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怀敬畏话“国学”(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怀敬畏话“国学”(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习“国学”的意义是什么?

“国学”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与时代精神。第一,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通过“国学”这种文化形态得以展现并传承,它就像一根坚韧纽带,将形形、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串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第二,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它像流水一样,滋润着中华民族茁壮成长,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在相当长的时段中引领世界历史发展的。儒家所倡导的“德治仁政”治国理念,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哲学思维,法家所主张的“信赏必罚”管理方略,墨家所宣扬的“兼爱交利”文化精神,兵家所阐发的“避实击虚”行为科学,均已积淀为普遍的民族心理和宝贵的历史财富,为中国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三,就文化的承继性而言,“国学”是走向新的时代的起点,建设和谐文明社会的资源。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真正优秀的思想文化,是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亘古常青,生机盎然。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条件及文化主题与古代社会已有本质的不同,但是历史不能割断,文化无法终结,新文化的建设,必须以传统为资源,否则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说,重振“国学”,揭示其价值并按照现念进行构造与重建,使其与时俱进,乃大势所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正处于一种新文化新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完全可以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加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求和谐、盼安定,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营造学习中华文明的氛围,从而使年轻一代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日后成长奠定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学习“国学”,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学习“国学”的目的是什么?

简单来说,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告诉你该如何为人处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包括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还包括佛学和道教。“国学”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智慧,它规定了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质。我认为,学习“国学”,首先应该学到和做到的就是“敬”,孔子曾讲“敬神如神在”。同学们会问,那不敬神的时候神在不在呢?这就看你的敬畏和虔诚之心了。也就是说,不管处在什么环境和做什么事,对自己都要有自律意识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在自己的心中要有是非观念。其实孔子讲的“敬神如神在”,要求的是人要有敬畏之心,要的是虔诚之心。孔子在答什么是“孝”时说;现在谈孝的人,以为能养就是孝,这不对。如果能养就是孝的话,这和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要求的不仅仅是行为,而是发自心灵的感念感受,在谈“孝”的时候把“敬”提到了核心的位置。到了宋代时,朱熹讲过“涵养需用敬”,又提出了“主敬”这个概念。如果我们承认“敬”是孝的核心,那么就可以通过涵养来实现这个“敬”。做人的道理和做人的方法,在于以“敬”为主。你要做到了“敬”,已经开始在往智慧人生的道路上走了。我觉得“敬”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里面的基本价值。“敬”这个字,可以作为人伦、人事、日用的常德,同时也是仁道的缩影。而且诚、敬相连,“敬”为条件,“敬”则诚,既是道德伦理,又是中国人和中国社会普遍的人文指标,因此不妨看作是中华文化具有永恒价值的道德底线。先贤提出“敬”或是“主敬”的目的,就是要让中国人文化素质庄严起来,把“敬”提升到文化的自觉层面。所以我觉得这个“敬”字,打通了古往和今来。其次,就是“心性修养”,心性的修养,在于你对人生的感受,实际上是文明与本性的冲突,心性方面的修行,包括心境、眼界、状态、格调,既不可舍弃书本,也不可远离世俗,开卷以明事理,入世以察人情,两者缺一不可,有言道:“同于天下之理,则能同仁矣。”一个人再有知识学问,但自己的“道德”上不去,那么他也不是一个完人,必须要陶冶自己的性情。而儒教、道家、佛家的思想核心就是“心性的修养”。如果离开“心性的修养”,那么一切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做人是要检查道德层面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仁义”。社会和谐秩序就是建立在人的修养上,如果离开了修养道德的美化、智慧的优化,其他的都谈不上。其实,我认为,“国学”的核心概念就是“心性的修养”,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人生观的诉求,虽然这可以在伦理、哲学、美学层面上去讨论,但无论怎么说,重要的是自己能否落实在修为的实处,真正致力于自己的内心修养,这才是最根本的。就儒、释、道三家学说来说,儒家偏重于社会性,以化育社会伦理道德为务;道家则偏重自然性,强调个人的身心修养符合自然之道;佛家则专注于精神,更强调内在纯精神的修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以后也当如此。第三就是“和而不同”。“和”是中华民族精神思想的精妙之处,在强调“和”的同时,坚持“有异”(不同)的存在,包容了“异”的“和”,而不是排斥“异”的“同”。作为追求和谐之美的儒学,历来十分强调“和为贵”,强调多元共处,但同时也强调“和而不同”。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已经明确地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理想境界:真正有德行的君子是善于协调、能够与人和睦相处的,但又不是一味地、盲目地苟且求同;而无德行的小人则只知苟且求同,不顾不同主体间的差别,从而难以达到真正和谐。因此,宽容别人是对别人的理解,是一种放得下的大度,是一种与人为善的观念释然。而宽容自己则是一种豁达冷静与理智,宽容自己并不是放纵自己。人应该学会宽容。多一些宽容就少一些心灵的隔膜;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友爱。我觉得宽容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事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事原则,虽然要想做到宽容不是那么简单,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以包容求和谐;“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保持了各自的特性,你是你,他是他,我是我,彼此欣赏,赞美高尚的一种阳光的生活态度.

当今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是一个多元价值观碰撞和冲突的时代。社会财富极大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在国家富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后,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家园却日益变得荒芜,他们感到不满足,感到困惑和迷茫。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

主义有所泛滥。人们在问:难道社会发展必然带来诚信缺失吗?传统文化中重人际关系、重社会和谐、重道德修养、重礼义廉耻、重道德自律、重理想人格、重“和而不同”等思想资源一下子成为全社会最需要了解最需要获得的东西,因为这些思想观念正是当今我们这个社会最缺乏的东西。人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国学”的重视,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进而希望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再现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好宿愿。

这或许也是“国学”热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21世纪的中国文化地图上,应该存留下传统文化的血脉。以此,拓宽生命的河流,张扬生命的色彩,舒展生命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