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90后”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90后”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道德信仰是人们对某种道德准则及价值依据的信服和尊崇。家庭、学校、社会道德信仰教育的缺位或失当是造成“90后”大学生道德信仰模糊或方向偏差的原因。集家庭、学校、社会之力,才能做好“90后”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工作。

关键词:“90后”大学生;道德信仰;道德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260-02

一、道德信仰与道德信仰教育

信仰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道德信仰是信仰的一种基本形式,体现了人们对某种道德准则及价值依据的信服和尊崇,它是一种道德体系的精神支撑。道德信仰与道德体系中的知、情、意、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一种道德认知都有支撑其认知内容的价值依据,对道德规范的信奉究其根源是对规范基于的价值基础的认同。在知、情、意、行四要素中,道德信仰更侧重于“情”,它是一种强烈的道德情感,是对道德准则和其价值基础的笃信甚至敬畏之情。道德意志是贯彻道德规范的决心,缘于信仰自觉的道德意志显然比被动遵从的道德意志更纯粹,力量也更强大。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的践行阶段,道德信仰无疑是道德行为最有力的助推器。

作为道德体系的灵魂,道德信仰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提升道德境界,塑造道德人格,是道德行为可靠稳定的动力之源,为人们指明有价值的生活方向,共同的道德信仰还可以使社会成员凝聚起来。[1]道德信仰的作用不仅存在于道德体系中,还存在于人的一切行为中。由于道德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性,因此认为“人的一切行为依赖于他们的信仰和他的良知”[2]也并不为过。道德信仰危机是人们对道德价值观及由此形成的道德规范产生怀疑、动摇甚至放弃。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为了减少或避免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人们往往采用多种方法建立和巩固道德信仰,道德信仰教育便是其中的一种方法。道德信仰整合着道德体系中的知、情、意、行,促进了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和道德人格的形成,是道德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二、“90后”大学生道德信仰现状及原因

2011年底,笔者所带领的课题组对江苏某高校“90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进行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在道德修养方面,学生的素质呈现出如下特点:有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有待加强,重“知”而轻“行”,道德选择存在困惑。在随后进行的访谈中,我们就道德信仰问题与学生深入交流,学生们在许多问题上不置可否或语出惊人的回答让我们看到了他们道德信仰的模糊甚至方向的偏差。教育工作中的众多实例也印证了这一点:恶意拖欠学费、利用老师入党、频繁的考试作弊、无度的向家长索取、竞选中的尔虞我诈、同学相处时的冷漠自私、实习期间的畏苦和不负责……学生的道德修养状况令人忧心。而且与往届学生相比,这些现象在“90后”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和普遍。如果心中对道德还有所敬畏哪怕是有所顾忌,如果有明确正确的道德信仰,这些校园道德失范现象本不该出现或出现的频率较低。道德信仰的形成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90后”大学生道德信仰模糊或方向偏差的形成也有家庭、学校、社会因素的影响。

“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亲人的独宠为他们的成长创设了一个温暖的环境。家庭环境没有天然地让他们学会谦让和分享,让他们体验生活的责任和艰辛,这些造就了他们的自私、索取、畏苦。上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观念冲击着人们的头脑。那些在错综复杂的观念中无所适从或不加甄别地信奉功利主义、快乐主义的父母不经意间在家庭生活中让这些观念浸染了孩子,学生们价值观念多元化、价值取向功利化,缺乏诚信也就在所难免了。很难想象没有道德信仰或信仰功利主义、快乐主义的父母会教导孩子明确正确的道德理想和选择这种道德理想的依据。

德育是五育之首,无论是哪一个阶段的教育,德育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中的德育,道德信仰教育的不重视甚至缺失都是存在的。老师们忙乎着把一大堆道德规范告诉学生却很少引导学生去进一步追问规范背后的价值根源。对规范的信奉基于对价值的认同,囫囵吞枣似的道德教育很难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感,更谈不上道德信仰了。“中国德育的弊端之一是对于核心价值或终极价值问题的实践和理论上的回避。‘价值无根性’的弊端已经导致了德育实效上的‘实质性低迷’。”[3]学校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社会价值观念对于学生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更甚于学校教育。如果说学校道德信仰教育的忽视或缺失是在道德信仰的引导上存在的问题,那么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道德信仰危机则为学生道德信仰的形成提供了不良的环境。仅以这几年持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为例,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当前人们道德信仰状况的糟糕程度。“合药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中国古代药商在对“天”的敬畏中遵从良知,恪守商德,今人对道德却往往缺乏敬畏之心,“伤天害理”成为许多人嘲弄的迂腐之言。“在现代多元主义社会中,缺乏一种共同的必要的宗教信念,或意识形式,或道德观,并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2]社会道德信仰现状不仅没有为学生道德信仰的形成提供依托,反而进一步消解了本就收效甚微的学校道德教育。

三、“90后”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方法

1.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孩子成长早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在儿童的整个教育计划中,精神教育和道德教育有着特别的重要性,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和基本的道德态度是其生活能力的基础。”[2]因此,担负起孩子道德教育的责任是父母的职责,道德教育也是孩子诸多教育中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试图把此责任推给学校或重知识而轻德行的教育是有失偏颇甚至完全错误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在孩子成长早期,父母应给予孩子适当的道德教育,在生活中逐渐让孩子形成对美好德行的敬仰和渴望,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学校道德教育和孩子一生的良好品德奠定基础。

2.学校教育。孩子进入学校后,思维的发展和生活内容的丰富使他们不仅满足于对道德规范的“知”,还包括道德规范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因此,对道德规范价值基础的阐释是需要的,这是建立道德信仰的前提。十几年的学校教育是漫长的,这里仅就高校德育来谈一谈如何进行道德信仰教育。(1)改革“两课”授课内容与方式。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两课”依然是实施道德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但在授课内容和方式上应有所改革。在授课内容上,道德信仰教育不应只局限在某一课程的某一章节,而应贯穿于“两课”授课过程的始终。道德信仰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道德信仰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把道德信仰教育内化为课程的灵魂,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否则,道德信仰教育只能流于形式。在授课方式上,面对已成年的“90后”,道德规范的简单传授完全不足以让学生形成道德信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价值追问才能解决根源问题。价值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特点,“90后”也大多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开展讨论与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对道德信仰进行选择和确认是适应时展特点和“90后”心理特征的教育方法。(2)提升教师道德修养境界。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扶助者,虽然我们只能陪伴学生走过几年的时间,但道德人格潜移默化的影响却不是时间所能局限的。教育的对象具有广泛性,高尚的师德有可能让许多学生受益终生,而低劣的师德不仅会在德性上误导学生,也会弱化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因此,我们有义务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境界。如果我们心中无所信仰或把教育视为追名逐利的手段,对教育没有神圣感,对学生漠不关心,让学生形成道德信仰岂不是笑谈?

3.社会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90后”知道大学不是保险箱,有不少“90后”在校期间兼职,尝试缩短与社会的距离。即使不兼职,生活也会让他们或多或少地与社会发生联系,社会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们的道德观念。如果发现学校教育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他们出现疑惑、矛盾、斗争就会在所难免;如果发现自己美好的德行却换来人们“单纯、呆傻”的评价,放弃乃至背离道德信仰也是情理之中的。社会整体道德状况对于他们道德信仰的影响是直接且迅速的,在特定的情况下,学校道德教育千辛万苦构建的道德信仰在短期内分崩离析也是有可能的。因此,关注社会整体的道德信仰状况,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不容忽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感动中国”和“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的开展等都是国家或媒体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这些举措对加强公众的道德信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道德信仰的培养,可直达道德建设的核心,是道德建设的一条便捷桥梁。”[4]公民道德信仰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性工程,合社会之力,持之以恒,才能有长效的成果。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把教育视为学校的职能,这样的教育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有限的。集家庭、学校、社会之力,学生的道德教育才是完整和丰富的,道德信仰教育才是有力和长远的。

参考文献:

[1]魏长领.论道德信仰及其功能[J].伦理学原理研究,2003,(6):14-17.

[2]Wolfgang Brezinka.信仰、道德和教育:规范哲学的考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7.

[3]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

[4]任建东.道德信仰:道德建设的本质与方法[J].唐都学刊,2006,(1):34-39.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南化院‘90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SZ201104)

作者简介:张清(1983-),女,江苏宿迁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自动控制系辅导员,思想政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