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洲艺术村:乌托邦还是游戏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对刘九生和谢国正来说,古村小洲是个藏着很多的可能性的地方。
26岁的谢国正是广西人,在来到小洲之前,他在广东顺德的家具厂做工。而现在,他终日窝在小洲村的“方随琴坊”里,一边练习古琴,一边琢磨古琴的构造,期待有一天能雕琢出一把音色过关的古琴。
确切地说,“方随琴坊”工作室是刘九生开的,谢是其助手。两年多以前,刘九生把位于市中心的房子卖掉,搬到了小洲村的两层楼房里,这里离他上班的东山口并不远,租金低廉,窗外是郁郁葱葱的大榕树,以及小桥流水的岭南古村景致。
在谢的描述里,两人开始做古琴事出偶然。有一次,会弹古琴的刘九生收购了一把学生废弃的练习琴,好奇心使然,他把古琴打开来一探究竟,构造并不如他之前想象的复杂,于是萌生了自己做古琴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朋友们认可。他找来擅长木工活的谢国正,商量着开始做古琴,随后也就有了“方随琴坊”。
才一年多时间,琴坊里就有了数十把已初成形状的古琴,第一批制作的古琴中,也已经有三四把完工,只是音色差强人意,还需琢磨细节。
为了对比古琴的音色,谢打开了工作室的音响,播放名家演奏的古琴曲目。
像许多其他的艺术工作一样,“方随琴坊”坐落在小洲村弯弯曲曲的古巷里的,被古朴的民宅包围着。隐隐幽幽的古琴曲,伴随着岭南民居里升起的炊烟,并不显得突兀。
二
从一开始,古村小洲迎接艺术的姿态就是柔软和开放的。
小洲村,有着广州“南肺”、“岭南周庄”的美称。这个始建于元末明初的“岭南水乡特色古村”,就像一座民俗博物馆:小桥流水、灰垣素瓦、百年榕树、古老而肃穆的宗祠、或宽或窄的青石板路,它被列为广州市首批14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艺术之外的小洲是个典型的果园水乡,果树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淳朴的民风、低廉的租金和静谧如世外桃源的创作环境,使得小洲村开始受到了艺术家的青睐。
2002年,经过一番考察,广州美术学院的教授谭天就在小洲村租了一间200平方米的老祠堂作为工作室,一座两层的砖房作为休息场所,两者的月租金加起来,才刚刚1000元。
其时,广州市规划局刚刚公布《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广州大学城将建在与小洲村仅一水之隔的番禺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区域。广州最早的艺术村落小谷围岛随着2004年大学城的落成,最终被夷为平地,而广州美院本科部也坐落在大学城内。
在接下来的几年,小洲村吸引了尹定邦、张治安等在内的100多位文化名人进入。
除了希望寻得创作佳处的艺术家和文化名人,大学城美院毕业并有志于成为自由艺术家的学生们也开始涌进小洲村,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艺术考生前来寻师备考。
事实上,在刘九生来村里的2007年,小洲的艺术生态已初具规模了,它在艺术圈中声名鹊起,引得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前来驻扎。
几年下来,“艺术气息”沾染了小洲村的每个角落。走进窄窄的街巷,择菜的老人和身后贴满的艺术海报的墙壁在同一个镜头里呈现;商业画廊(如朱子画廊、德采堂等)、非盈利的艺术空间(如腾挪空间、国际艺术空间站等)、私人工作室密密麻麻地镶嵌在民居的各个角落;走两步就能遇见安静的咖啡馆、酒吧和创意小店。如今,这里有超过500个艺术家和20多个艺术空间。
三
静谧的创作环境之外,艺术家们也看重这里整体的艺术氛围。他们从单打独斗的个体创作状态转向一些集体活动,组织各种展览、交流活动和艺术沙龙。
村里的非盈利艺术空间让更多的年轻艺术家找到了展示作品的平台,比如艺术家刘可和樊哲等人的“腾挪空间”,展览免费向艺术家开放,并提供一定的免费的配套支持(海报,酒会,影像设备,年刊),不介入展览艺术品的交易;“公共空间”则是一栋两层半小楼,摆几张桌子,供茶水,午后开放,秉着随意、自给自足的管理办法,定期举办一些活动,展出少量作品,为小洲及周边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和活动场所。
除了日常的展览和沙龙,两届成功举办的小洲艺术节,也让小洲艺术群体从半隐居的状态走出来,整体呈现在公众面前,引人侧目。
艺术节的发起人是广州美院两个油画系毕业的学生陈乾和阙正刚。“能借钱的朋友几乎都借过了,实在是想不到能借钱给我的朋友了,到最后是一个朋友的母亲实在可怜我,1000块意思性地买了我一张画,才让我渡过难关。”阙正刚回忆2008年举办首届小洲艺术节时窘迫的境况。那次艺术节终究是如愿成功举办了,也梳理和展示了小洲村的艺术家和艺术机构,为小洲艺术村日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2009年底举办的第二届小洲艺术节,已经超越了艺术村的范围,俨然成了整个广州民间艺术活动的嘉年华会。
艺术村的氛围和活力甚至一度感染了谢国正这样的手艺人。和不少小洲的村民们一样,他们辗转在聚会和各种展览的现场,感受着艺术的张力和现实生活之外的可能性。
谢国正带着记者拜访了他在木雕工作室干活的伙伴,被访者专注地在工作室的台灯下,用大红酸枝和小叶紫檀等木料创作一些简单的雕刻作品,拿到由宗祠改建而成的雕刻展厅,供偶尔前来的游客购买。
四
事实上,不仅是艺术家们意识到了小洲村的价值。
2009年8月,《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在广州规划委员会上获全票通过,“岭南水乡”小洲村即将开发成旅游胜地。与会专家表示,“规划应重点突出‘水乡’特征,像周庄一样打出品牌特色。”该规划方案涵盖面积71.3公顷,包含万亩果园中的水网体系、独具水乡风貌的古村落、富有历史积淀的宗祠建筑和民居等。
随着规划而来的是大规模的建设工程,意味着小洲村不会再如往日般静谧。加之成为旅游业的发展对象,一到周末,村里就会人来人往。谢国正说,以前他还经常出来溜达一下,现在人多,不太愿意出来了。
更多的可能性,存在于村民们的生活层面。现在的小洲,随处可见房屋的翻新和拔地而起的小洋房,房租飞涨,加上古村景点的身份,致富是并不遥远的前景。而这个曾经低成本的艺术试验地,却因此有了不明朗的未来。
除了旅游规划,也有商家开始在小洲瀛洲生态公园东侧的高架桥下打造“小洲艺术区”,称“原创作品长年展示,托管式销售,拉近艺术家与市场的距离;365天艺术博览会,多元化的展示活动,为艺术家孕育成功提供通道”。
有人甚至预测,这里会像北京的798和其他商业化的艺术区一样,成为另一个资本游戏场。
在陈乾和阙正刚的电子杂志《小洲村》里,受访的艺术家们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个担忧:曾是艺术乌托邦的小洲村,到底会朝着什么方向去改变?
“希望她最好能回到最初的那个样子,最好就能回到以前几乎荒芜的状态,以免以后那些蜂拥而至寻访古村历史文化的可爱观光者失落而归。”艺术家张广先说,这当然只是个一厢情愿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