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设置情境 教学生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设置情境 教学生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低年级,知识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要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活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可是,枯燥的词语教学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既费时又缺乏实效。怎样才能让词在他们的意识里占有一席之地,并“活起来”“活蹦乱跳”呢?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的课文《蜗牛的奖杯》这则寓言故事时,根据二年级孩子好奇好动的特点,根据文本新词比较多的特色,我进行了以故事为主线在情境中解词的教学尝试。

在教学文中第二自然段时遇到了一个生词――“遥遥领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设计了在表演中解词这一环节。

第一次“遥遥领先”

“小朋友们,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比赛啦?”生:“蜻蜓、蝴蝶、蜜蜂和蜗牛……”“小朋友们,在这次飞行比赛中谁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啊?”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蜗牛。”“谁愿意来做一做蜻蜓、蜜蜂、蝴蝶和蜗牛,演示一下比赛的过程和结果呢?”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争着上来表演。几个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角色,明确了起点和终点后比赛开始了。一声令下,“选手”们迫不及待地开始“飞”了起来。在“拉拉队员”的加油声中,“选手”们几乎同时到达了终点。“他们演示得对吗?”学生甲说:“对。”学生乙说:“不对,应该是蜗牛第一个达到终点,可是他们表演时都差不多同时到达终点了的。”学生丙说:“我也觉得不对,因为蜗牛是遥遥领先的,甩下了所有的对手。”这时,我追问:“你能说说他们应该怎样改吗?”学生丙:“我觉得蜗牛应该在最前面,而且要和其他的小昆虫拉开距离。”我一边点头一边说:“是啊,这样蜗牛才是‘遥遥领先’。”于是我又请了几个孩子来演示比赛结果,这次“蜗牛”是第一个到达了终点,但是其他“小昆虫”也紧跟其后到了。下面的同学嚷嚷起来,都说又错了,因为“蜗牛”还是没有遥遥领先,其他的“小昆虫”没有被远远地甩在后面。于是,我又选择了另一组同学进行表演,结果其他“小昆虫”还是不肯被远远地甩在后面,“蜗牛”还是不能遥遥领先。

课后我分析了这个和预设大相径庭的教学片段。好动、爱表演是二年级孩子的特点,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的认知特点,因此,让孩子通过表演理解词语应该是可行的。可是我忽视了孩子们的另一个特点,二年级的孩子无论是在室外游戏还是在室内游戏中都是不甘落后的。在三次“比赛”中他们完全融进了游戏里,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忽视了自己的角色意识,好胜的心理让他们谁也不甘心比其他选手差,所以各个都争先恐后。他们关注的是游戏本身,而不是透过游戏表现出“遥遥领先”的含义。怎样让二年级的孩子能在情境中理解词语,但又不“迷失”在情境中呢?鉴于生成的现象,我反复思考后觉得必须进行“手术”,于是又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

第二次“遥遥领先”

我把文中提到的蜻蜓、蝴蝶、蜜蜂和蜗牛这四只昆虫的图片一竖排贴在黑板上,同时对学生说:“小朋友们,你们看,小选手们都已经精神抖擞地站在了起跑线上了,谁愿意来摆一摆图片,演示一下这次飞行比赛的结果?”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我请了一名学生上来摆一摆。该生很快摆好了,我征询大家的意见:“小朋友们,他摆得对吗?”生:“我觉得不对,因为我觉得蜗牛和其他小游锟康锰近了。”“为什么靠得太近就不对呢?”生:“因为书上说蜗牛遥遥领先,甩下了所有的对手。”“应该这样摆对不对?”我边说边动手摆好了图片。生:“对――”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用具体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新鲜感和亲切感,在师生互动中,学生理解了“遥遥领先”。但是仔细推敲最后一个教师摆图的环节,很明显地有越俎代庖之嫌,教师用自己的“先见之明”剥夺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扎得太拢,收得太紧,潜意识里还是充满着对学生的不信任,没有给予学生动态生成的可能和时空。于是,我第三次进行了教学尝试。

第三次“遥遥领先”

当孩子们充分交流后,我鼓励孩子“你们可真了不起,能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找到‘遥遥领先’的意思,那谁能来给大家摆一摆呢?”学生再次摆图片。“小朋友们,这次摆对了吗?”生:“对。”“是啊,这时的‘蜗牛’才是把其他选手远远地甩在后面,这才是‘遥遥领先’。”

在这次的情境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摆一摆、想一想、讲一讲,再摆一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和积极性。钱学森先生曾说:“孩子的思维都是由形象思维开始的,逐渐形成了抽象思维。”用图片再现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可以把词语理解形象化,适合二年级学生对形象的东西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和前两例相比,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在文本上,更有利于学生理性地思考,让学生形象又深刻地理解了“遥遥领先”这个词语。这种在情境中解词,问题有明显的层次性,结构更具有合理的逻辑性。可以说在这个片段里,“遥遥领先”已经“活起来了”,已经在孩子的意识里“活蹦乱跳”了。

反思三次教学“遥遥领先”,起初,我很兴奋,因为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次次地研讨,一次次地请教,一次次地反思,我“得”到了,得到了在这个词语的教学上最适合学生发展、成长的教学方法,然而当我看到孩子们那信任的眼神,我忽然觉得很惭愧。在我的常态课中孩子们每次都“得”到提升了吗?孩子们每天都“得”以发展了吗?曾经有多少次我追求了课堂上表面的精彩,而忽视了学生其实是游离在文本之外的;曾经有多少次,我为了我的教学目标,生拉硬扯地把学生带进了我的“埋伏圈”;曾经有多少次……我不敢想,然而我不得不想。

人们都说有失才有得,想要有“得”必须先“失”,小“失”小“得”,大“失”大“得”。我想,要让孩子们真正有所“得”,关键还在于我应该先去“失”。这是三教“遥遥领先”后最大的“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