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父子相传,师徒相授”中看民间工艺的传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是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很长时期内作为美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对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影响深远,特别是在民间工艺美术传承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至今仍是民间工艺美术的主要教育方式。
关键词:师徒制;民间工艺;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50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1-0060-01
现代学校式教育取代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师徒教育,对传统的师徒制教育模式进行理论研究,分析其特点,使之与现代教育形式互补,结合成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这种多元化的美术教育形式培养出了大批艺术家,使我国的艺术教育得以快速发展。然而,师徒制教育虽然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仍在民间艺术工艺传承中起着学校教育无法起到的巨大作用。
师徒制教育在现今的教育理论中争论繁多,大部分美术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师徒制教育弊大于利,这一看法虽然是主流,但是师徒制在民间工艺美术中的地位依旧无法取代。因此,本文通过举例来论证师徒制教育在民间工艺美术中的重要性。
一、师徒制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教育途径向来以“父子相传,师徒相授”为主。全国进行家族分业,由再以家庭为单位的技艺传授扩大到邻里之间,最初的父子相传演变成拜师学艺,这种特殊化、行业化的美术教育形式,培养了大批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使我国的优秀传统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
早在原始社会的美术活动中已经出现师徒教育的萌芽,图腾雕刻者、巫师等是原始文化艺术的保有者和传播者。到了奴隶社会早期,私学出现,包括家传和师授两种形式。先秦两汉时期,百工美术教育主要依靠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方式传承,并世代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初现端倪,随着文人的觉醒,产生了众多的文人画家和最早的文艺理论著述,无论民间艺术还是文人艺术都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和师承关系,只不过是教育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
二、民间工艺美术现状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气息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之中。民间美术的题材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生活,因千百年来形成的尊卑陋见,民间美术一直被视为粗俗低贱的一种形式,致使民间美术的发展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一些古老的美术产品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淘汰,濒临失传的边缘。其实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艺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的结晶,也应该是中国美术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的前沿艺术中,随处都能看到民间工艺的痕迹,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其身后蕴含的民间工艺价值和传统文化正是民间工艺与现念的完美组合。
三、师徒制教育在民间工艺美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所谓民间工艺是指在民间流传的群众自发创作的具有艺术性、审美性,或兼有一定使用功能的作品。民间工艺多使用简单的材质、运用夸张的手法、细腻的造型传达普通民众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陕西凤翔剪纸,民间艺人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可以剪出十二生肖、大红的喜字等各种吉祥图案,这些剪纸作品常被用作窗花、布置新房等,营造出喜庆的气氛。
民间工艺是普通民众生活的写照,是历史的记录,映射着历代人民生活方式的演变。民间工艺品更是一种美的创造,它与当今时代的数字之美形成一种对照,脱离了现代社会的机械与冷淡,更直接地表现劳动者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民间工艺因其手工作坊的制作特点,决定了它的传承方式多是家传或师徒传习。
就如天津“泥人张”,正是通过父子相传的方式继承了祖辈的技艺。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由张明山创造,历经六代传承,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是继元代刘元之后,我国泥塑艺术的又一高峰。“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来自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色泽简雅明快,匠心独特,神行兼具,栩栩如生,饱受各界好评,在我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种通过家族作坊产生传承的技艺在政府的关怀之下也走入学校教育,“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现今正是清华大学雕塑系教授,他所教授的“彩塑”课程,还被列入了清华大学精品课程里面。然而,学校教学制度对民间工艺美术来说仍有不少限制,泥塑技艺对在校学生而言也仅仅是一门课程,并不是值得终身追求并发展的职业。在当代社会,民间工艺因其产量和销路问题,已经无法作为一种正式职业,所以学生仅是在课堂上完成彩塑作业,并不能使这一技艺得到完整的传承。所以,师徒制对民间工艺美术来说,仍是其发展传承的主要途径。就比如“泥人张” 张的孙子――未来的第六代传人,从孩子起就已经开始练习彩塑,从这种代代相传的形式中,我们才能看到这一艺术的未来。
又如贵州少数民族有的一种民间工艺――蜡染。蜡染的历史可追溯至二千年前,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了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并世代相传。贵州蜡染是勤劳的贵州少数民族群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用颜料和蜡在布料上制作出精美的图案并剪裁成衣服或者装饰物,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审美观。蜡染技艺的传承也同样是通过家族传承来延续其发展。小辈从小在长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蜡染技术,特别是女子,更是要精通一手出色的蜡染技艺。黔西地区的苗族女子可以不用底样,仅靠记忆,不借助剪纸或别的工具,就可以绘出该族特有的几何纹样,堪称一绝。
蜡染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史上灿烂的一笔,现今各高校也开设了相关专业,然而仅仅是通过课堂学习,并不能学习到蜡染的精髓,仅为皮毛而已,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所能做到的仅是宣传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并不能真正做到为其延续精华,所以当地政府也通过各种努力来保持这一工艺的传承。贵州著名的旅游区都能看到极具特色的蜡染手工艺店面,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传统手工业者。
通过举例论证,可以明显发现具有学校性质的教育模式并不适合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从先秦的百工技艺传承,到文人画教育体系的出现,都是在家族式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20世纪以来,选择学校教育抛弃师徒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选择,它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师资及其他物质条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探究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把握教学规律。但是,学校教育依旧无法完全取代师徒制成为中国教育的唯一模式,现在一些专业院校相继设立工作室,实行导师制、导师工作室制,在统一的学校教育环境里,发展出师徒制教育行为,可以很大程度地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个性特点,这是借鉴传统师徒制美术教育的
一种有力尝试。
四、“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在国际上奠定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上对世界也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中国在世界各国成立的孔子学院正是抱着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而设立的,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作为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的民间工艺更是要走向世界舞台,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口号,正是真正道出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模式的出现,奠定了民间工艺美术历经千年的流传,师徒制曾经是我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教育传授模式,也对民间工艺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它将继续在民间美术传承中发挥出自己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郎绍君.郎绍君美术时评[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宋兆麟.中国原始社会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