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甘做梨园育花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甘做梨园育花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感谢各位的大驾光临,感谢省文化厅、省文联、省剧协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感谢从北京和外地赶来参加研讨会的各位先生、女士们!对我来说实在承载太重,担当不起。

50年对一个人来说是她的全部,在这50年中我就干了一件事,那就是京剧事业,在松滋干了32年,调入省京剧院又干了20年。我为曾经为京剧这朵美丽的艺术之花流过汗、出过力而感到荣幸和自豪。在那个没有任何物质奖励的年代,观众的掌声就成了我前进的动力,观众的要求就是我前进的目标,借此机会,我要感谢松滋京剧团的领导和同事们,感谢省京的领导和同事们,是他们的力量感染了我,是他们的自我牺牲成就了我,是他们用双手托举了我。今天,我想起了许多教过我的老师,如林清、刘会兰、姜云霞、云艳霞、刘元彤、王玉蓉等等,虽然她们都已不在人世了,但她们永远活在我心里,是她们把我带入了京剧艺术的大门。在那个只有留声机的年代,老师是口传身授,一板一眼、一招一式的教学方法,使我终身难忘,不但教戏,还教我如何做人,她们说:“进了门就要终身相许,活到老,学到老,艺术没有顶峰只有高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坚定这个志向,勤奋刻苦,加上良好的天赋,你才能成为一个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好演员。”如今我也是用同样的话告诫我的学生和青年演员:做人要正派,做戏要认真,训练要刻苦,荣誉要看淡。有人曾经问我:“戏曲演员这样辛苦又不赚钱,你到底为什么要坚持?”我的回答是:“为了心目中的京剧艺术,为了观众,为了追求完美!”为了她,我守住了这份寂寞和清贫。

中国的戏曲艺术特别是京剧艺术,一进门不是学戏,而是基本功的训练,说通俗一点就是要受皮肉之苦。练腰练腿、声训把子、手眼身法步、调嗓等等,一根用车胎和布包着的紧紧的练功带长年累月系在腰上,除了洗澡其他时间不能解开,导致腰部经常脱皮,钻心的疼痛也得忍着,戏曲演员都是如此。武功训练是每天的必修课,饭可一日不吃,功不可一日不练。老师说:“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基本功就像是高楼的墙角基石一样重要。小小年纪的我有着极强的忍耐力,从不叫苦叫疼,常给自己加码,别人6点起我总是5点起,别人跑30圈我总是跑50圈,仔细想想我这人并不是特别聪明,只是我比别人练得多一些,记得多一些,做有心人,所以我往往名列前茅,深得老师们的喜爱。13岁的时候,我得到了一次演主角的机会,从此在舞台上学会了开口说话,唱三言五句,到唱开锣戏,观众的欢迎大大提高了我的自信心,也算保住了我的饭碗。从此松滋京剧团慢慢结束了靠请外来演员支撑舞台的局面,14岁的我就担当主演,扛起剧团的大梁。

1959年,当时省文化厅一名官员点名送我到省戏校京剧科进修,陈校长、云艳霞老师对我这个外来的学生十分关爱,除正常课程外,还把我叫到他们的家里说戏,给我钱花,每个星期天好多同学回家了,我除了在教室里练功、打把子、背戏,晚上步行到民众乐园去看戏,当时李蔷华、陈瑶华、高百步等前辈每星期轮流演出,我大开眼界,如醉如痴,对后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回到松滋县,我每年要演250到300场左右,即便如此,我还是坚持每天练功,这一时期的艺术实践为我后来创作新的人物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观众的要求和反映我是十分看重的,1983年武汉的一位观众写信给我,要我恢复《别宫・祭江》这出戏,我四处查找资料,自己排练,然后就到全国去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当主演是很辛苦的,既是体力劳动,又是脑力劳动,辛苦一生不被观众看好的大有人在。我不讲条件,只要有观众就全力以赴地对待每场演出,对于观众的反响我都能从中悟出点什么,比如哪个地方还需要加强,哪个地方还不够,下次应该怎样注意,这些都是老师无法教授的,只有在实践中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悟”,“悟”要贯穿演员的全部舞台实践。说到这里,我要感谢过去省里的老领导,是他们力荐我到全国各大城市去演出,并且说:“我不要你不为人知,我要全国都知道湖北有个杨至芳。”正在这时,李丹清同志调到了松滋京剧团,他是个事业心很强极有工作能力的领导,他提出了除传统戏外,要为我创作一出新的剧目带到北京去演出,当时剧团条件差,请了杨世雄导演、李连璧作曲,他们二人不图名不图利,为《岳飞夫人》这出戏的问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82年,首站武汉,随之到全国,所到之处都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也正是这出戏,我得到了唱、做、念、武全方位的展示。1987年我以《别宫・祭江》、《岳飞夫人》等剧目,实现了我省京剧界“梅花奖”零的突破,1992年获首届“梅兰芳金奖大赛”金奖。在这出戏的艺术上作了全方位的探索和创新,曲作者李连璧把程、张派的精华、剧情和人物需要,还有我的嗓子条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一次次演出,一次次修改,最终取得成功。

圆场是戏曲演员每天要练的,可以说“无戏不用,无时不用”。我练圆场时用绳子把两个膝盖部分绑起来,这样强制自己脚步不能放大,只能走小步,走大步就要摔跤,长期训练取得良好效果。“报信”一场导演对我的提示是:强烈的锣鼓(要求是两面锣),悲痛急切的心情,梆声不停,脚步不止,由慢到快,如何运用传统程式来表现,你自己考虑。我把传统戏《武家坡》里的短坡的步伐运用上,十分贴切。

程式很多,如何选择就好比开仓库门取东西,为我所用,如果无货可取,你就无计可施,角色就会变的苍白,无血无肉。这场戏里我用了水袖、圆场、卧鱼等,得到观众一致认可。我体会,在运用传统程式中,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分寸的把握,多了观众感到过分,少了又觉得不到家,要做到恰到好处,这是作为艺术家终身都要练的内功。除了基本功的训练,观察生活,还要注重文化水平的提高,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除此之外,别无他路可走。此剧有一大段短告白是京剧其他戏里都没有的,如何来完成,如何通过念白来打动观众,在导演的提示下,我逐字逐句推敲,录下音来,自己一遍遍地听,用老生的“喷口”来强化台词,比如说“何曾叛朝纲”,七分道白三分唱,抑扬顿挫、快慢节奏、突出重点、防止一道汤,对每句道白和唱念我都进行了处理,字正腔圆,这是每个唱文戏的演员终身所要追求的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太难。

关于如何练嗓、护嗓,我认为我们京剧演员有嗓子,嗓子好,音色美,这都是与生俱来,绝不是先天无嗓后天练成,有嗓子跟演员唱得好不好不是一回事,唱得好,表现为演员独特的“悟”性,能持久地顶着唱,表现为演员的功力不错,要练就一个有耐力、能顶功的好嗓子是不容易的。

首先要有正确的发声方法,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如“声腔共鸣”、“气息控制”、“强弱对比”、“高低收放”、“逢高要用气,逢低要吸气”、“遇高先低,遇强先弱”,在《岳飞夫人》一剧中,采用了许多“程派”和“张派”的唱法,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剧情和角色的需要,这样才能做到“声情并茂”。“气”是动力,“腔”是技巧,“字”是目的,又是相互作用。有位老师曾说过:“唱的最高境界是语言话”。

在几十年的舞台实践中,我有两点最重要的体会:一是从剧情、人物出发,二是从自身条件出发。中国京剧的表演程式和手段,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够我们终身享用。形势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艺术,歌颂“真善美”是永远的主题,走小步,不停步,有继承,有创新,出新人,出新戏,只有这样,民族瑰宝――京剧艺术才能魅力四射、渊远流长。

各位来宾,在艺术道路上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可是党和政府、观众却给了我很多的鼓励和荣誉,我杨至芳何德何能,引起如此的关注!在这里我除了感谢,还是感谢,这只能说明一点,党和政府及社会各届对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视,对文艺工作者的爱护和关怀。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