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设情境 走进植物世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设情境 走进植物世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我国的植被类型、丰富的植物资源以及植物资源的保护。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以山貌雄伟和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保护对象为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天然植被,森林覆盖率达95%。从下而上突出的有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山地矮曲林、山地草甸五个植被类型。在上本课时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进行教学,主要采用问题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发放学习任务,让学生查阅收集有关“我国的植物资源”和“武夷山植物资源”的资料。

二、案例过程

本节教学内容以一个课时完成,主要采用问题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课前,在上一节学习的基础上,给学生发放学习任务,让学生查阅收集有关“我国的植物资源”的资料和武夷山保护区的资料、照片。

导入:没有解说语的视频

导入是课堂的开始,一个好的开始总会带动学生的热情和求知欲,本课导入的是学生自制的武夷山保护区美丽风光的图片,看着看着学生不自觉地叫起来:“太美了。”

问题1:有哪些事实说明我国的植物资源极为丰富

当我把这个问题呈现出来时,学生一起大声回答:“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种多样,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而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的学生还说:“我们在地理课上学了。”每个学生都为自己能解决这个问题而感到兴奋,这时课堂的气氛非常热烈。我马上抛出了下一个问题。

问题2:什么是植被?怎么区分不同的植被类型?

我问同学们:看完了刚才的视频,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说不出什么来,这时我让学生阅读课本121~123页的内容,小组进行交流,然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10分钟后,由小组派代表进行讲解,得出植被的概念:覆盖地表而有规律地生活在一起的一群植物。

知道我国的植被类型,有谁能说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最后我进行小结。

介绍到这里时,问题出来了,有学生问什么是山地矮曲林?什么是山地草甸?看来学生上课还是很认真的,在这个时候表扬一下大家,让学生很高兴。这时我把准备好的材料用多媒体播放出来,并配上说明。

问题3:我国的植物种类繁多

我国有丰富的植物资源,那一定有较多种类的植物,而且有不少是举世瞩目的珍稀特有树种,为完成这个问题,请学生阅读123~124页,小组讨论交流后,各小组派代表上来讲解。学生在讲解时,老师同时把相对应的植物图片播放出来,让学生对照。

课本的知识学习完了,同学们可知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否有特别的植物呢?知道的同学请举手,没有提问不知道,一问许多同学举起手,他们列举了:红豆杉、香榧、柳杉、银杏等。学生讲完了,我把武夷山保护区的植物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都是稀有古老树种,如银杏、钟萼木、鹅掌楸、天女花、黄山木兰、银种树、半枫荷、黄山花楸、竹节人参、涧边草、南方铁杉、罗汉松、红豆杉、建柏、三尖杉、金钱松、凹叶厚朴和黄杨等。同学们看着这些图片,不时发出声音:“这棵树我见过,这种树我老家有,这些树我在保护区看到过。”同学们在交流讨论中了解了武夷山特有的植物资源。同学们发出感叹,原来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的宝贝呀。

问题4:导致我国植物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后进行总结:(1)分布不均匀;(2)土地沙漠化;(3)人为破坏。学生总结完后思考:在我们的身边是否有破坏植物资源的事发生呢?课堂的气氛一下又进入高潮,学生都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案例反思

本节课通过讨论法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完成教学,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总结达成概念学习。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实现自主学习、推理、质疑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收集信息,归纳总结掌握本课的核心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在课标中的位置相对较弱,在主题四的“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没有明显地体现,但我认为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植被类型和珍稀植物,以及我国植物资源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期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

本节课在完成教材中的核心内容后,与武夷山植物资源相结合起来,把生物与生产、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明白生物来源于生活,同时与武夷山政府保护森林、整治乱砍滥伐、开山种茶的情况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明白政府保护森林的正确性,学生与家长沟通支持政府行为。体现教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充分把教材的知识与本地植物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获取了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初步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武夷山植物课程资源在生物教学中开发利用的研究》FJJK15―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