、动作、场景进行想象加工,呈现了精彩的情景故事和生动的对话。再如,课例一,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扮演了一位头戴毡帽,身背猎枪,留着八字须的“猎人”,与学生进行了阻止捕鸟的情景对话。学生在这一情景中流露出想要保护鸟儿的急切心情和热爱大自然的真情,这一真切感受和对话内容成为写好作文的鲜活素材。

三、教学过程重视想象过程的指导

于永正老师说,写作文说到底是考想象力。课标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写作的目标:写想象中的事物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想象过程的指导。可是,如何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呢?这是对老师的最大考验。想象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一定是根据相关的事物联想出来的。它是在某一契机的诱发下,以表象为材料,经过分析与综合、加工与改造,创造出来的新事物。对小学生来说,仅仅提供材料是不够的,还需要想象过程的指导。想象过程指导首先应基于具体事物,以相关材料为线索,根据写作需要,进行细致深入的联想,包括事物的形态、发展、变化等;其次,由点及面,慢慢展开,循序渐进。

于永正老师每次作文教学都让学生进行了想象,所有的想象都基于一定的素材和有效的方法指导。

例如,在课例一中,让学生听完一段音乐后,于老师问听到了什么,再让学生由听联想到看,最后由“看到的鸟”联想到春天、太阳、天空、小树林……整个过程由点及面,逐渐展开,从鸟叫声起,以音乐为线索联想到整片森林。课例二中,于老师让学生通过看哑剧想象对话内容。他引导:“刚才录音中三个人的对话,你要展开想象,三个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说这些话的?表情怎么样、动作怎么样?特别是那个老者,他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如何表达。两位年轻人听了老者的劝后结果怎么样?”再看课例《让作文有声有色――象声词的运用作文课》(以下简称课例三),于老师提供具体线索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走进森林会听到什么?如果来到小河旁,听到什么声音……来到大街上听到什么?”

四、写作知识应激活与习得

贝雷持等人把作文看作是“知识表达过程”,认为作文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者记忆中存储的信息。作文时,个体根据要求从自己的长时记忆中提取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或信息,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加工组织。个体储存知识与提取知识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文的质量。

学生写作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语汇贫乏。有些习得的词汇、素材和经验,储存在学生的长时记忆中,需要教师使用先行组织者材料进行激活,才能写出丰厚饱满的作文。所以,在教学中,于老师每次都会提供写作相关素材,或者通过提示激活大脑中的素材。

课例《用歇后语编故事――创作故事》中,于老师先激活学生脑海中的歇后语知识,再补充了其他的歇后语,从而帮助学生提取知识,降低了写作难度。在课例一中,学生阅读了鸟的科普知识之后,他们阻止猎人捕鸟的语言由干瘪无力变得生动具体、入木三分。

五、作文评价要及时、有建设性

评价学生作文是学生收获生成的关键,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笔者曾接触到某市重点中学初一一位男孩,该生平日腼腆、勤奋,但对自己的学习始终缺乏一丝自信。某日读到他的随笔作文,让我感动得几乎热泪盈眶!这突然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他真是一个懂得感悟生命的哲学家!随笔开头这样写“成长,两个简简单单的汉字,却需要经历一番风雨后才能来阐述……”。就随笔内容来说,情感细腻、内涵深刻,具有十足的哲学韵味,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文中一个句子不顺畅,个别词汇欠妥帖,但只要老师稍加指正,真是一篇佳作!倘若,再对他加以指导鼓励,他将改变整个状态而终生受益!可是,令人遗憾痛心的是,小男孩的语文老师,仅仅在作文后面打了一个“红勾”。我真不知道这个“红勾”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小男孩对这个“红勾”的理解又是什么?

且看于永正老师的教学之道:他先让学生自己修改,再在课堂上逐字逐句地修改,让学生明白好在哪里,错在什么地方。于永正老师的评价话语不多却富有建设性,不仅进行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修改,还在修改中给予学生肯定、认同、尊重、希望。不仅让学生在写作上得到提升,还在人格上得到完善。

不妨让我们看一看于老师的点评:“不说秋天,说秋日,文绉绉的,有诗意”;“把‘突然’改成‘这时’,写得太有意思了,连老师都想象不出来”;“三分文章七分读,如果你读得慢些,还可以给你另加20分”。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