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同龙壁与山西琉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同龙壁与山西琉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同素有“龙壁之城”的美誉。较完好的大型龙壁,就有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和九龙壁共15座之多。其中,一龙壁10座,三龙壁1座,五龙壁3座,九龙壁1座。它们分别建于王公府邸、寺观与文庙门前,一是在视线和声音上起到屏障院落的作用,二是用来烘托整个建筑群的华贵、威严和神圣的气概。龙壁也是影壁的一种,门内为“隐”、门外为“避”,因此又称影墙或照壁。大同龙壁展示了大同独特的龙壁文化。

大同龙壁

从建筑材质上看,大同龙壁有砖雕和琉璃两种。

一龙壁 兴国寺有4座一龙壁。龙壁以山门为中心,坐西朝东。第一组两座,各3米见方,呈八字墙形式布局。第二组是在八字墙的南北两侧又以30度角斜砌的两座龙壁,均长方形,壁长4.5米、高3米。龙壁为出檐式砖墙,中心镶嵌黄色琉璃团龙,为明代遗物,现已无存。

大同县文庙一龙壁共4座。龙壁以两座为一组,呈八字墙式分立于庙门两侧。第一组壁长2米、高2.3米,壁体砖砌,顶部出檐。壁面4个对角镶有绿色琉璃祥云图案,中心镶嵌黄色琉璃团龙。第二组壁长3.15米、高2.3米,以30度角分别斜砌于第一组的东西两侧。壁面4个对角各镶一条攀升的游龙,首尾一致拱向中心的团龙,团龙与游龙皆为黄色。

三龙壁 位于观音堂山门前,也是大同唯一的双面五彩琉璃龙壁,壁长12米、高6米、厚1.2米。观音堂坐落在城西“佛”字湾的一座山冈上,距市区7.5公里。整体建筑依山就势,迭层升高。据《大同县志》载,观音堂为辽重熙六年(1037年)建,辽末毁于兵燹,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重修时,增建了这座琉璃照壁(图1)。清顺治六年(1649年),在“姜之变”(也称戊子事变。清顺治五年,即戊子年,公元1648年,明末山西大同总兵、入清后降清的姜发动兵变)后清廷的屠城中观音堂又一次遭毁,但龙壁幸免于难。两年后,观音堂再度恢复重建,照壁仍为明代遗物。

五龙壁 天尊庙单面五彩琉璃壁,原为城区大北街三道营坊巷天尊庙山门前的照壁。这是明清时大同颇有名望的道观,供奉元始、道德、灵宝三天尊,也称“天主庙”,俗称“玉帝庙”。龙壁明代建造,壁长18米、高6米、厚1米。因地基下陷,于20世纪70年代拆迁,部件现存善化寺内。该龙壁上,在江崖海水中高浮雕出5条巨龙,呈翻江倒海之势。左、中、右三龙皆黄色,中间夹杂紫褐色二龙。山门两侧对称的八字壁各砌一琉璃团龙,绿底黄龙(图2)。石雕须弥底座,仿木结构斗拱承托绿色单檐五脊顶,脊兽鸱吻俱全。

兴国寺山门前五彩琉璃壁(图3),壁长20米、高7米、厚1.48米。其风格、形制与天尊庙龙壁颇为相似,而壁中间的主龙以正面的姿态出现,则是所有龙壁中少见的形象。兴国寺位于大同城南小城外,明万历年间所建,曾经清康熙六年(1667年)和乾隆三十年(1765年)两次重修。明代大同地区佛教极盛,寺内高僧云集。兴国寺是本地传戒授道的集中地,其所居地位之显要,曾有大同“佛国”之称。该壁于1980年移至善化寺,现立于山门前。

另一座是原大同县文庙前照壁,为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修县文庙时补建,位于现在城区大十街东端。这是大同仅存的一座砖雕五龙壁,壁长28.5米、高5.7米、厚0.8米(图4)。壁的正面高浮雕有5条团龙,吞云吐雾,呼之欲出,主龙部分镶嵌琉璃。该壁雕刻技艺之精湛,装饰寓意之深刻,毫不逊色于其他琉璃龙壁,如主壁边框雕刻竹节装饰,取虚心向上,节节拔高之意。此外,在主壁的东西两端,分别建有两座八字壁,壁高2.5米、宽2.2米,壁面砖雕两幅壁画,自成体系。西壁画面:在峡谷深渊中,龙门高悬,飞流激浪。龙门的上方游龙穿云,破雾戏珠;下面鲤鱼搏击腾空欲跃。东壁画面:跃过龙门的鲤鱼,终于变幻成龙,口吐祥云;云中托起一面天鼓,象征一鸣惊人。“鲤鱼跃龙门”的典故,蕴含了深厚的儒家思想观念,它教化和激励着无数莘莘学子,发奋努力,期待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该壁为砖雕,区别于府邸和寺庙前的琉璃壁。

九龙壁 位于城区大东街皇城街口对面,建于明洪武末年,是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门前之照壁(图5)。壁长45.5米、高8米、厚2.09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鼎应天府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先后将他的25个皇子封藩到全国各地,各自把守一方。朱桂为第13子,生于洪武七年(1374年),死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洪武十一年被封为豫王,洪武二十四年改封为代王,成为九塞王之一。次年,18岁的朱桂来到了九边重镇大同。代府专为朱桂而建,耗时5年,亭台楼榭,金碧辉煌,颇具皇城风范。代府规模之所以如此宏巨,一是因朱桂居九塞(指明朝镇守边塞的九个藩王)之首,飞扬跋扈;二是他拥有作为开国功臣的岳父徐达这层特殊的关系。洪武五年,逃向漠北的元朝残余势力攻打大同,朝廷派遣征虏大将军徐达成功击败元朝将领扩廓帖木儿后,留镇大同。是年,徐达在辽、金、元土城的基础上,增筑大同城。洪武二十四年,朱桂娶中山王徐达之女为妻,亦即明成祖徐皇后之妹。历经明末战乱,名噪一时的代王府早已灰飞湮灭,而幸存下来的九龙壁,任凭岁月更迭,色彩斑斓,风采依然。

九龙壁坐南面北,为一座单面五彩琉璃照壁。正中心是一条坐龙,正黄色。明代主色尚正黄,象征帝王的尊贵。此龙正对着代王府的中轴线,目光炯炯,端坐凝视,身躯向上蟠曲,尾部伸向前方。中心龙两侧的第一对龙,是两条飞行中的龙,淡黄色,龙头向东,尾朝向中心龙。这组龙飘逸潇洒,怡然自得。第二对龙为中黄色,头尾均向西朝上,张牙舞爪,蓄势待发。第三对龙为紫色,是俯冲状的游龙,朝东举尾,姿态飞扬,凶猛暴怒。第四对即两端的龙,呈黄绿色,头尾皆朝中心龙,腾空而舞,气宇轩昂。九龙图案在布局上基本对称,但9条龙却神态迥异,个性张显。壁身下设须弥座,束腰镶琉璃兽两层。第一层有麒麟、狮子、老虎、飞马、狻猊等,第二层为行龙。顶覆瓦件单檐五脊,下置仿木结构斗拱。正脊两侧浮雕游龙和层层花瓣花朵,脊上鸱吻、戗兽、龙兽齐全。壁面衬底波涛汹涌,海天相连。东西两侧分别雕饰“旭日东升”“明月当空”。壁面全部采用高浮雕制作,雕刻细腻逼真。舞动的九龙个个神采飞扬,似欲破壁而出。

龙壁前辟有一倒影池,池长34.9米、深0.8米。正中石桥跨越,两端置龙头注水,四周石栏围护。凭栏腑瞰,池中碧水清澈,微风轻拂,层层涟漪中九龙倒影时隐时现,若飞空中,妙不可言。故此,又称之龙池。

就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而言,大同九龙壁不愧为杰作。全壁由426块琉璃构件拼砌组装,每块中空,用木椽从中穿过,用以筑成一个不至歪斜倒塌的稳固的整体结构。形体高大,气势宏伟,琉璃色泽历久不衰,光彩夺目。

山西琉璃

琉璃是在陶胎上用铅为助熔剂,以含铁、铜、锰、钴等的矿物元素为着色剂,配以石英制成低温釉。一般先在1200℃左右高温下“素烧”,使坯体坚硬定型。然后,将上好釉的烧件装入低温窑内烧成。装饰花纹采用粗犷的雕镂印贴方法。色调明快爽朗,釉层稠厚光亮,不易被雨水侵蚀,故从古至今一直在建筑装饰中使用。琉璃像瓷器一样是中国的特产,精美绝伦的琉璃制品或是用在庄严富丽的皇家庭园,或是用在庄严肃穆的宗教建筑,它无不显示其质地坚固、色彩艳丽、经久耐用的独特品质。元明以后,我国琉璃产地星罗棋布,明代达到了顶峰。

山西琉璃甲天下。陈万里先生谈及山西琉璃时说,它起始于山西,盛行于山西,而向外流传到各处烧造的,又是山西一个系统。山西的大部分地区矿产资源得天独厚,为琉璃的主要产地。烧制窑址多集中在阳城、汾阳、平遥、汶水和晋北的大同地区。因此,保存至今的琉璃名品,山西境内较多。例如太原晋祠圣母殿殿顶铺设的是黄绿色琉璃剪边和宋代的绿釉筒瓦。朔县金代崇福寺弥陀殿上有高3.2米、宽2.95米的琉璃鸱吻,顶部四周是黄绿蓝三彩琉璃剪边。芮城元代永乐宫三清殿上有黄绿蓝三彩琉璃脊兽、沟滴、方心和3米高的琉璃鸱吻。明代的平遥太子寺九龙壁和干坑村神庙照壁也是琉璃质地。赵城广胜寺潮R殿上有黄绿蓝三彩琉璃剪边、五脊六兽琉璃雕饰,此外,四品合成的1.9米高的鸱吻,正脊上堆塑的龙凤、花卉,戗脊上行龙、四翼角嫔伽套兽,中央雕龛形刹都是琉璃质地(图6)。龛内留有琉璃烧造年款和工匠题记:“大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四月修造,琉璃匠乔光清、乔六信、乔胃”。寺中还有一座琉璃飞虹塔(图7)。解州关帝庙春秋楼,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建,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楼顶黄绿色琉璃遍布,流金溢彩。云冈石窟第5、6窟前有清顺治八年(1650年)所建三彩琉璃瓦窟檐。

大同地区还保存有辽代琉璃棺(图8),金代华严寺大殿琉璃鸱吻,金代琉璃辏ǜ90厘米,图9),金代琉璃虎枕(长46厘米、高15.5厘米,图10);明孔雀绿琉璃大香炉(高40厘米、口径30厘米,图11),明雕花琉璃大缸(高77厘米,图12),以及各种建筑部件和形形的人物俑类制品(图13)。大同代王府前的琉璃九龙壁是本地区最具魅力之作,可与北京故宫九龙壁(图14)和北海九龙壁媲美,且体积远比北海九龙壁高大,建筑年代也早360多年。

大同地区遗存下来的成批量的琉璃制品,足以说明这些琉璃出自当地,源远流长。

责编 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