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络脉文献研究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络脉文献研究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610075)

[摘要]总结近20年来络脉文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分析络脉文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络脉文献研究进行了评述。认为络脉传统理论的系统整理和研究能够发掘出络脉学说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文献整理应当在对络脉传统文献加以系统整理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提升出络脉学说的理论结构和科学内涵,让它为络脉、络病的现代研究服务。

[主题词]针灸学/历史;络脉;历史文献

黄龙祥研究员曾撰文指出,对传统中医理论的整理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瓶颈与前景”,也就是说中医理论的实验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于对传统中医理论的解读、分解、转换、发掘与表达诸环节。换句话说,只有在对传统中医理论“知其然”后,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知其所以然”的实验研究。就针灸学领域而言,黄龙祥认为“经络学说的理论结构与科学内涵”即是发掘传统理论、寻找现代研究突破口的关键难题之一。

1 络脉文献整理的意义

对络脉传统理论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是成功进行络脉、络病现代研究的必由之路。络脉学说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吸收了当时先进的学科前沿内容,如能对其加以系统的整理研究,提升出该学说的理论结构,提炼其科学内涵,就有可能让它在今天的医学实践中重新焕发光彩,其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如吴以岭教授在对传统络病理论收集整理基础上,提出“络脉三维立体网状系统”假说,形成较完善的络病学说,成功开发出通心络胶囊等5个新药,完成了300余项相关研究项目,其中包括进入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的重大项目和近70项博士、硕士的学位课题及论文。大量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结果佐证了络病学说的科学价值,充分显示出传统络病学说的生命力,引起国内外医学界对络病学说及通络方药的重视与关注,更多的包括西医、生物医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专家加入到络病学研究中来,促进了络病学说在生命科学时代的快速发展。络病学研究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对传统络脉学说的发掘和对其科学内涵的正确理解与表达。

中医学术发展史也提示我们,古代医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发展,有了相当数量的积淀之后,往往会被后世医家总结、提升为一套完整的学说,回过头来继续指导医疗实践,并在实践中继续得到修正和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络脉学说的总结和整理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尤其在中医需要现代化的今天,这个使命显得更为迫切。

2 络脉文献整理的阶段性成果

近20年来,邱幸凡等一批学者在络脉传统文献的整理研究方面作了较多的工作,对络脉学说的科学内涵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提炼出一系列关于传统络脉学说内涵的现代表述。如对络脉系统的总体认识上,提出“络脉是附属于经脉的立体网状系统”,“是与经脉有关而又独立的人体运行气血的立体网状系统”,络脉系统是沟通体内外、保障脏腑气血灌注的功能性网络,也是维持机体内稳态的重要结构,是气血津液输布的桥梁和枢纽;对络脉的循行和分布规律,提出“沿经布散性和广泛分布性、表里相对性”;对络脉的气血流注特点,提出“双向流动和满溢贯注”,且有血气运行缓慢的特点;对络脉的生理功能,提出“渗濡灌注、沟通表里经脉、贯通营卫、津血互渗”,“在人体营卫气血津液的代谢循环和脏腑组织的濡养中起桥梁和枢纽作用”等;对络病的主要病因,提出“外因及七情、饮食、劳倦等”;对络脉的病理变化提出“络脉阻滞、络脉空虚、络毒蕴结、络脉损伤”和“络脉绌急”;对络脉的病证,提出其范围涉及痛证、出血、积聚、水肿、痈肿、虚证等,其特点是发病部位广泛,临床表现多端,病程较长,久发难愈,不易传变,多为有形之积滞,热邪易伤阳络,病久入阴络,其典型症状及表现是疼痛、包块、闷胀、出血、寒热、发黄、肌肤甲错或面目黯黑、青筋暴露或皮间有血缕赤痕、脉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叫;对络病治疗,提出“通络是治疗络脉病证的总原则,有宣络、透络、活络、通络、搜络、刺络诸法”,“治疗上强调祛邪通络、扶正通络、辛润通络;络病用药以辛为主,以润为辅,虫类药的使用亦为常用之法”等。

上述络脉文献研究成果,较好地诠释了传统络脉学说的科学内涵,极大地发掘出络脉学说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对于开展络脉、络病的现代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络脉文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的络脉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存在着某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缺乏系统全面的文献整理成果。既往的络脉文献研究成果,均是就传统络脉学说中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由于选题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反映络脉学说完整的理论体系,使今人对络脉学说的了解有只见树木未见森林的感觉。②络脉区别于经脉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阐释不够。络脉的临床意义是由络脉的结构和分布特点、络脉的气血流注特点、络脉的生理功能特点以及络病的病机特点等决定的,这些特点有别于经脉和经络,但由于传统中医理论重经轻络的影响,导致络脉的这些特殊属性几乎湮灭在经脉或经络属性中,未被充分提炼出来。③络脉学说的学术发展特点以及它与经脉学说、经络学说的关系未加总结和分析。④络脉、络病内涵外延的厘定不够明确,部分观点似有将络脉等同于中小血管和微血管,将脏腑病概括到络病范畴的趋势。⑤个别观点未得到公认,有待商榷。如将络脉生理功能归纳为“经脉之络运行经气,血脉之络运行血液”,将运行经气和血液的载体人为割裂开来,不太符合中医学“经络运行气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须臾不离”的传统观点。

4 络脉文献研究前景与展望

络脉文献的整理研究尚有广阔的空间,可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更广泛深入的研究。

4.1对传统络脉文献进行系统整理

可对传统络脉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包括对近20年的络脉文献研究作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在对传统络脉文献的丰富内容进一步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如能构建出完整的传统络脉学说的理论框架,提炼出络脉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络脉学说的临床诊疗规律,则既是对中医传统理论的客观全面系统的总结,又能为进一步的临床和实验室实证研究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成为中医学科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同时还能为高等中医院校《经络学》《针灸学》等教材提供丰富的络脉学说的内容,弥补教材重经轻络、有经无络的现象。

4.2对络脉相关的专题研究可继续深入

在对络脉、络病古代文献的专题研究方面尚可继续深入。如络脉的概念在形成时,受到古代解剖知识和临床诊疗技术及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和影响,因此对络脉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专题研究,可以使今人更清晰地认识络脉的实质和内涵;再如考察各个时期络脉概念的演变情况,对各个时期脉、络脉、久病人络、络病的概念内涵外延一一界定,就会

发现各个时期络脉学说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这对络脉的规范性研究和确立现代研究的范围有积极的意义;其他还可对络脉与经络的关系、络脉与血管的关系、久病人络与络病的关系、络病与血瘀证的关系等专题加以研究,其结论可以为现代实验研究的切入点找到依据。

4.3络病内涵外延需要进一步厘定,病理实质还应深入探讨

传统文献未对络病概念严格规定,如叶氏所言的久病入络、络病等包含甚广,界限不是十分清楚,有将脏腑病纳入络病范畴的感觉。今人关于络病的研究也存在相似的问题,如现代文献中划为络病范畴的疾病就有数十种之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许是由于络脉分布广泛,深入脏腑组织,络脉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人体气血输布流通,进而影响脏腑组织功能,所以容易将脏腑功能以及气血失调的疾病与络病联系到一起。因此有必要将络病内涵外延进一步厘定。络病究竟是个病的概念还是个证的概念,值得进一步探讨。

另一方面,络病病理实质还应深入探讨。如关于久病人络和络病的概念,究竟是络脉的病变还是络脉中气血的病变?或是由脏腑功能紊乱导致气血运行障碍、进而影响到络脉生理功能失调或病理改变?实际上,古代络脉文献涵盖的内容应包括上述诸多方面,广义络病的范畴甚至包括更多的内容。当代学者对络病病理实质进行探讨时也各有侧重,如雷燕等侧重于络病过程中气血的病变(瘀、毒、虚);李岩等侧重于络脉失养所致的络脉(血络)本身的病变,二者切入的不同侧面恰恰反映了络病涉及的不同范畴。所以深入探讨络病病理实质,既有助于对络病内涵外延的厘定,也有利于确立络病治疗的靶点,揭示通络药物的作用机理。

4.4传统络脉学说的内容还有更多可供挖掘的空间

如新病外邪沿络脉、经脉、脏腑的传变途径,久病邪毒入络的传变途径,可作为外感病六经传变途径和温病卫、气、营、血传变途径的有益补充,不仅丰富了传统中医的病机学说,而且在疾病预防、诊断及治疗中均有较高的价值和意义;再如络病辨证中的络脉瘀阻、络脉空虚、络脉绌急、络毒蕴结等证型,可作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有益补充,在对某些慢性病、疑难杂症、多器官多系统损害性疾病的辨证论治中,用络脉的病理状态结合八纲和脏腑辨证,往往能收到较好的疗效;此外,传统诊络脉法、刺络脉法的整理研究仍显不足,虽然民间仍有应用,但针灸界客观上存在重经脉不重络脉、重针刺不重刺络放血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方法的传承。对诸如此类的络脉学说内容的整理和挖掘,有温故知新之意义,对于传统中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不无裨益。

综上所述,络脉文献研究尚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在络脉、络病文献研究中,可选择的研究角度和层面是多元化的,应该围绕不同的专题深入辨析,让古老的学说更加明晰。

5 小结

络脉传统理论的系统整理和研究能够发掘出络脉学说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文献整理应当在对络脉传统文献加以系统整理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提升出络脉学说的理论结构和科学内涵,让它为络脉、络病的现代研究服务。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表格、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