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效果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效果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评价两组的疗效和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91.07%,对照组有效率达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分水岭脑梗死; 丁苯酞软胶囊; 依达拉奉;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6-0136-02

doi:10.14033/ki.cfmr.2016.16.071

分水岭脑梗死(CWI)是指发生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脑动脉、深穿支和深穿支供血区之间边缘带的梗死,是相邻血管供血区交界处或分水岭区局部缺血导致,也称边缘带脑梗死,多因血流动力学原因所致,典型病例发生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伴全身血压降低时。常呈卒中样发病,症状较轻,大约占脑梗死的10%,目前认为脑低灌注及微栓塞是分水岭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因素[1]。笔者所在医院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临床上效果满意,安全可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4年4月在笔者所在科室住院治疗确诊的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112例,入选标准:(1)符合分水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2)无脑血管病史;(3)年龄48~75岁;(4)发病时间小于72 h;(5)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3分;(6)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同意并签订治疗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深度昏迷合并脑出血、脑疝形成等重症患者;(2)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功能不全,不适宜治疗的;(3)有痴呆及精神症状的;(4)对丁苯酞或者依达拉奉过敏者;(5)不配合治疗或不能坚持全疗程治疗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伴发疾病及发病时神经功能缺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脱水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等,伴血压升高者给予控制血压、伴高血脂着给予降脂治疗,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0.2 g/次,

3次/d,一个疗程21 d;同时给予依达拉奉30 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入,2次/d。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前、治疗7、14、21 d后采用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同时检测血常规、小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及生化指标、心电图,观察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等。NIHSS评分标准,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90%~100%;改善:NIHSS评分减少46%~89%;有效:NIHSS评分减少18%~45%;无效:NIHSS评分减少小于18%或评分增加。总有效=基本痊愈+改善+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21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经过血液检查、肝肾功能、小便常规、血压生化均未发现毒副作用及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分水岭梗死是一种特殊的脑梗死,目前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也逐渐增加,大约占整个脑梗死病例的10%。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在争论中,传统认为体循环低血压、低血容量、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微栓塞、血流动力学异常及后交通动脉的解剖学变异是主要原因,新的观点倾向于不同发病机制共同发挥作用,最近研究结果表明低脑灌注与微栓塞共同作用时易发生分水岭梗死,且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密切相关[3]。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其诊断确诊率也逐渐提高,目前的研究证实分水岭梗死是相邻的血管供应区交界处或分水岭区局部低脑灌注和微血栓形成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因血流动力学原因所致,典型的病例发生于颈内动脉严重的狭窄或闭塞伴全身血压降低时,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易形成低脑灌流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此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心脏病是分水岭梗死的危险因素,尤其颈内动脉狭窄越严重越易发生分水岭梗死[4];分水岭梗死与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及性质关系密切,呈正相关,尤其在发生低脑灌注时,在侧支循环不良的脑组织容易导致局部脑组织的缺血缺氧,血压下降时血流缓慢、血黏度增高、血液浓缩等作用下形成微血栓,堵塞造成血流中断,形成缺血坏死区和缺血周围的半暗带。分水岭区的脑组织血液供应差,对缺血缺氧尤其敏感,脑组织缺血缺氧自由基大量释放及其“瀑布式”连锁反应,神经细胞钙超负荷,兴奋性氨基酸细胞毒性作用一系列变化导致神经损伤。在两血管交界处(分水岭区)由于侧支循环差,如果在较短的时间内血流不能恢复,神经元细胞体功能受损,脑组织对缺氧非常敏感,30 s可以出现脑细胞代谢改变,1 min神经元停止活动,5 min造成脑组织梗死,临床出现神经功能定位体征。分水岭梗死是脑梗死治疗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的研究重点集中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以及狭窄的动脉支架的植入治疗,以纠正相应动脉供血区的低灌注[5]。因此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目前仍是尽快恢复分水岭脑组织的血液灌注,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减少或抑制自由基的释放,保护并防止脑细胞的自溶等多种措施协调应用。

丁苯酞是我国脑血管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化学新药,具有重构微循环增加缺血区灌注、保护线粒体,减少脑细胞死亡的双重作用机制[6-7]。丁苯酞可提高脑血管内皮NO和PGI2的水平,降低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抑制谷氨酸的释放,减少花生四烯酸的生成,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抗氧化活性,作用于脑缺血的多个环节发挥抗脑缺血作用,改善脑缺血微循环和血流量,增加缺血区毛细血管数量,减少脑水肿、缩小梗死体积,改善脑组织代谢,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抑制血栓形成,故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抑制病情发展,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依达拉奉可以阻止脑水肿和脑梗死的进展,并缓解所伴随的神经症状,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临床研究提示N-乙酰门冬氨酸是特异性的存活神经元细胞标志,脑梗死的初期其含量急剧减少,脑梗死急性期给予本品可以抑制梗死周围局部脑血流量的减少[8];同时它可以降低自由基浓度水平,减少缺血半暗带亮度,且可较为有效的抑制迟发型神经元死亡,保护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愈后[9]。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丁苯酞软胶囊与依达拉奉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并且用药安全,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守莲,王雁.分水岭脑梗死研究进展[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45(6):592-593.

[2]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78-179.

[3]王健松,郭来敬,胡大一.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病机制与诊疗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10,25(23):2111-2114.

[4]李健辉,王化贤,吕建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病学杂志,2015,18(20):62.

[5]郭倩,黄文娟,张侠,等.羟乙基淀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3):18-19.

[6]胡登科,张晓敏.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3):6-8.

[7]张俊玲.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病杂志,2013,16(17):44-45.

[8]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13-314.

[9]张群谦,闫文学.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脑血栓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7):57-58.

(收稿日期: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