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云龙石门的白族摩崖石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云龙石门的白族摩崖石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云龙县是大理典型的山区县,也是白族中山居部分最为聚集的地区。县域内群山纵横交错,沟壑深幽,峰峦耸立,处处皆然。在云龙县志中记载因境内多山,古代别称为“岩邑郡”。

石门是云龙县县城所在地,在古代这一地区产有井盐,共有石门井、诺邓井、天耳井、大井、山井五个盐井,是云南古代主要的产盐区之一,如其中的诺邓井在唐代人樊绰的《蛮书》中就有记载,是一个已有一千多年产盐历史和存在一千多年的白族村寨,称为“白族千年村”,现在已被公布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村。因为有盐井,在古代经济十分富裕,文化也非常繁荣,是云龙县人才辈出之地,如官至陕西巡抚的杨名r,曾任过教育总长的王九龄是石门井人,入翰林院的马锦文是大井人,做过总司令老师的杨润兰是天耳井人。而在诺邓村明清两代就出过2位进士、58位举人和400多位秀才,“有青箱箱遗泽,复甲流芳”之誉。

因为多山,多石崖,所以,过去的文人们都喜欢在这大自然提供的“大纸”上题刻来抒感,年积月累,代代相袭,留下了一大批今天我们称之为“摩崖石刻”的文化遗迹。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现还存有摩岩石刻近100多处,而仅在县城所在地的石门就遗存有20余处,成为云龙县的一大人文景观。

这些石刻有诗词、有警语、有名人题刻的仿制,还有文人的“笔墨官司”,在每一通石刻后面都有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县城南侧的a江上有一座建于清代的古桥,名叫“青云桥”,在桥南端的桥头石崖上就有许多石刻,都是由清朝道光年间曾任陕西巡抚的白族人杨名r题刻的。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时任陕西巡抚的石门井人杨名r回乡省亲,见a江上无桥,给行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就捐资修建了一座铁链吊桥,取桥名为“青云”是仿效康乐题石门“共登青云梯”之意。桥建成后面对桥下的碧涛滚滚而来,拍击江中的嶙嶙巨石,卷起团团白浪,犹如一江春水载来梨花朵朵,又像千堆白雪涌动而来。杨名r就在崖壁上题刻了“碧嶂回澜”四字,又在桥西的石壁上刻了两个斗大的隶书“衮雪”。“衮雪”二字相传为三国时期魏国丞相曹操的手迹。据说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驻兵陕西汉中时,一天率众游览当地的风景名胜地褒谷石门,他见在重山叠嶂之中,一川江水滚滚而来,水击江石激起浪朵朵,就如堆白雪,不禁写下了“衮雪”二字。跟随的群臣见才高八斗的曹丞相写了一个少了三点水的别字“衮”,个个缄口,全场默然。曹操见状开怀大笑,指着奔腾而来的江水说“满川皆水,何只三滴”。群臣折服,纷纷夸赞曹操。杨名r曾任过汉中知府,熟悉当地的轶闻逸事,在回乡时特意将汉中褒谷石门的曹操题壁拓回来翻刻在青云桥的石壁上。这不仅仅只是汉中褒谷石门和他家乡云龙石门地名相同,风光相似,更主要的是此时的杨名r正是仕途得意,满怀抱负的时候。他立志要效法曹孟德建功立业,名千垂青史,所以借用曹操的题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同时也以此来激励家乡子弟。

在青云桥南面的南山石壁上刻有“云山”二字,是康有为的手迹。是石门井人王九龄在任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时结识了康有为,请康有为为自家祖坟题写的,回乡后刻在祖坟后的石岩上。

在县城南面的悬崖绝壁上,刻有“山林笑我”四个字,在这一通摩崖石刻背后隐藏了一场非常有趣的文人“笔墨官司”。在民国初年,有个文化人考证出云龙县在汉代属于青蛉郡地,就在石崖上题刻了“汉属青蛉”四个大字。有几位文化人看到后认为考证错误,但是又不好直接与他商榷,就在其旁题刻了以上四个字,意为这样的错误连山林都为之笑话。在汉代云龙属不属于青蛉郡史学界已有定论,但是把不同的学术观点公然地刻在岩石上,留给世人评判,这种老一辈白族知识分子的质朴禀性,才是让人深深敬畏的。

云龙县虽然是山区,但更是一个保存白族民族文化和古代文化遗产最多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而上述的摩崖石刻仅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如何进一步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整理、继承则是目前较为紧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