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加强大学生科普教育的几点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加强大学生科普教育的几点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大学生科普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科普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认识上的原因,我国大学生科普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大学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普资源和优势,多途径、多形式、广泛地开展大学生科普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科普教育;综合素质;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4.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119 — 02

科学技术已成为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而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在各发达国家受到广泛重视。在我国,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以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启动,科普工作的地位已从法律高度得到确立。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大学生科普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有必要深入理解大学生科普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探寻可行、有效的大学生科普教育方式。

一、开展大学生科普教育的意义

大学是学习知识的殿堂,是培养各类人才的摇篮,在大学开展科普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拓宽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20世纪80年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高瞻远瞩地指出:大学生毕业时除了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外,还应完成一篇科普文章。研究生应该完成两个版本的硕士或博士毕业论文,一个是专业版本,另一个是科普版本。[1]但可惜的是这个倡导至今没有得到重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注重的是专业教育,不管是理工科专业还是文科专业,科普教育都是缺失的,过细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大学生们只关注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科普类知识知之甚少,兴趣不浓。缺乏对科学技术的全貌和发展脉络的认识,不仅使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同时也会影响大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灵活运用。因此,在大学开展科普教育是必要的,它可以使大学生在较宽的领域内接受科学教育,了解科技动态,学习科学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二,聆听科学家故事,培养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含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批判进取的创新精神、互助共进的协作精神。[2]科学精神是在科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并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地加强,是支撑人们科学行动的精神力量,尤其对当代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反思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大多数高校在科学知识的传授方面非常重视,但是在科学精神的培养方面却是薄弱点,导致大学生虽然接受了多年的科学教育,掌握了大量的专业技术知识,却缺乏科学精神的感悟。因此,在科普教育中向大学生介绍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为真理而奋斗和献身的故事,感染大学生,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勇于批判,敢于斗争的精神,形成他们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和科技职业道德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参与科普实践,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大学科普教育的重要任务,因为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精力和想象力最旺盛的时期,也是一个最具可塑性的时期,如果抓住这个时期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和激发,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被称为是生活在象牙塔里面的骄子,除了学习专业的知识和参加少量的社团活动外,几乎与社会实践脱节,造成了学与用两张皮的现象,长此以往,不仅会削弱学生实践的能力,而且会磨灭他们的创新精神。科普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改变这个现状,让大学生在亲身践行和体验的基础上感悟科学技术的魅力,激发他们创新的精神。

第四,鼓励科普创作,培养科普创作人才后备军。科普创作是科学传播与普及的源头,它的兴盛与否直接影响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和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在科普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机制和渠道,我国的科普创作人才青黄不接,青年人不愿也难以跨入科普创作之门,造成大学宝贵资源的浪费。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的综合优势,开拓通道,让大学生也参与到科普作品的创作中来,让他们学有所用,创作出优秀的科普作品,肩负起科学传播的重要历史使命,弥补当前我国科普工作青黄不接的状况,开创政府、社会、大学等共同参与大科普工作的新格局。

二、当代大学生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科普工作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大学生科普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有待提高。大学不仅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中心,而且还是科技成果辐射的发源地,作为大学的主体——大学生拥有基本的科学知识和较好的思想理论素质,是我国未来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生力军。正是因为这些特殊的功能,在大学进行科普教育,起点高,效果快,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我国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但是,当前大学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甚至还存在一些误区。

我国大学的功能被普遍认为是培养专业人才和研发科技成果,尤其认为理工科大学生已经掌握了专门的科技知识和能力,没有再进行科普的必要,从而肩负的科普使命没有得到重视,导致一方面高校的管理者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上面,对科普工作忽视,教师更是注重本专业领域内的课题、论文和教学,把对于职称评定、教学考核无关的科普工作看成是“不务正业”;另一方面高校对大学生的综合测评中也没有涉及到科普的内容,导致大学生对科普知识不感兴趣,对科普活动不愿参与和涉及。因此,要实现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大学科普工作的重要作用,还应该提高对大学科普重要意义的认识。

第二,对大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运行保障机制没有健全。由于对大学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大学科普工作的运行保障机制还有待健全。尽管政府号召科研机构、高校、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参与和从事科普,但实际收效不大,不能吸引更广大的师生参与科普工作,其中一个最简单的原因就是评职称晋级时,科普成绩不被纳入评估考查的范围,同时在人们的眼中,搞科普的不如搞科研的,科研易出成果,评职称也有份量,而科普作品即被认定是“小儿科”,不是搞科研,上不了台面。因此,教师从事科普工作的热情不高,科普作品的精品少,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样,科普成绩也不纳入学生成绩考察的范围,导致大学生不愿意参与科普活动。

第三,大学生科普教育的形式单一。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大学科普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还处于起步阶段。科普工作在形式上往往比较单一,有的只是挂几块展板,或者散发一些宣传材料。在时间上难以持之以恒,有的搞一个“科普周”,甚至某一专题日,热闹一阵子就销声匿迹;在内容上涉及的知识面较窄,涉及的学科不多,许多学科没有参与进来;组织和参与人数也较少,没有发动广师生共同参与,受众人数有限,对象覆盖面少;科普基地的建设更是不够理想,学校的许多资源如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只当作专业培养的基地,而没有同时也作为科普的基地。

三、促进大学生科普教育的措施

对大学科普工作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探索可行、实效的解决措施,是当前大学科普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要形成共识,重视大学生科普教育。要搞好大学科普工作,必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大力宣传科普的重要意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把科普教育列入高校常规工作的范围,建立健全科普运行保障机制,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大学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广大师生主动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达到大学科普教育的目的。近几年来,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就。“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从2007年到2010年,国家安排了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资助15000个创新性实验项目,资助在校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每个项目可以获得1万元的经费资助。这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实施的、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是为国家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并日渐成为我国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展示主办高校所在地区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平台。[3]

第二,建立健全大学科普工作的激励和评估机制。制定面向高校教师、大学生及其他科普工作者的专项激励政策,鼓励他们加入到科普创作和实施的队伍中来,多写高质量的科普作品,多开展高质量的科普活动。比如对教师从事大学科普教育,可以设立科普作品奖,把科普成果和科普工作作为考核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晋升、评定职称奖励的一项依据;对大学生从事科普创作,参与科普活动,学校可以提供相应的场所、经费和奖励,鼓励大学生更多的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

另外,对大学日常科普工作也要进行定期考核评估,如项目启动前的预评估、项目进行中的过程性评估、以及项目完成后的总结性评估。督促各个科普工作者搞好日常科普工作,真正把科普工作落实到实处。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向英美国家学习,在英美等国家十分重视科普项目效果的评估工作,他们认为,科普项目只有经过评估才能了解其执行效果到底怎么样,有无继续支持开展下去的必要,如果继续开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等。

第三,探索多样高效的科普教育形式。大学科普教育是一项经常性、常新性的工作,应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内容、方式和手段上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才能使科普工作充满活力和吸引力。

一是内容要新。目前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跑步前进的时代,大学科普的内容也应该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突出高新技术、环境保护、科技与社会等科学知识的普及,尤其是我国确立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4]的科普主题,这一主题的确立,也要求大学科普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校有很好的资源,各学科的新进展和特色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科普的内容。二是方式要新。当前大学科普方式主要包括示范法、教学法、媒介法和综合法,其中综合法因重视“亲身感受”效果最好。科技体验作为一种有意识地亲身感受科学技术的活动,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对科学技术的最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丰富对科学技术的理性认识。比如,科技体验在科技馆、科技博物馆、科技旅游等科普活动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使这些形式成为最受欢迎、效果最好的科普形式。学校的实验室、实训基地也可以成为体验科学技术的科普基地。三是手段要新。以前传统的科普手段主要包括图书、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和科普画廊、橱窗等,在学校开展广泛的科普讲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此外,通过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利用其传递信息的时效性、丰富性、互动性以及检索的方便性,使其成为大学科普的重要手段,使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了解科技信息。

综上所述,大学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普教育,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普资源优势和条件,加强组织和引导,使科普工作成为大学教育的经常性的工作,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参 考 文 献〕

〔1〕林建华.评有关科普和科学家的四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0-01-17.

〔2〕王蓉,宋凡金.大学科普:高校科普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结晶——兼论重庆大学科协工作创新与实践〔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1,(06).

〔3〕陈启元.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综述〔N〕.中国教育报,2008-11-14.

〔4〕任福君,翟杰全.我国科普的新发展和需要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J〕.科普研究,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