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堂群体写作实践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堂群体写作实践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笔者听过一些写作指导课,通常课堂上教师或出示题目直接讲解,让学生明确写作要求与方法;或例文剖析与提炼,让学生感悟写作方法;再或评析前期习作优劣,让学生获得写作方法;以此来引导学生完成新布置的写作任务。在我看来,这种做法重写作方法,轻写作方法与写作实践的结合。写作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写作中的过程互动与练习更有价值,如同学骑自行车,你讲再多的骑车方法,并非一上车就会骑了,不花一定的时间实地练习是不成的,而恰到好处的骑车方法指导在练习中才极有作用。因此教师要创设高效的写作教学课,应重视学生群体写作实践活动,将写作方法的指导与写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指导看得见、摸得着,让大多数学生充满情趣并积极实践而有体悟,真正做到“发之于外,入之于内”。笔者作了一番尝试,以观察字母“B”来引导学生联想,获得素材;根据联想内容进行语言包装,习得表达能力;通过师生评品,学到了写作技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写一篇作文。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何况我们不是“臭皮匠”。老师相信集体的智慧大。(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B”,便停止了书写。学生们都愣住了,期待老师的下文。)

师:你们看到“B”这个字母想起了什么呢?先请大家仔细看看字母的形体,一定会产生奇思妙想。

生1:我想到“B”像人体的脑壳上两侧长着的一对耳朵,也是其他一些动物都有的重要器官,它能吸纳外界的一切有声信息(这种有声信息可称之为“情报”),将信息传送给大脑,是那样的神通广大。

师:怎样的神通广大?

生1:自然界里,鸟叫虫嘶,风吼雷鸣,它能听到;课堂中,师生对话,翻书笔写,它能听到;课外,大家呼朋引伴,交头接耳,它能听到。

师:句式整齐短促,很是顺耳。

生2:还可以加一些表示意义的小结句子承接上面的文字,如:“大自然的声音令人清新与丰富,师生对话给人以知识与智慧,生生互语给人以激情与启迪。”这样使文章的内容更充实一些。

生3:王小平同学(生1)的语言中,“听到”一词运用重复,使语言显得单调、生硬,可以换成“捕捉”“吸纳”“感知”等。

师:分析和修改很好,但是“感知”是大脑思考的行为,一般不能用于耳听,我认为“听到”一词在这里可以保留。如果给这些想象的内容拟个小标题,该拟个什么标题好?

生1:B是一双耳朵。

生2:这个题目太直露浅层。那些搜集情报的侦察兵、特工和采访新闻的记者等就可称为捕捉外界信息的“情报员”,他们主要是靠听觉来获取信息的,所以我认为题目可用“B是一名情报员”,结尾可以加“你说B不是一名神奇、勤恳的情报员吗?”

生3:这个题目读起来不悦耳,不如改为“B不是一名情报员吗”响亮有力。

师:能用简洁动听的语言包装联想的内容,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老师佩服。同学们,看到B,还有什么奇思妙想?

生1:联想到B的形状很像一副眼镜。

生2:戴上合适的近视镜B,可以使患者的视力恢复正常;戴上老花镜B,可以明显提高眼睛所见之物的清晰度。如果戴上防光镜B,能使人的眼睛免受各种光线的辐射伤害。在人群中,戴上B的人总显得更有书生文气,惹得别人敬之。

生3:我觉得“戴上合适的近视镜B,可以使患者的视力恢复正常”这句话不妥。戴上近视镜,不能认为视力就恢复到了正常水平,近视镜不是治疗药物,只是人凭借它的功能而提高可视度的。如果患者离开了近视镜,视力又回到原来了。

师:对句子的辩说很有理。那么话该如何说呢?看到“B”你们还有什么联想呢?

生3:应该说“戴上适合的近视眼镜B,能提高患者视物清晰度,使视点明亮。

生4:戴上B还使人显得有书生文气。但是B不是装饰品,毕竟是视力弱的表现,所以健康的眼睛不能与之为伍。

师:谁能将上述的内容用通顺的文字组织起来?

生5:你看戴在人眼睛上的眼镜,其形状不是一个“B”吗?戴上适合的近视镜B,能使患者的视点明亮;戴上适合的老花镜B,使老者的视点清晰。如果戴上防光镜B,能使人的眼睛免受各种光线的辐射伤害。在人群中,戴上B的人总显得更有书生文气,令别人尊敬,但是B毕竟不是装饰品,健康的眼睛切莫与之为伍。

师指定一名打字速度快的学生做记录,记下各位学生想象的内容与表达,并作少量的词句调正。

师:还有什么联想?

生1:我联想到“B”是一执法员。大千世界,形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B形似手铐,而手铐是维护“规矩”的“得力干将”。它随同主人窥视世界的角角落落,恪尽职守,默默不语,心儿向往公正。如果有违法者,它决不手软,直至违法者痛改前非,它才放手。

师:联想合适,表达也比较形象。

生2:我觉得“大千世界”后面加上“芸芸众生”会使语言的衔接更自然紧密一些,“形形”一词的指代也就清楚了。

师:老师发现你听得很认真,尤其是说明添改的理由画龙点睛。大家还有什么联想?

生1:我联想到人生之路。“B”由“I”与“3”组成,可以看作既有直道,又有蜿蜒崎岖之途,人生之路绝非平坦笔直,走起来一帆风顺。途中免不了有高山峡谷,河流沼泽,如果一味直行,不去翻山越岭,就永远到达不了理想的境界。

生2:我补充一点的是要走好人生之路。要实现人生的理想,须有智慧与勇气,见山如红军那样“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遇水要“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你借用诗句,显得有文采,了不起。也许大家还有许多联想,由于时间关系,联想到此为止。现在请记录员将大家联想的内容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学生阅读屏幕上的文字。)

师:文章缺什么呢?

生1:题目。我认为可以用《我的联想》作题目。

生2:虽然根据文字的内容可以用这个题目,但是我觉得这个题目不醒目、扣点也大了一些,无吸引力,不如改为《B的联想》,因为B的指代更具体明了,同时让人一见就生疑,B怎么能联想,用的是拟人的方法吗?读读看。

(大家赞成生2的意见。)

师:“联想”一词串联全文内容,这个题目拟得准确。这些联想的文字顺序能就此安排吗?

生1:我发现只有一处有小标题。这个小标题不能作其他的不同类型的联想文字的题目,也就是说缺小标题。我想了,第一个小标题不错,如下的可以用同样的句式,使之形式整齐,一目了然。文章的结构顺序可以按大家发言的联想顺序,都是并列关系,又有小标题。

师:你还发现了文章的漏洞,缺小标题,不错。但是关于文章的顺序安排还值得斟酌。

生2:我觉得文章的顺序不能按大家发言的安排,因为联想的内容包括物和人,物就是眼镜,这是事物的表面,人包括眼睛(局部器官)与人的职业――情报员、执法员,还有引申的人生之途,这是B的内涵了。其顺序安排可以由物到人。关于“人”的三段联想可按由浅入深的顺序安排,就是:B――不是一副眼镜吗?B――不是一名情报员吗?B――不是一名执法员吗?B――不是人生之途吗?

师:大家赞成哪种意见?

生:第二种。

师:看来大家很有眼光,还是集体的“力量”大、智慧多。大家读一读这篇习作,还有什么明显的问题吗?

生1:文章读起来很突然,好像缺点什么。

生2:开头就是小标题,和大标题紧紧连在一起,很不得体。

师:哦!我也觉得读起来很不习惯。给它加一个什么开头呢?大家琢磨琢磨看。

生3:可以加引起联想原因的文字。

师:那是挺自然的,又很扣题目。大家思考一下,可假设一个情景,交代联想的起因。

生3:我想加的是在数学课堂上的情景,因为字母“B”出现在数学课堂上的频率极高。我的文字是:

一节课的数学作业练习,将我的精力消磨得所剩无几。我疲沓地坐于桌前,想刹住大脑飞转的轮子,想让它得以暂时休憩,但心灵的窗户―― 眼睛仍然顽强地睁着,漫无目的地扫描书页,当视点落停在“B”时,我的脑子突然兴奋起来了。

生4:“消磨”一词可以改为“磨蚀”,因为“磨蚀”一词更能体现出长时间的数学作业使我疲劳不堪,这样和后面的文字内容连接得紧一些。再就是“大脑”后应加上“中”,因为它不是整个大脑飞转。两个“想”字,重复,应删除后一个“想”。“突然”可以换成“忽然”,以表明这次的联想是以前所没有的,这样更吻合联想的内容。

师:思维好缜密。这堂课的时间不多了,课后大家可以进一步完善。经过这次的当堂观察、联想、表达的集体作文实践,大家有收获吗?

生1:我平时极不爱写作文,因为老师讲的作文方法和自己作文构思和表达不能自然对接,是两张皮。这次集体作文既练习了构思,又练习了表达,从中取长补短,受益匪浅。

生2:我原以为作文完全是作者笔下的自然流露,所谓这样的方法那样的方法根本不管用,是空洞的概念,所以我作文时一蹴而就,不酝酿斟酌。这次集体作文活动让我明白了作文还是有方法的,也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作文兴趣。

生3:还增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

生4:我平时写作从不用小标题,这回学会了拟题的技巧。

生5:我明白了联想是获得写作素材的好方法,不过前提是要仔细观察。

生6:我感到写文章不能一写了之,写作中要仔细构思,用心推敲语言、结构、方法等的运用。

生7:我从同学的发言中学得了语言组织顺序的一点技巧,上挂下联要自然。

师:那么大家今后就可以多多集体作文。

(湖北省监利县网市中学;43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