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专家不堪信”的随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专家不堪信”的随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回顾了中外名家们在预测A股今年走势纷纷折戟沉沙之后,问题也随之而来了:既然名家们(其中包括国际顶尖大师)都可以集体犯错,那么众多专家的关于股市的判断还有多大价值,我们还能相信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的建议?莫非真的如坊间流言所传:“股市无专家”吗?

每个股龄稍长的人大概都听过诸如此类的故事:颇有些名气的行家里手们挑选股票的收益率不如掷飞镖的黑猩猩(黑猩猩将飞镖掷往墙上写有股票名称的方格以决定买入何种股票),预测大势的准确程度甚至不如在圈里随机行走的猪(以绑在猪身上木棍所在的位置定升跌)……我不知道上述的实验到底有几分真实性,反正它已成为口口相传的奚落股市专家们的经典段子。

饶有意味的是就连权威们自己也厕身于似亦自贬的行列――从大名鼎鼎的江恩到彼得・林奇,再到粉丝无数的巴菲特,都有告诫我们不要相信专家的语录。于是悖论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其所言是否也包含他们自己?抑或应把他们排除在外。

如是后者,则其依据的内在逻辑应是:由于他们的成就已达至业内极高的水平,一览众山小,一般的所谓专家当然难入其法眼,甚至被他们的火眼金睛识穿、断为假冒伪劣的赝品,进而劝喻投资者不要相信这些江湖术士也就不奇怪了。其实专家云云往往有名无实。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特洛克曾做过一个长达20年的实验:他从大学、政府、智囊团及媒体分别物色了284位专家,请他们就有关问题作了总共27450个预测,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尽管他们的专业水准都很高,但预测的命中率却甚低。这一事实表明:专家头顶上看似灿烂的光环,碰上预测可能华而不实。

如是前者――即将本人也列入不要相信的专家之内,则反映了他们对股市,对自己的一种极为严谨的、现实主义的态度:虽然他们在股市中获取了堪称辉煌的战果,是股市中的胜利者,却能深刻地、冷静地认识到自身的成功具有很强的难以重复性。这是由浩瀚股海变幻万千的特性所决定的。故此他们不赞成广大投资者对他们顶礼膜拜试图复制他们的投资经验。巴菲特甚至不惜矮化自己以警醒追随者:“市场十分高和十分低时,我是知道的,其余大部分时间我也不怎么知道市场会如何演变。”

我们可以相信巴菲特所言不是自谦,不是客气话,而是大实话。以股市之大、之庞杂、之瞬息万变,决非有哪一个专家能时刻准确捕捉到它脉动的节奏与多维的转向。我们不是说股市完全不能预测,而是强调它的预测之难。故此,不盲目追随、不迷信专家的意见,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写股市这篇大文章时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洋专家如此,国内的专家又如何呢?倒不是认同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坦率的评价是国内的所谓专家比起洋专家来从实际效果看更不堪信。口说无凭,举一个例子为证:A股市场的头号机构大户――社保基金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循例召开形势座谈会,听取近二十家社保基金管理人的总经理和投资总监关于A股市场走向的意见。在今年春季座谈会上,专家们普遍认为股指会围绕2800点上下震荡……社保基金挑选出来的理财者可谓代表了“国家队”的水平吧,成绩尚且如此,其余不登大雅之堂或不入流者就更不用提了。

国内专家之所以不堪信,可大略归纳为两大原因:首先是证券分析起步至今历史尚短,缺乏长期的经验积累尤其是实战经历,使所谓专家意见多成书生空论。更严重的是许多以研判股市为业的人却对股市的深层本质与运行规律缺乏真正的认识,“学院派”的思辨体系和分析模式蔚然成风、大行其道。他们只知道复述或转发从教科书上学来的那一套,仿佛不这样做就会被指责为不尊师重教,而完全罔顾股市并非简单地只是非实体经济的附庸,而是自成体系并有自己的独特规律的现实。而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他们机械地执着于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却不懂得它的升跌更是多空博弈的产物;他们忽视博弈者作为股市决定性因素的作用,只见经济不见人,从而将证券分析引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