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补助”议事中的民主活起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补助”议事中的民主活起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困难补助背后,我一般更关注的是孩子心灵的贫困。每一届,关于“补助”总会冒出形式各异的与经济困难无关的事情和现象来。例如:有的学生趋之若鹜,有的却不屑一顾;有不困难的学生很想要,也有真正困难的却又不愿意写申请;有怕其他同学不同意而积极拉选票的,也有为了同学主动放弃的;还有嫌钱少,开证明麻烦而宁愿放弃的,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只有发现其中的思想根源才能有效解决补助问题。关于补助的民主议事应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随时调整和完善。是全班议还是小范围内议?怎样议才能最大限度保护学生的自尊?怎样议才能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必须要全体举手决议才能代表真正的民主吗?有不需要议甚至不能议的时候吗?每一种议事方式放在不同的情境下都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和存在价值。新方式的产生,并不代表老方法就要淘汰。那什么是相对恰当的议事方式呢?在此我仅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研讨:

不要执着于完全掌控补助的结果,否则会干扰我们的引导和判断。

1.关于名额问题。对于用不完的名额,为什么就一定要用完呢?如果名额很多,困难学生较少(像现在我们学校每个班各种助学金几乎都有三十多个名额,而很多家庭有房有车),却一定要用完,那么补助对于孩子正面积极的影响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这种情况往往是不怎么需要议的,因为有需要基本都能满足。如果名额少,困难学生也有,但是名额却没有用完,就要去追寻孩子不写申请的原因了。很多年前我遇到过一个孩子,一年四季就只有一双解放胶鞋,却坚决认为同学推选他领补助就是可怜他、同情他,内心的自卑让他坚决不写申请。这种时候,尊重选择可能是最好的保护。后来在我和同学们的努力下,让他利用自己学习上的优势给同学们很多帮助,从中获得价值感,减少了自卑感,也感受到同学们回馈的真诚与热情,才在第二年递交了困难申请。

2.在具体的议事过程中要做到根据情况攻守进退。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是最基本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进行一个大致的预设,但是不要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情感来判断、确定补助的人选,要有最后人选至少有三分之一不吻合班主任意愿的心理预设。这样在具体的议事过程中才可做到进可攻、退可守,不至于乱了自己的节奏和失了理性!例如,当学生在议事讨论中,推选出的学生如果不在我的预期之中,一般为两种情况:

1.学生家庭确实困难,我没有了解全面。此时当退,认同孩子们的意见。

2.学生家庭不困难,靠事先放出承诺大肆拉票获得相当的人气。我会引导全班学生就补助的真正意义进行讨论(千万不要有半点针对学生个人的言行),改变学生们的思想认识风向,这便是攻。

确定好自己的立场后,那便是如何议,议什么的问题了。

1.每届学生全体必议的内容之一:补助的意义和作用;如何看待困难补助等。这种群议的结果尽管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都积极正确,但却能在班级中形成一种正能量的基调,为后面学生的个体表现创设一个温暖的氛围!

2.议的方式要最大限度保护学生的自尊。补助问题,并不像表面上所显示的那样仅仅是家庭经济层面的问题。首先对于金钱的价值判断本身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就是极具挑战的。这种挑战不光来自于自身,还来自于家长认知判断的影响。不困难的孩子难以抵挡其诱惑,困难的孩子则更多一份重荷:家庭生活的艰辛使其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承受着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会影响到孩子每天经历的每一个细节,吃饭、穿衣、出行、人际关系、学习必需、正常休息等等,从而容易造成思想认识和心理上的问题。无论哪种,都值得我们关心和保护。

所以,当名额不足,需要确定最后名单时,我们该通过举手表决加以解决吗?我觉得可能有些武断了。在补助问题上,我是主张慎用(不是不用)以班委组织同学进行选举投票之类的形式。从以往经验来看,条件略好的学生如果被全班评议,很容易被冠以“拜金”头衔,受到伤害。条件差的,如果会发自内心抵制这种被其自认为是同情、怜悯、揭伤疤的群议,那群议带来的伤害也是巨大的。

先抛开举手表决的内容不谈,现在“三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决策意愿,但正确的决策能力还明显不足。有时班委就是班主任的一个前台形象代表,操作不当,很容易造成班主任通过班委干部转嫁专制的民主假象。

依据申请条件都还区分不出来的学生,其情形一定是很接近的,这种两难的选择很容易给学生的心理与他们后面的交往留下隐患。此种情况,无论是代号投票、当事人回避或者埋头等方式都比较容易忽略学生内心的思想认识和情绪变化,是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的。所以,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群议的,最好不要是学生个人,而是评选标准、优先条件等非针对个人的指标。基本统一目标后,大家举手表决。

我一般会在全班学生不记名推荐的基础上采用小范围商议,事实证明会更为妥当些。在大家推荐意见的基础上,私下召集一部分在班级比较让人信服的学生,倾听他们的看法,达成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然后再找当事学生商议。只要老师抱着真诚、公正的态度,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一般都能商议出比较满意的结果。这时可能出现的结果是:要么有学生会在具体情况的比较后主动退出,要么是大家都不退出,统一分享。这种小议结果往往还会增加几个孩子对彼此的了解,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情况我认为是大小范围都不能拿来议的。

比如,面对家庭情况确实很困难,但又极度反感别人拿“穷”来说事的学生。我前面提到的那个学生,就是这样的例子。因为家境过于贫寒,他的一些遭遇使其不相信任何人,也不接受别人的帮助。这时候,就连我私下与他单独进行补助交流都很排斥,就更不用说被同学拿来议了。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局限于眼前,而应该着眼于比补助更为重要的心理帮助才是更为妥当的。也是因为这个孩子,后来凡是遇到有点相似的孩子,我都会私下提前做个交流来确定后面的安排和方式!

所以,每一年的补助、每一个学生的补助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去审视和对待的,需要一颗审慎的心。有了审慎之心,才能在一个真正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在学生们的议事中去发现比补助本身更为重要的思想隐患和教育契机!

(四川温江中学 杜雪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