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学案”及“学案”的编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学案”及“学案”的编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八次课程改革(2000年)已走过10多年的历程,其影响波及全国。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如何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于是,新型的教学方法在各地不断地涌现,例如,小组合作、分层教学和思维探究,等等,不一而足。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尝试采用“学案”教学法,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和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在此,我们对“学案”的来历以及如何编制“学案”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学案”从何而来

“学案”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在汉语中早已有之,而目前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较多的“学案”一词,一般被认为起源于浙江省金华一中。1997年,浙江省金华一中根据学校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种相对教案的教学材料,即“学案”。1998年,“学案”教学实验被正式确立为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的立项课题。随后,很多学校都进行了类似的教学实验。虽然名称上略有不同,但是其内涵都定位于一种学习方案。具体而言,“学案”即学习方案,是相对教案而言的,是教师围绕学习目标,基于问题和任务设计的课堂学习的导学材料。[1]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在不断推进的“学案”教学实验中,逐渐形成了“学案”的明确定义,“学案”即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分析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等编制而成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供学生使用的具有规范性的学习文本。

上述定义明确了以下三个问题。首先,编制“学案”的人员应该是教师。这里的“教师”既可以是单个的教师,也可以是学校中具有共同教学目标的教师群体。其次,“学案”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编制的。我们知道,教学任务的来源是课程标准,因此,“学案”的编制离不开课程标准;另外,教科书是教学任务的载体,所以,学案的编制也离不开教科书;还有,在教学过程中,艰巨的教学任务不可能只依靠“学案”这一种学习文本就能完成,于是,各种学习文本便交织出现于教学过程中。最后,编制“学案”的主体依据是课堂中的学生,教师教授的班级不同,学生学习的情况也不相同,因此,“学案”就具有了多样性和不可重复性。

二、为何要引入学案

1.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国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已有很长一段时间,具体而言,素质教育即“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又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中介,最终又以健康教育为本体的,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发展人的个性为共同目标”。[2]从这样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素质的发展和社会意识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3]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的知识获取。从学案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案教学的本质符合素质教育的内容,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案”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学案”为依托,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训练为主线,通过动手、动口和动脑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个体素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使其慢慢掌握并熟练使用自学方法,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给学生日后的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2.培养学生有效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在传统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根据课前自行准备的教案进行教学,于是,两种不良的倾向出现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更多会考虑如何把课本知识讲得精彩,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往往出现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情况。二是传统的教案都只掌握在授课教师手中,是教师教学的自用材料,学生在课前对本节课的学习意图毫无了解,上课时就只能被动学习,这就造成 “满堂灌”“一言堂”的局面。而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采用“学案”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归根结底,“学案”教学法就是教学重心的转移,即从教师如何教转移到让学生如何学会、会学。另外,公开而透明的“学案”教学法有利于构建师生之间和谐的教学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性,使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双向交流的活动。

3.保证教学质量的需求

2000年,第八次课程改革开始。其中有两个要点值得注意:一是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二是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据此,各地中小学纷纷开展了形式各异的课程改革活动,一时间中小学课堂教学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从中我们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此同时,一些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注重课堂的活跃气氛,而忽视了教学的最终效果。为什么?我们认为,这些教学改革只看到学生强烈的自主意识,而忽视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其自主与自控能力较弱的现实。

确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点已经普遍被人们接受,但是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思维的水平与能力尚处在发展中,而学校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就要求教学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计划地完成其教学目标。如果仅仅是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宰课堂教学,由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往往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产生很深入的思考,于是就需要教师及时加以引导。

基于此,“学案”教学法恰好可以作为引导教学的好助手。简而言之,其具体做法是: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自学能力以及教学和考试的要求,编制出一个学时所需要的“学案”,在课前发到学生手中。在上课之前,借助于“学案”和教材,让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并尝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学案”中涉及的比较简单的问题,然后在“学案”中写下学习记录。在上课之时,主要针对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疑问与困难,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并着力解决,同时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和探究,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学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发现新问题,进行新思考,这又反过来促进教师的教学。

4.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学案”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动态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因此,教学过程复杂而多变。在这样的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还是教师的主导、点拨,学生始终都是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不但要对教学内容作出周密的预设,还要针对课堂中学生的即时性答案作出恰当的评价与积极的引导。为了能够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为了设计出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学案,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主动向书本学习,而且要向他人(尤其是名师)学习,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等活动。上述活动必然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增进教师的教学智慧,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p如何编制学案

在明确了学案的概念和使用学案的原因之后,我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便是如何编制出能够体现“学生主体”的学案。通过近几年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我们总结出编制学案的四个基本原则,即适当性、问题性、梯度性和有序性。

1.适当性原则

适当性原则,包括两方面。一是学习内容要适当,即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制定通过学生自学才能达到的学习目标;二是时间要适当,即教师根据实际上课的需要,分课时编写学案,使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4]在有限的40分钟内,“学案”的内容应尽量安排宽松,不要过于紧张,更不要留尾巴。这样一来,便能有效控制本课时内容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更好地实现课时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5]

2.问题性原则

问题是“学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主动性。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所学的知识设计成具体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习”,用创设的问题情境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总之,“学案”教学就是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和解释,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分析、归纳和演绎教材的能力。[6]值得注意的是,“学案”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要适当、灵活和多样。一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要以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不断提出富有价值又难易适度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二是教师设置问题的情境应新颖、丰富而多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要选择规范、严谨的题目,使学生提高解题的能力,受到有益的启发和增强自身的水平。

3.梯度性原则

梯度性原则又称层次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编写“学案”和教学过程这两个环节中。在编写“学案”时应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不同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知识和能力的跨度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的发展,所以“学案”的设计应尽可能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即知识的感知(了解)――知识的深化(理解)――知识的运用(巩固),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7]

“学案”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针对每个班级、每个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这一情况,“学案”的设计应从学生和班级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分层教学的客观要求。终归,“学案”教学一定要让大多数的学生能够解决大多数的习题,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4.有序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与梯度性原则息息相关,又有所不同。有序性原则要求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因此“学案”教学问题的设置要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让大多数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这要求教师按照课文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心理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思想和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不断提高。有序性原则还要求“学案”的编写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设计,充分体现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依据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探究――课内训练过关――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这五大环节,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总的来说,一份好的“学案”既要从全体学生这个大局出发,又要顾及到每一个学生,既顾及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也顾及教学目标,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四、小结

“学案”教学,一方面继承传统教学的精华,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弥补了传统教学对学生主体地位忽视的缺陷,是符合我国现阶段教育需要的好方法。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进,唯有认真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使之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

[1]罗届中.“学案导学――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原则及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9).

[2]方建文等.全面素质教育手册(上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7.

[3]彭畅.“学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

[4]杜志国.学案教学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8).

[5]封小于.高考化学专题复习学案的设计与实施[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2).

[6]袁承国.怎样编写实用的导学案[J].考试周刊,2010(22).

[7]薛郁华.借助“导学案”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J].中学教学参考,2010(8).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