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子新闻杂志:在媒介融合下软着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子新闻杂志:在媒介融合下软着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媒介融合”是当下新闻理论界讨论比较热烈的问题,除了“媒介融合”之外,还有“融合媒介”、“融合新闻”等诸概念也甚嚣尘上。笔者认为其核心的观点即是“融合”:以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前提,以网络传播迅猛发展为背景,曾经泾渭分明的几种媒体、报道形式、传播形态正悄悄地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式进行着融合。

2007年第一季度腾讯收入达1亿美元,收入规模依然稳居互联网公司第一位置,较上一季度增长9.5%.。远远超过一些传统媒体的收入,而腾讯的成长仅仅花了10年不到的时间。互联网公司奇迹的产生,归根结底在于新技术带来新的传播方式和形态在“草根阶层”的融合运用。

“融合”创造新领域

“融合媒介”各有各的说法,本质也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产生了新的传输平台,媒介之间的交融与互动。而“融合新闻”的概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蔡雯在《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一文中,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融合新闻”又称作“多样化新闻”,意指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正如科学研究领域,许多新兴学科的产生源于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在新闻传播领域,在互联网和通讯技术不断升级的前景下,“融合”也创造了诸多新闻传播的新领域。

先前“媒介融合”的范例讨论的比较多的是手机报和数字报纸,2003年2月1日22时32分,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16分钟后,新浪网把这则新闻以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给万千客户,由此开创了国内手机传播新闻的先河。2005年5月,由浙报集团、浙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和浙江在线联手打造的浙江手机报,成为中国第一份省级手机报,开创了地方手机报模式。2006年2月,国内首批数字报纸由“浙江在线”网站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推出,读者可以在网上提前阅读到即将出版的浙报集团旗下所有报纸的清样。

当手机报、数字报纸等“融合”传播新形式逐渐为大众所熟知以后,2006年互联网与杂志相融合的新型传播形式电子杂志开始步入大众视野。2007年4月16日徐静蕾的电子杂志《开啦》正式上线。日前业内人士流传,作为双周刊杂志《开啦》在广告收入上预计第一年可以达到2000万元左右。分析人士认为,徐静蕾的电子杂志赚钱有两个人气因素。一是娱乐圈人缘带来的人气,首期《开啦》内容中,徐静蕾即邀请了王朔、韩寒等重量级的作者为其撰文、捧场;二是全球“博客王”的人气。她被媒体公认“中国人气最旺的博客王”,这个人气带动发行量再变成广告收入。

这里“电子杂志”的概念严格意义上指的是第三代电子杂志,作为网民集体操作的网络出版被赋予了集体协作,共同创作甚至人际交往等诸多功用,体现出的互动性强、多媒体化、利用P2P平台发送的三大特点。它一经出现便吸引风险投资的目光。2006年风险投资商开始对电子杂志出手,投资均在千万美元级别:IDG投资了POCO,智融(宏基创投)和联想会同几家风投投资了Xplus(新数通),凯雷则出手投资ZCOM(智通)。

报业涉足电子新闻杂志

最初参与制作“电子杂志”的主体多为民营传媒公司,上述获得风险投资的网站也属于民营传媒公司。一直敢于“吃螃蟹”的湖南卫视在2006年8月和中国最大的电子杂志发行阅读平台POCO达成合作,双方联合制作和发行一本以电视新闻为内容的电子杂志――《晚间》。据湖南卫视相关人员介绍,《晚间》杂志最初发行的五期每期的发行阅读量累计达到128万册。那么,在“数字化”大潮之下的中国传统报业,是否也能通过“电子杂志”寻求突破口呢?

据统计仅2006年3-6月间,就有20%的传统媒体进入电子杂志这一新的传播形式。近期,随着《经济观察报》等主流媒体的介入,可以说所有的媒体都在思考如何运作电子杂志,希望与产业链的其他环节相融合,并发挥自己的优势。目前国内报业集团参与制作的电子杂志比较受关注的当属南方网推出电子杂志《物志Zine》、南方网联合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联合组建“摩客网”、深圳报业集团下辖的深圳新闻网“电子杂志频道”等。“摩客网”走的是期刊电子版+每周一个专题(《摩客时报》)的“渠道+内容”的路线,而深圳新闻网的“电子杂志频道”则是鼓励网民利用比较简单的软件工具自己DIY参与制作电子杂志。

对于电子杂志的发展,业内人士也指出“内容为王”与“渠道为王”之争。众多民营传播公司制作的关于时尚、旅游、资讯、餐饮的电子杂志已经比比皆是,娱乐圈中不仅仅徐静蕾投身电子杂志的制作,主持人杨澜、李静也制作了《澜》和《静・女人邦》。那么,中国传统报业从哪方面着力才能独辟蹊径,脱颖而出呢?我国的传统纸质媒体拥有体制内的新闻信息采访权和权优势,因而制作电子杂志的重心应该放在“内容为王”上,更应该放在“新闻”上,只有新闻才是报业区别于其他传媒公司的独具优势的本质特点。

电子新闻杂志的着力点

2006年被誉为“报业数字化年”,大部分报业集团乃至地级市报业都已经开始上线运行“数字报纸”,假若再投入精力和金钱运作电子新闻杂志是不是有所浪费。其实,电子新闻杂志可以看作是“数字报纸”的一个延伸和升华。“数字报纸”通过电脑显示器真实还原了报纸的纸质状态,用户可以用鼠标代替手来选择想要阅读的新闻。但“数字报纸”更多的还是静态的,尽管“宁波播报”增设了“我有话说”这一与网民互动的平台,适度的增加了网民的主动性,网民的意愿通过评论留言的方式得以体现。而电子新闻杂志则应以报纸上版新闻为主,以网站独家采集新闻和未能上版的新闻为辅,以网民参与制作的包含娱乐、休闲、资讯等内容为点缀的“大杂烩”。

电子新闻杂志这盘“大杂烩”融合了报纸新闻的时效性、融合了杂志阅读时的审美愉悦性、融合了作为草根阶层的网民的互动参与性、融合FLASH动画、视频短片和背景音乐、声音甚至3D特效等各种效果于一体。电子新闻杂志注重独立,注重灵感,充满着精心制作的原创精神,以一种优质趣味的“形式主义”替代了传统的“人云亦云”。

当然电子新闻杂志对网络带宽以及网络阅览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够做到像纸质报纸、杂志那样翻阅方便,即使内容再立体、页面再精美,也会使网民丧失耐心造成流失。笔者在本地打开中部省份某中心城市网站的电子杂志,等了10分钟都没能打开。电子新闻杂志对网站编辑人员的媒介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原先“搬运工” 的角色转变到“设计师” 的角色,而且对其所掌握的软件程序语言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不同的报业对其所属的电子新闻杂志应实行错层发展,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全国范围有影响的报业投资的电子新闻杂志应具有全国视野,如“摩客网”,力图吸引更多网民阅读,并重视长尾理论的效果;而一些面向本地的中型城市报业投资的电子新闻杂志则应精耕细做,力图贴近网民本地化阅读的心理。

2007年7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显示,截止2007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半年来平均每分钟就新增近100个网民。与此同时,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给出了报纸消亡的时间表: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或许,电子新闻杂志能为报业未来的数字化之路提供些许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