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四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四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那年夏天已经成为了永远的往昔。当《作文周刊》的一位编辑―――我的高中同学约我写一点东西给高中生时,我才蓦然发现,深埋在心底的,有一些东西总是在幽幽地牵动着心房。在此将这些印象以我的拙笔记下,聊以追缅并与读者共勉。

流火的七月,在课本、笔记、试卷的缝隙中走过。现在回忆起来,高中三年可圈可点的竟只有深埋在书本里的长夜,还有黑板上白茫茫的一片又一片。但无论如何,我走了过来。踏上了北上的列车,那遥远的长春,遥远的吉林大学就成了我生命的新驿站。

本想很有条理地从学习谈到业余生活再到人际关系,最后再谈谈择业;写了一些文字,却发现这一切的一切都凝集在了一起,根本没法一件件地说,只好信马由缰,以时间为序记一篇我大学生活的流水账了。

大一如春!

羞怯怯、施施然看着这向往已久的象牙塔,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想尝试一下;身上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傻气,可爱而可气。

军训拉开了大学生活的帷幕。半小时的站军姿,不算什么;早上四点起床拉练,我们可以;雨中跑步,没了浪漫只有累,我们坚持!军训让我变得坚强而成熟,也教会了我守纪律和讲团结,给我上了大学的第一堂课。

走进校园的第一次班会上,我们的辅导员老师郑重其事地给我们读了一首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其中包含了多少过来人的无奈与遗憾,我不知道;但这首诗我是直到大四毕业时才悟出其中的含义的。

再也没有家长的唠叨―――你要好好学习!再也没有老师的督促―――今天的作业做完了没?再也没有考大学的重负。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要求我们自立,自律。学习不再是重负,而是一种需要,一种对社会的责任。

大学生活太热闹了,这是我对大学的第一印象。我如鱼得水般投入到大学的海洋中,在一步步的尝试中跌倒并长大。

高数,英语,专业课,一样都不能少。课余我还参加了大学生通讯社和学生会的活动,我的大一过得忙碌而茫然。上课,学习;上自习之余,我还忙碌于学生会等社团的工作。闲时,我喜欢呆在通讯社的办公室里,拿本自己喜欢的小说,静静地听师哥师姐们针砭时弊、高谈阔论,偶尔,也怯生生问上一句。渐渐熟络起来,就将自己融在了这方精神家园里,写一篇出彩的新闻稿,或者把自己的生活编织成一首小诗。新闻稿就投到校报,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自然欣喜,别人的文章发表我也很开心,因为稿费往往都变成了我们谈天说地之余的夜宵。这样的生活惬意而美好。我们把自己叫做“探索者”,这个名字也是我们编的一本校园文学刊物的名字,寄寓的是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想象。

日子在化学实验与田字方格中悄然而过,现在忆起来,大一有军训中掉的汗水与泪水;有中秋之夜狂欢的歌声与思乡的脆弱;自然也少不了课堂上大胆的辩论与自习室里埋头读书的身影;更多的却是,通讯社办公室里攒动的人头和对文字的斟酌。

大一如春,我们手握希望。课堂上聚精会神的目光里,装着明天的梦想;大胆而略显青涩的文字,闪着智慧的光芒;自习室里苦读的身影,更见证了一份坚强!春天里,我们播种生命的希望!

大二是夏!

滤去了那份生涩与新奇,我们激情似火,恰如夏天的骄阳。

我狂热地投入到了写作中去,爱极了通讯社的氛围,享受着文字带给我的快乐。而大二的课也渐渐地多了起来,而且大多数都带着我不太感兴趣的“化学”二字,可这是我的选择。于是习惯了平时自在轻松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为了采访而逃课,即使在课堂上也心猿意马,然后再在考试前开夜车。我的化学专业让我苦恼而又无可奈何。我对文学的狂热终于灼伤了我自己,期末考试我“挂科”了,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我从来都很自信,相信自己的优秀与自立,而这个不及格让我一下子变得自卑起来。学期末,同寝室的姐妹多半都拿到了奖学金,而我只拿了个社团工作的单项奖学金。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大学生活。

恰好有一个机会,我去采访了学校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卢良兆先生。他也是那年“李四光地质奖”的得主。和他谈话,如沐春风。他说:“知识是经,能力是纬,创新是时代进步的动力!”为解我困惑,他告诉我,不要以为自己是废理偏文,为什么不让自己文理兼备?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要培养对化学的兴趣,全面发展自己。 他的话让我茅塞顿开,我开始了新的生活。我在枯燥的化学知识里寻找心灵中新的支点。我的成绩上来了,我在通讯社也愈加如鱼得水。波澜不惊的日子后面,我终于走出了自身的樊篱。我知道文学是我所好,我不能轻言放弃;而化学是我的选择,也将是我未来走上社会的支柱,更不能不重视。走过了夏的灼热,我迎来了秋的从容。

大三如秋!

大三多了点老气横秋的沧桑,走路不再一蹦三跳,课堂上不再与老师争得面红耳赤;下课后默默地去图书馆翻书,跟大一的学弟学妹们一开口就是我们当年怎么怎么样,好像自己有多老。大三的文字里多了些沉郁、现实,还有坚强。

我的文学成了我心灵的突破口,我退出了其他的社团,只留在了通讯社。在一次新社员的新闻培训(自产自销的小米加步枪式的)课上,我深有体会地讲了一段话:通讯社是一块大蛋糕,你可以吃,他也可以吃,但你要主动去吃;别人不会强迫你,也不会要求你;你吃得到吃不到,只在于你对这蛋糕的态度。讲完这段话,我忽然想到了我的文学和我的化学,文学之于我,是水融;化学对我而言,却是生拉硬拽。不同的态度,就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文学有了六七万字的铅字而化学则出现了令人难以启齿的成绩。

“态度决定一切。”这是我在大三的感悟。

循着老教授的教诲,我在一本本的化学书中寻找明天。无机、有机、高分子,化学世界的种种奇妙让我欣喜不已,收起那敷衍了事的心态,化学自有其无以言表的魅力。

大四弹指一挥间!

“弹指一挥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点夸张,但这确实是我的深刻体会。大四了,考研的抱着一摞摞书来去匆匆,找工作的则捧着简历到处推销自己。四年的努力就这样装订成了一份薄薄的简历。

找工作之余,我参与组织了自己在大学里的最后一次活动―――听“长春心语协会”的会长于海波给我们大学生做报告。不要以为她是一个很风光的会长。当体重三十多斤,像一个六七岁小孩的于海波被人抱着进了教室时,闹哄哄的教室一下子静了下来。就是她,身残志坚的奇女子,以患有先天性脆骨症的残弱之身,创办了“长春心语协会”,帮助无数身体残疾者、心理脆弱者、贫困者找回了自信,并给予他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帮助。四年大学的最后时刻,于海波女士给了我最珍贵的嘱咐:爱!这爱,有如冬日里的暖阳。

留在这个校园里的时间像长春冰天雪地里的阳光一样稀罕了,辅导员老师念过的诗还在耳边回荡,我深深地了解了他的那种遗憾与落寞,“有花堪折”的日子就这么过去了。但只要你在耕耘的季节里没有荒芜心灵,毕业的时候,你就大可以信心百倍地承载希望。卢良兆教授没有说错,这个时代喜欢文理兼备、勤奋严谨的人―――2002年的12月18日,我终于与中国原子能院签定了工作协议,原子能院就成了我离开校园后的第一个“东家”。

七月的列车啊,承载了我们多少的离愁别绪,看着列车上和站台上挥动的手,闪烁的泪光中凝聚的东西又如何说得清楚?长春的天空就这样渐渐淡出了我的视线,但时光流逝中的点滴却成了我生命中永远的定格。怡然坐在电脑前面,将逝去的时光串成四季,美好的回忆也罢,伤心的往事也好,明天的明天又有新的四季。就像田震的《铿锵玫瑰》中唱的一样:“一切美好,只是昨日沉醉;淡淡苦涩,才是今天滋味;想想明天,又是雨打风吹;再苦再累,无惧无畏……”祝愿大学生们一路走好,祝愿即将走进大学的高中生走好每一步。

(本文作者及图片提供:张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