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龙江剧表演体系的构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龙江剧表演体系的构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龙江剧作为黑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表演艺术部分当属于中国戏曲表演的一个分支。所以,龙江剧整体艺术的构架,基本上是仿照着京剧等许多成熟的大剧种而一一确立的。龙江剧深知自己作为东北地方性的剧种,除去向京、评大戏们“看齐”之外,还必须从自己的母体二人转那丰富多彩、独树一帜的表演系统当中汲取大量的艺术养料。因此,这一部分在龙江剧表演体系的构架之中,自然不可或缺。

【关键词】龙江剧;表演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042-01

龙江剧深知自己作为东北地方性的剧种,除去向京、评大戏们“看齐”之外,还必须从自己的母体二人转那丰富多彩、独树一帜的表演系统当中汲取大量的艺术养料。像二人转当家的舞蹈程式“浪三场”,堪称二人转表演的精华所在。而且,二人转表演的“秧歌步”更是重中之重。因此,这一部分在龙江剧表演体系的构架之中,自然不可或缺。

一、龙江剧以二人转表演为基础对全部行当进行试验性艺术探索

按照戏曲表演的组成部分,“龙江剧的角色行当,以二人转、拉场戏为主,在表演上侧重以‘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基础,吸收东北大秧歌的身段、步法和京剧的一些表演艺术,经过‘大过基础关’、‘着重于从体验出发’、‘紧跟样板戏’、‘重整旗鼓’、‘拨乱反正’、‘创造个性’等复杂曲折的过程,现已初步形成自身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体制,并从这四大行当中又分离出各种类别……各行当都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从地方特色出发,既实验创造程式,又不固定程式;既有行当表演特色,又不刻板;行与行之间的表演技巧互为借鉴,从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行当特点和风格。”这是《黑龙江志・文化艺术志》在总结龙江剧这个剧种前20年的艺术成就时,对于其表演部分的描述。

可见,龙江剧在创建之初,就已经坚定不移地立足于传承二人转表演艺术的诸多优长,明确地提出了自己:一定要“过好二人转传统关”的第一步目标。并且,也在一直在朝着既定的方向积极努力地探索着。

按照剧种建设所设定和提出的目标要求,所有的龙江剧演员都必须首先学好二人转,唱好二人转,演好二人转。为此,龙江剧院特别聘请了当时黑龙江省内资深、著名的二人转老艺人李泰、胡景岐和李荣等人做教师,专门教授龙江剧演员们二人转的演唱方法与表演技巧,先过“二人转”的这一关。同时,聘请戏曲表演基本功底扎实的张永奎、孙国华等教师,教授演员们戏曲大剧种多样的表演基本功;还聘请了专业的舞蹈教师来教演员们,让他们接触、熟悉和学习民族民间古典舞及西方的芭蕾舞等。

江剧院还在组织演员们学习的过程中,以剧目的试验演出,作为检验演员们课堂学习成果的考场,一边学一边练,一边练一边演,一边演一边加工,一边加工一边修改,一边修改一边提高。对龙江剧的全部行当――青衣、花旦、老旦、彩旦、花脸、老生、小生和武小生等,逐一进行了舞台表演的试验性艺术探索。

二、龙江剧现代戏表演艺术的探索

随着龙江剧剧目试验的进一步深入展开,其表演所担负的责任也越发重大。因为,传统戏毕竟还有其它的剧种可资借鉴,二人转也有传统曲目作比成样,模仿参照;一旦轮到龙江剧的现代戏,舞台上的表演就比较难寻找出一个可资参考的目标。而龙江剧刚刚诞生不久,恰逢全国戏曲界正大力倡导创造现代戏的发展壮大时期,如何寻找并摸索演好现代戏,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演现代戏的技巧,如何塑造好现实社会生活中及剧目中的典型人物……成为龙江剧表演的当务之急。

当然,很多的事情都是“逼出来”的。龙江剧的古装戏表演由于有其它戏曲剧种的参照,相对来说要容易把握一些;而龙江剧的现代戏表演,由于缺少仿照的对象,则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但是,这也往往是表演艺术探索要创新,并且易于出新的最佳时机。继现代戏《寒梅花》、《李双双》、《龙马精神》和《千万不要忘记》等剧目排演之后,龙江剧已经开始注意如何避免“话剧加唱”的演出模式,而提出“要从体验出发”、“要形神兼备”、“要克服生活化的表演”、“要体现出戏曲舞蹈的韵律”和“群众性的舞蹈场面要戏曲化”等等一系列的龙江剧表演“标准”。

应该说,这是龙江剧艺术家们最初的艺术觉悟,也是龙江剧现代戏表演走向新开端的起始。尤其在经历了彻底砸烂一切表演程式之后,龙江剧的创作者们更加意识到:要发展剧种的个性,没有表演程式的支撑,没有舞台风格的确立,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此后,龙江剧对于表演艺术的探索,积极而有意识地向着“发展剧种个性”的路子迈进。伴随着《双锁山》、《春灵庵》、《张飞审瓜》、《皇亲国戚》和《结婚前后》等诸多大中型剧目的不断试验上演,表演程式的不断积累和反复提纯,也成为龙江剧的剧种建设突飞猛进标志性的前提之一。

参考文献:

[1]朱雪艳著.新时期黑龙江戏剧发展研究[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2]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张连俊主编.黑龙江省志[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