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职业学校“管理代替教育”的现状评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职业学校“管理代替教育”的现状评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育与管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育不能脱离管理而独自存在,管理也不等于教育,更不能代替教育。当前,职业学校有用管理代替教育的趋势,这个趋势是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要改变“管理代替教育”的现状,必须首先厘清管理和教育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好职业教育的核心和着力点。

【关键词】职业学校;管理;教育;评析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0-0045-03

【作者简介】刘景忠,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徐州,221008)调研员,副研究员,全国财经职业教育语文研究会会长,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顾问,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及德育。

江苏省教育厅于2005年颁发教学、学生、后勤三个方面的管理规范,并从2011年开始,连续三年对全省职业学校贯彻落实“三项管理规范”的情况进行检查。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职业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的提高。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职业学校管理的不断加强掩盖了教育的逐渐弱化,以管理代替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并逐步蔓延。

一、管理与学校管理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管”,原意为细长而中空之物,其四周被堵塞,中央可通达。使之闭塞为堵,使之通行为疏,“管”,就表示有堵有疏、疏堵结合。所以,“管”既包含疏通、引导、促进、肯定、打开之意,又包含限制、规避、约束、否定、闭合之意。“理”,本义为顺玉之纹而剖析,代表事物的道理、发展的规律,包含合理、顺理的意思。随着语言的发展,“管”“理”结合到了一起,成为一个科学概念。简单地说,管理就是“合理地疏与堵的思维与行为”。

在百度输入“学校管理”这一词条,可以搜到3,570,475条结果。不同的文章对管理有着不尽相同的解释,但无论哪一种解释,一旦落实到操作层面,管理就变成了“管好”“管住”“管严”“管细”,而且在“管理”一词前面通常要加上“加强”“强化”“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等修饰限定词语,在“管理”一词后面,则通常有“制度”“办法”“规范”“条例”“细则”等名词。

从“管理”一词的实际用法,我们不难看出,人们通常所说的“管理”已经由以“人”为中心转换成了以“事”为中心;“合理地疏与堵”转换成了为把“事”办好而采取的行政手段和措施。于是,在学校管理中也就有了“管教管导”“教书育人”“管理与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上网的管理与疏导”“管理与疏导,两手都要硬”等说法。撇开词语的释义,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已经将“管理”看成是与“疏导”“教育”“引导”相对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人们在使用“管理”一词的过程中,将原本在管理概念中的疏导、引导等含义分离了出来,于是,管理也就只剩下了“限制、规避、约束”等含义。这样的发展演变,不是人们对“管理”一词的错用、误用,而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二、管理和教育

(一)教育离不开管理,但管理不能取代教育

当前,由于职校生群体的特殊性,在职业教育领域有一种观点非常盛行:只要把学生管好,只要学生在学校里“不出事”,我们就功德无量了。这种观点之所以有市场,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原因是学校主管部门以及家长把学生“不出事”作为评价职业学校的前提。一所职业学校无论多么优秀,一旦有学生出事,随即“一票否决”。前些年的一些评估指标体系甚至把受处分学生的比例作为重要的评估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学校用管理代替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主观因素是:教育很难,职业教育尤其艰难。在畏难心理的作用下,一般的职教工作者自然把可以立竿见影的管理作为首选。管理的确可以起到即时生效的作用,特别是我们经常强调的“强化管理”,更是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无论管理的成效多么显著,管理毕竟不是教育,也不应取代教育。正如教育学者张文质所说:“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

(二)管理和教育应该是融为一体的

管理和教育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搞清楚的。笔者以为,管理和教育不是两张皮、两件事,而应该是一体的、相融的。就像我们教育孩子,无论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安全,还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发展,都需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当的约束,但约束的目的不是止步于孩子“不出事”。因此,成功的教师应该把教书、管理融入教育之中。

经常听到一些校长、教师发出感慨:能管住学生就不简单了,哪有精力再去抓教育?对于这种说法,笔者要提出的质疑是:抓日常管理,一定要放弃思想教育吗?一定会影响思想教育吗?反过来说,抓思想教育,一定会排斥日常管理吗?抓学生素养,一定会排斥行为习惯的养成吗?恐怕所有的校长和教师都会说:不是这样的。但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往往“就是这样的”。

教育其实就蕴含在我们的日常管理中,蕴含在我们的课堂生活中,蕴含在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中。反观我们职业学校的“教育”不难发现,我们更热衷于一些热闹的活动――比如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班会活动,更偏爱一些可以看得见的“教育”举措――比如“告别陋习,拒绝脏话签名活动”,更习惯于把整齐划一的管理行为说成“教育”――比如各校都制定了细致的管理规定等。这些所谓的“教育”活动究竟有多少教育的成分?这些“教育”活动与学生的生活、思想究竟有多少关联?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究。

笔者认为,管理指向的是人的外部行为,而教育指向的是人的品质、人对生命的敏感、人的精神追求以及个性发展。教育的这些向度除了丰富人的心灵外,也必然彰显为人的言谈举止。反之,单纯的、强制性的、没有教育内核的管理是无法内化为人的内在素养的。因为脱离学生思想和精神生活的管理,必然是反教育的;脱离管理的思想教育必然是空洞无效的。只有当每一名校长、教师都树立起“生活即教育”“管理即教育”“教学即教育”的观点,我们才可以看到职业学校教育的曙光。

(三)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同时也是有限的

教育是拒绝功利的。我们常说教育是农业、林业而不是工业。工业产品可以按照我们的意图批量加工,而农作物、树木则有着自身的生命成长力量和成长规律,我们能做的就是为“它们”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当我们做了一切努力之后,教育就是“聆听花开的声音”。当然,“聆听花开的声音”并不等于我们就无所作为。相反,无论是农作物还是树木,有了必要的“管理”,才能生长得更好、更快。如果没有优良的环境和条件,再好的“品种”也是成长不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作用不是如何塑造学生,而是努力使学生成为“最优秀的自己”。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只有看到教育“有限”的一面,才能在教育的空间中成就“无限”伟大的事业。

三、教育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

(一)成长首先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一切教育都不能代替学生成长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明确:成长,首先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我们只不过是影响、促进、帮助学生成长而已。教育者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发现、挖掘他们的潜能。任何试图按照自己的经验塑造学生的做法都有可能是反教育的行为。因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帮助每一位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天赋、潜能,倾注我们所有的热情去成全学生,既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光荣、伟大之所在。

(二)寻找教育的着力点是每一位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

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我们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找准教育的着力点和工作路径。在这方面,众多伟大的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对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加涅的学生素质观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加涅把学生的素质分为三类:先天的、在自然发展中形成的、后天习得的。学生的先天素质是指人的心理发展的先天遗传基础,主要是指神经解剖学基础。学生在发展中一般会形成两种素质:能力和人格特质。加涅认为,不管是一般能力还是差别能力,都是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由先天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长期稳定不易改变的特征。而学生的人格特质也是长期稳定的,不易被教学活动所影响。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包括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等五项。

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懂得,学生的先天素质不能被教学改变,教学应避免超越它们;学生发展中形成的两类素质,由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教学只能适应它们。素质教育实际上主要是对学生五种习得素质的教育。其中,智慧技能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我们应该时常用加涅的观点反思职业教育领域中的教育活动,我们是不是试图超越学生的先天条件,而对学生提出整齐划一的要求?我们是不是常常不顾学生的能力和人格特质的稳定性,试图改变他们的自我倾向和发展路径?而在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中,我们是不是把动作技能提到了超越其他素质的高度?

(三)从教育走向职业是职业教育应该把握的核心问题

职业教育究竟应该以职业为核心还是应该以教育为核心?笔者以为应该以教育为核心,从教育走向职业。

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但绝不是职业教育的全部。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有三条:一是为学生的未来打基础,二是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三是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打基础。其次,从时展的角度看,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今天,企业固然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但企业更为看重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因此,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职业教育理所当然地应该以教育为核心。以教育为核心并不意味着轻视职业、轻视技能、轻视就业,恰恰相反,以教育为核心,正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真正人才。教育从来没有排斥过职业、技能、就业,更何况素质本身也包含了动作技能在内。教育(当然包括职业教育)更为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生命状态和发展状况。而学生个体的生命状态和发展状况,理应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核心。正如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所说:“教育没有这样一种对生命的敏感,就不是教育了,就可能有大量的人被忽视,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来,教育失败的背后,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社会发展的进程被浪费了。”不幸的是,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社会发展的进程被浪费”的现象。就像生产机器的企业向一些用人单位供应机器一样,职业学校变成了为用人单位批量加工“技能型人才”的“加工厂”。因此,“技能成就人生”“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学校与企业零距离”等片面的说法堂而皇之地登上主流媒体。这些说法的核心问题在于把教育这个“核”丢弃了,仅仅保留了“职业”的外壳。其直接后果是,学生被“物化”,职业教育被“异化”。在这样的体制下,职业学校学生的发展是畸形的,有了技能,丢了素质;获取了就业的证书,丢弃了发展的后劲。更为残酷的现实是,在这样的体制下培养出来的职校生,企业并不看好。正如胡适所说:“学校只管多,教育只管兴,社会上的工人,伙计,账房,警察,兵士,农夫……还是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社会所需要的是做事的人才,学堂所造成的是不会做事又不肯做事的人才,这种教育不是亡国的教育吗?”胡适所说的“教育可以亡国”或许很多人不能接受,更不能认同笔者将之用在职业教育领域。但如果冷静地观察现在的一些行业,恐怕与胡适所说的情况大致相同,即宁愿用那些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初中生,也不愿意用所谓的专业人才。这种情况,除了证明职业教育存在严重弊端,还能有什么别的解释吗?

【参考文献】

[1]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丰子恺.丰子恺作品精选[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3]张文质,等.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胡适.不朽――归国杂感[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