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经济发展中求解生态保护命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经济发展中求解生态保护命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退耕还林带来的双重效应

“退耕还林之前,我们家有13亩地,都用来种苞谷和水稻。山区的粮食产量很低,那时候收入少得可怜,一年下来根本没有结余,一分钱的存款都没有”。四川省洪雅县槽渔滩镇文山村赵黎平对记者说。

十年前,和文山村其他600来户村民一样,赵黎平一家靠十几亩耕地勉强度日,虽然承包了一些责任林,但因为山路崎岖,交通成本高,也几乎没带来什么收入。

2001年文山村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村民的生活开始快速改观。赵黎平在自家的13亩陡坡耕地种上了桉树和茶叶。按照退耕还林的政策,每亩地可以获得230元的补贴款项,几乎与耕地种粮时代的收入持平,加上分配下来的林地,一共有40多亩,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而且随着树木的生长,收入是逐年递增的,这大大调动了当地农民的积极性。

因为退耕还林的补贴政策,赵黎平家的劳动力彻底从耕种土地中解脱出来,开始养鸡,培育树种和竹林。或者上县城里的厂矿打打短工。2004年,他家开始有了积蓄,扒掉了简陋土房,盖了一座新楼。

现在的文山村,家家户户都住进了楼房,有了摩托车,80%以上的村民都有了手机。而在赵黎平的印象里,2001年以前,全村没有一户人家住楼房。

“山上能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怎么也想不到的。首先是路,以前山上不通路,因为退耕还林,林子多了,大量的木材需要运下山,2004年开始修路,基本上一半以上的农户都通了路。以前是原始的山路,一天能背50斤化肥上山就不错了”。赵说,“退耕还林退到哪,路就修到了哪”。

除了摩托车,赵黎平还买了一辆奇瑞QQ和一辆面包车,用以代步和运送木材下山。“现在50斤肥料用摩托车顺带就带上来了”,他笑着说。

洪雅县槽渔滩林业站站长彭长述说,在文山村,比赵黎平家更富裕的村民也大有人在。林地分配到各家以后,大家都是种竹子或者经济效益比较高的柳杉、桉树和桦树,目前每亩就能带来近万元的收益。有些农户承包了五六百亩乃至上千亩的林地,他们的收益更大。

在文山村村民们的生活开始发生改变时,退耕还林工程也正在四川省乃至全国大规模铺展开来。

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解决中西部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扭转长江、黄河流域水患灾害,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退耕还林(革),1999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铺开。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的土地是退耕还林的实施主体。

“以前耕地的时候森林比较少,空气不是很好。现在,从城里往这边走越走越舒服,空气越来越好”。从小生长在山区的赵黎平对生态的改善深有感受。

“最直观的效应,一个是空气变好了,一个是水土保持,山下的清衣江的水清了。以前一落雨,一涨水,表层的土全部被冲走了,现在植被变好了,水土流失的情况大有改观”。彭长述告诉记者。

退耕还林工程使整个洪雅县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洪雅县的柳江镇,当地农户依靠这个生态优势,搞起了农家乐。截至目前,整个柳江镇的农家乐达到了120多家。

事实上,四川地处长江和黄河上游,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也是全国水土保持重点区,在全国生态建设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1999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09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832.4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336.4万亩、配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1496万亩,中央、地方已累计投资290.8亿元,全省634多万农户、2266多万农民从中受益,户均获中央政策补助达4000余元。

据悉,10年来,退耕还林工程为提高四川全省森林覆盖率贡献3.7个百分点。

保护七彩云南

云南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局长李昆敏向媒体通报,截至2009年底,滇池治理累计投入资金120亿元人民币,滇池流域主要地表饮用水源水质明显改善,26条入滇河道水质污染不同程度下降,滇池治理成效初显。

作为中国第六大淡水湖,滇池壮丽宽阔,素有“高原明珠”之称。由于上世纪围湖造田、城市规划和市政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造成大量生产生活污水注入滇池,滇池逐步富营养化,与太湖、巢湖成为中国污染最突出的“三大湖”。

滇池治理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因进度缓慢、收效甚微。

2008年以来,昆明市再次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加大滇池治理力度,并把对滇池的治理提升到法律层面。两年来,滇池治理投入的资金是此前累计投入的一倍多。此外,还实施了“河长制”整治河道,一年多来,35条入滇河道中,有26条水质污染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15条水质有明显改善。通过中长期规划指导下的整治,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滇池水污染的问题。

滇池治理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行动之一。截至2009年第三季度,九湖治理累计投资131亿余元,其中滇池治理94亿余元。根据湖泊水质监测分析报告结果显示,除阳宗海水体砷浓度超标、降为劣V类外,滇池、洱海水体污染物均有所下降,其他湖泊基本保持稳定。

除了水环境治理等环境治理行动,云南还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丽江宣言》,建立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开展了全省生物多样性评价。云南生物多样性在全国名列前茅,且物种极为丰宦,有野生高等动植物物种2万多种(含种下等级);生态系统丰富和复杂。到目前为止,基本建立了云南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从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植被垂直层谱完整性、物种特有性与外来物种入侵度5个方面对全省129个县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综合评估。

此外,云南还加强了农村环境的保护工作,开展了以农村饮用水源地、农村生活、畜禽养殖、农村工业污染防治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的工作,推进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生态村、省级生态等创建工作。目前全省有10个乡镇被国家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54个乡镇获得省政府命名的“云南省生态乡镇”。

“需要在全社会树立破坏自然人人难脱其咎、人人难逃其害,保护自然人人可为、人人有贵的责任观,使每一个组织、每一位公民都能把保护自然的思想凝聚进我们的血液中,把保护自然的感悟融入到具体的行动中,把保护自然的措施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实施3周年之际,云南省省长秦光荣撰文写道。

链接 西部大开发10周年环境保护概况

――污染减排工作不断推进,各项政策措施日趋完善。对西部地区实行了总量控制政策的倾斜。

――生态保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目前,西部地区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西部地区国土面积的18%,生态示范建设开始起步。

――西部地区重点流域水污染得到遏制,部分流域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国务院批复了《三峡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等一系列规划。

――加大环保投入支持力度。2000年以来,国家支持西部地区环保项目主要有:全国监测网络(辐射及地表水部分)建设项目、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中央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项目、冰冻雨雪灾后环境监管能力恢复重建与应急监测项目、地震灾区环境应急监测专项资金项目、中西部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项目、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等,资金达518503.9万元。

――科技先行,充分发挥科技对环保工作的支撑作用。累计支持西部地区科研单位科研经费2075万元。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安排了4个项目24个课题,总经费预算16.75亿元。

――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各项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加强区域督查派出机构建设,2005年成立了西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和西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同年增设了西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环保机构由1 999年的2131个增至2008年的3050个,增加了43%。人员由1 7724入增至31 368人,增加了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