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靖远县玉米疯顶病的发生与防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根据靖远县近几年玉米疯顶病发生危害情况,分析该病发生较重的原因,作者通过介绍该病田间症状表现,结合该病菌发病条件、传播途径,最后提出科学的防控方法。即玉米疯顶病是一种系统染病害,危害率相当于损失率,所以更要严格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主要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及种植优良抗病品种辅之以药剂防治,早发现早识别是药剂防治的关键。
关键词:玉米;疯顶病;发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21-0021-02
玉米疯顶病,也叫玉米丛顶病,是玉米上的一种严重病害。病菌侵染植株后,可引起雌雄穗变异、畸形、徒长和导致果穗不结实等症状,一般情况下其田间病株率相当于产量损失率,因此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
靖远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常年玉米播种面积在1.87×104 hm2以上,总产量2.2×108 kg左右,玉米育种面积在666.7 hm2以上。在靖远县境内推广的玉米品种达20多种,种植模式多样,这些都有利于一些土传病害发生。该病以前在靖远县偶有单病株发现,从2005年开始有初步加重趋势,特别是近3~5年里,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多数田间是单株病株,一些轻病田病株率为3 %~10 %,个别降雨较多年份造成重病田,病株率达50 %以上。
1 发病原因
1.1 引种范围扩大,品种复杂
引种范围扩大,品种复杂,增加了种子带菌感染机会。近年来,由于制种基地相对集中,引种频繁,品种繁多,玉米疯顶病在全国各玉米栽培区均有加重趋势,在一些玉米制种田,因防治不彻底,致使种子带菌,成为远距离传播的来源。
1.2 品种抗病性差异大
靖远县大面积种植的豫玉系列、金穗系列、东单系列玉米品种都比较抗病,蠡玉稍差。
1.3 购买隔年种子
当年的玉米种子,因大量包衣对很多病虫都有很好的预防作用,而隔年的种子因包衣剂的防效下降,使种子安全性降低。
1.4 种植结构复杂
靖远县主要有玉米单种、小麦套种玉米、豌豆套种玉米和地膜马铃薯套种玉米等种植模式。几种套种模式因高产高效造成轮作困难,利于土壤中病菌积累传播,特别是地膜洋芋套种玉米模式,因玉米种在垄沟,灌水时积水较深,更利于病害传播蔓延。
1.5 预防和防治措施滞后
偶发的单株田或发病轻的田块,没有引起农民群众的重视,没有有效处理病残体,致使土壤中积累了一定的病菌。
1.6 与当地4~5月气候有关
玉米播后到苗期,气温偏低,如遇降雨偏多年份,田间积水,利于病菌传播蔓延。
1.7 地理位置影响大
靖远县沿黄灌区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大水漫灌等不良耕作习惯,造成土壤板结,盐渍化严重等问题,很多田块排水不良,弱苗多,导致病害加重。
2 玉米疯顶病的识别
该病总体发病特点为:玉米芽期感病,5~8叶开始显症,初期不太明显,抽雄后症状明显。
2.1 发病初期
病株高20~30 cm(5~8叶)时为发病初期。多数病株节间缩短、矮化、形成过度分蘖,可达3~5个甚至更多;叶片变窄、黄化、质地坚韧,上部叶和心叶紧卷,严重扭曲成不规则团状、筒状,心叶不能展开,植株抽不出雄,叶鞘表面呈疣状,重者枯死;有的病株疯长,头重脚轻,易折断,造成田间缺苗断垄。
2.2 雄穗发病后的症状
抽雄后,雄穗叶化,全部雄穗异常增生,正常的花序全部或部分成为变态的小叶,小叶簇生,变态叶状花序扭曲皱缩成一团或小穗呈疯顶状,不能产生正常雄花。
2.3 雌穗发病后的症状
雌穗受侵染后,表面看果穗较正常,但果穗粗长,苞叶皱缩增厚,苞叶尖变态为小叶并簇生,穗轴粗细不均,果穗畸形,无花丝;重者果穗内部全为苞叶,穗成多节茎状,不结实,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3 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3.1 病原菌
玉米疯顶病是由大孢指疫霉菌引起的,该病菌属鞭毛菌亚门,霜霉科,指疫霉属,是一种专性寄生菌。卵孢子球形,浅黄色,位于寄主维管束及叶肉组织中不易散出,萌发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椭圆形或倒卵形至洋梨状,具带紫褐色或浅黄色的乳突,孢子囊萌发产生30~90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椭圆形。
3.2 传播途径
3.2.1 带病种子是远距离传播和异地发病的重要途径
病株种子带菌,可以远距离传病,成为新病区的初侵染菌源。严重发病的植株结实很少,其籽粒的种皮、胚乳等部位都可能带有卵孢子和菌丝。发病地区所制玉米种子,完全有可能混入带菌种子。有专家对玉米籽粒的带菌情况进行过检测,在玉米疯顶病病田中,外观正常植株所结籽粒,其种皮带菌率仍高达42.1 %,胚乳带菌率也高达23.1 %。并且在病田所用种子的原种中也检测到了卵菌的菌丝体。
3.2.2 病残体是下年发病的重要菌源 玉米疯顶病是一种土传病害,病原菌以卵孢子在寄主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病残体和土壤中的病菌卵孢子是病害的初侵染源,也是主要传播途径。玉米播种后,在饱和湿度的土壤中,卵孢子萌发,相继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萌发后侵入寄主危害。高温高湿时,孢子囊萌发可直接产生芽管而侵入。
3.2.3 玉米幼芽期是最适宜的侵染时期 病原菌通过玉米幼芽鞘侵入,在植株体内系统扩展而发病。
4 发病条件
玉米疯顶病的发生与菌源量、抗病品种及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4.1 湿度
当田间有病原菌存在时,玉米播种后至3~4叶期,雨水过多或灌溉而造成田间积水到达一定时间,则会诱使该病害严重发生。有人研究得出,田间相对湿度达85 %以上,病菌卵孢子便会萌发产生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进行初侵染;如积水时间达24~48 h也可使病原菌发生初侵染,而且在芽期淹水24 h就能引致发病。
另外,春季降水多、土壤湿度大、排水不畅、地势低洼、积水多的田块发病都比较严重;种植密度过大通透性差的地块也易发病;玉米发芽期田间淹水,尤其适于病原菌侵染和发病;小麦、玉米等套种田也利于发病。
当玉米达到30 cm以上时,即使田间有积水该病也不能发生。
4.2 温度
低温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在叶面上形成孢子适温为24~28 ℃,孢子发芽适温12~16 ℃。
5 防控措施
玉米疯顶病是一种系统染病害,所以更要严格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主要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及种植优良抗病品种辅之以药剂防治。
5.1 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防治土传病害最有效方法,可与非禾本科作物如蔬菜、瓜类、豆类、马铃薯等轮作。
5.2 加强种子检疫
加强种子检疫,避免从病区调种,杜绝病源传入。
5.3 选用抗病品种
加强玉米品种资源的抗病性鉴定,选育、引进、推广抗病品种。如豫玉系列、金穗系列、东单系列、沈单16号等品种抗病性较好。尽量选购当年新品种,对隔年的旧品种要重新做种子处理。
5.4 种子处理
25 %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4 %拌种,58 %甲霜灵猛锌可湿性粉剂或64 %杀毒矾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4 %拌种,均有一定防效。
5.5 适期播种
避免过早或过晚播种,缩短玉米种子在土壤中的时间,减少芽期侵染机会。
5.6 清除病株
作物生长期间,只要发现病株,彻底清除,与田边杂草一并深埋或集中烧毁或高温堆肥;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处理田间病残体,深翻土壤,控制病菌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
5.7 加强管理
以地膜玉米栽培为主,玉米播种后严格控制土壤湿度;5叶期前避免大水漫灌,及时排除降雨造成的田间积水;玉米生长期间合理灌水,科学施肥,培育壮苗,增强抗病性;合理密植,避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
5.8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50 %瑞毒霉100 g加水100 kg;用1∶1∶150的波尔多液喷雾,每7 天喷1次,连喷2次;也可用64 %杀毒矾(恶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69 %安克·锰锌(烯酰吗啉·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2 %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700~1 000倍液等喷雾。
以上药剂喷雾只适用发病初期,所以早发现早识别是药剂防治关键,待到病株症状明显时再喷雾防效甚微,最好做到先拔除病株后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