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南宋浙派琴乐风格探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南宋浙派琴乐风格探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元代袁桷《清容居士集》中的“琴述――赠黄依然”、“示罗道士”、“题徐天民草书”等记载论及南宋浙派琴乐的诸方面问题,其中论述到郭沔创作的琴曲是“大抵皆依蔡氏声为之者”。联系相关史料,可知郭沔在整理旧谱和创作中继承了“蔡氏五弄”的风格,从而奠定了南宋浙派的琴乐风格。也因为此,浙派被后世视为琴乐的正宗和资源的宝库。

关键词:音乐艺术;古琴;浙派;郭沔;袁桷;《清容居士集》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南宋浙派琴乐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言及它的风格,或因不可触摸而难以具状;或从传承的作品中来分析品味,也难免有一鳞半爪之感。然而,元代文人、琴家袁桷(1266-1327)《清容居士集》及相关记录却论述到浙派琴乐风格,给后世提供了确凿而珍贵的历史依据。本文收集这一方面史料,排比分析,对浙派琴乐风格作一粗浅探讨。

一、两宋琴乐流派概述

北宋时期,两浙(浙东和浙西)的琴乐风格已闻名于琴坛。政和(1111-1118)间人成玉硼《琴论》中说:

京师,两浙,江西,能琴者极多,然指法各有不同。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

成玉的叙述道出北宋琴坛上这三大流派:京师、两浙和江两。京师的流派,主要是以宫廷中所传授的琴谱为特征,又可称为“阁谱”,元代文人琴家袁桷(1266-1327)《琴述――赠黄依然》说:

……阁谱由宋太宗时渐废,至皇祜间复入秘阁。今世所藏金石图书之精善,成谓阁本,盖皆昔时秘阁所藏。而琴有阁谮,亦此艾也。方阁谱行时,别谱存于世良多。至大晟府证定,益以阁谱为贵,别谱复不得入,其学寝绝。

进人南宋以后,“阁谱”和“江西”两派也仍然流行,并占居主要地位。袁桷《琴述――赠黄依然》说:

自渡江以来,谱可考者日阁谱、日江西谱。……

绍兴时,非入阁本者不得待诏。私相传习,媚熟整雅,非有亡蹙偾遽之意?而兢兢然国小而弱百余年间,盖可见矣。日江西者,由阁而加祥焉。其声繁以杀,其按抑也皆别为义。例《秋风》、《巫峡》之悲壮,《兰皋》、《洛浦》之靓好。将和而愈怨,欲正而愈反。故骚人介士皆喜而争慕之。谓不若是不足以名琴也。方杨氏谱行时,二谱渐废不用。

袁桷这段话大致讲出了“阁谱”的流传情况和“江西谱”的特点:“阁谱”的流传出现了“媚熟整雅”的现象;“汀西派”趋向流俗,是“其声繁以杀”,并且影响还相当大。袁桷对这两者都表示出反感。而此时作为有地域特点的浙派琴学似尚无独立,直至《紫霞洞谱》问世,“浙派”才以新的姿态站立起来,并且压倒了“阁谱”和“江西谱”。袁桷《琴述――赠黄依然》说:

往六十年,钱塘杨司农以雅琴名于时,有客三衢毛敏仲、严陵徐天民在门下朝夕损益琴理,删润别为一谱。以期所居曰紫霞洞。方杨氏谱行时,二谱(指“阁谱”和“江西”)渐废不用。

二、郭沔整理琴谱之来源

赵宋王朝南渡以后,具有悠久历史的华夏文化的重心也随之移至江南。在临安、以及长江下游这块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的土地上,作为人文艺术的音乐――琴随着大批贵族阶层的移居,也在临安及南方寻找新的生存环境。郭沔整理的琴谱主要是两个来源:一个是韩佗胄家藏的古谱,另一个是张岩从瓦市上收集来的琴谱。袁桷《琴述――赠黄依然》说:

按广陵张氏,名岩,字肖翁。嘉泰间为参预。居霞时,尝谓阁谱非雅声,于韩忠献家得古谱,复从瓦市密购与韩相合,定为十五卷。将锓于梓,以预韩氏边议,罢去。其客永嘉郭楚望独得之。……

义袁桷《题徐天民草书》:

……余尝受琴于瓢翁,问谱所从,乃出韩忠献家。

又袁桷《示罗道士》:

近世通南北谓吴中,所习琴为浙谱。其咎在杨司农,缵讳其所自。谱首于嵇康四弄,韩忠献家有之。佗胄为平章,遂以传张参政。

韩佗宵是北宋贵族世家,他家藏的琴谱自当有历史渊源;张岩从瓦市上收集来的琴谱,自然也是北宋迁都到临安,散落在民间的琴谱。这两部分琴谱都是由历史传承而来的。先是韩佗胄家藏的琴谱传给张岩,然后再由张岩传给郭沔。其间,张岩也曾编辑过琴谱,周庆云《琴史续》张岩”条曰:

张岩,字肖翁,……以善鼓琴闻于时,著有《琴操补》十五卷、《调谱》四卷。

在郭沔之前,张岩已经将所得的琴谱进行整理。明代中期,黄献(1485-1561)编辑的《梧岗琴谱》(1546年成书),其中《乌夜啼》一首,有这样的按语:

瓢翁批示:张萧翁参政得之,楚望表号“张乌夜”者,即此是也。

瓢翁即徐天民。但是,能对这样两份琴乐历史遗产悠久的乐谱进行全面的整理,则还是郭沔。袁桷《题徐天民草书》:

甲中乙酉问,余尝受琴于瓢翁,问谱所从,乃出韩忠献家。盖通南北所传,皆阁谱、宣和谱。北为完颜谱,南为御前祗应谱,今《紫霞》前谱是也。韩谱湮废已久,东嘉郭楚望始绍其传,毛、杨皆祖之。不知者成称浙谱,由毛、杨自秘其传,故耳。

唐代以后,又从北宋延续到南宋,在琴乐传承继往开来的传承与发展中,“浙派”是一个转折点。郭沔这位历史性人物,他是在两浙的琴艺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进而滋养他的是韩佗胄家藏的古谱和张岩从瓦市密购的古谱。丰厚的历史遗产造就了这位天才的琴家。可以说,郭沔“吃”下去的历史悠久、文化沉淀丰厚的传统琴谱,“吐”出来的是“浙派”琴学。

三、郭沔的琴乐风格

郭沔在整理和创作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艺术风格,使浙派在南宋琴坛上独树一帜、且独领呢?

袁桷《琴述――赠黄依然》中有一句话至为重要:

……其客永嘉郭楚望独得之。复别为调曲,然大抵皆依蔡氏声为之者。

郭沔通过学习旧谱,揣摸出蔡邕(132-192)琴乐作品的风格,并对旧谱进行了整理。不仅如此,还学习运用“蔡氏五弄”的特点和风格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蔡氏五弄”,据北宋朱长文《琴史》所载,是一种以写景而寄情的作品:

汉世乐道废缺,如伯喈者,一人而已。或云:蔡邕嘉平中尝谒鬼谷先生,不遇,息于清溪,游览岩谷,山有五曲,曲有幽居灵迹。每一曲制一弄。曲成,出示,马融、王允等异之。盖所谓《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五弄,得于此也。余以为不然,伯喈所以寓其哀思者,盖在此五曲,特假物以名之耳。

“蔡氏五弄”,到了比蔡邕晚了约50年的嵇康(223-263)时代,已经是成名的作品,嵇康《琴赋》曰:

……下逮谣俗,蔡氏五曲、《王昭》、《楚妃》、《千里》、《别鹤》,犹有一切承间篷乏,亦有可观者焉!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艺术价值越来越显现出来了。在北朝和隋唐外来音乐的冲击下,它同楚、汉旧声一起由于琴家的钟爱而传承下来。唐代杜佑《通典・乐》(卷146)说:

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 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瑟调,蔡邕五弄、楚调四弄调,谓之“丸弄”,雅声独存。

也由此可见,从唐代起,“蔡氏五弄”是已经被视为琴学艺术的正宗。到了韩佗胄、张岩时代,它们已经成为珍贵的古谱。袁桷《琴述――赠黄依然》说:

……则蔡氏《五弄》,司农号为精加铀绎,皆张氏所栽,独杨氏隐抵不述耳。

也很明显,《紫霞洞谱》曾录有“蔡氏五弄”。郭沔自己的创作也受到“蔡氏五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特点。《潇湘水云》是这样,《步月》、《秋雨》也是这样。

明代朱权《神奇秘谱》记载《潇湘水云》解题曰:

J仙日,是曲也,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买娟卷卷之意也。然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

袁桷写过“述郭楚望《步月》《秋雨》琴调二首”,其中的对作品的描述,也可看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特点:

明月当清空,流光满西墀。振衣独徐行,耿耿长相随。我心如明月,万古无成亏。偶逐区中名,遂为尘所欺。抱影长夜吟,别鹤同离思。行矣归故山,探玄结幽期。幽期永勿谖,长啸弹朱丝。

欹枕绝幽梦,卧听秋雨鸣。寒叶不自持,槭槭金石声。清商肃万物,此声何不平?寤叹生遐心,夙昔羞近名。千金陇头客,荏苒朱颜惊。此夕秋思深,断续难为情。载歌招隐词,临风写余清。

因此可以说:郭沔是从韩佗胄、张岩的古乐谱中领悟到琴乐的传统风格,并吸收到自己的创作里来。同时在南宋琴乐发展的继往开来的道路上形成了既有历史传统、又有地域文化、个人特点的琴乐风格――南宋浙派琴乐风格。

四、杨缵与《紫霞洞谱》

郭沔之后,杨缵(1201-1267)是浙派琴学的主要传人之一(见上引袁桷《题徐天民草书》)。杨缵与毛敏仲、徐天民合作,编辑了《紫霞洞谱》。《紫霞洞谱》收录琴曲468首,明初文人宋濂(1310-1381)《跋郑生琴谱后》中有曰:

……缵因共定调、意、操凡四百六十有八,为《紫霞洞谱》一十三卷。

在这些史料中,可见杨缵在编辑《紫霞洞谱》时,其重要地位要超过毛敏仲和徐天民。比袁桷略早一些的南宋文人周密(1232-1298),他的《齐东野语》中对杨缵也有很高的赞扬:

往时,余客紫霞翁之门。翁音妙天下,而琴尤精诣。自制曲数百解,皆平淡清越,灏然太古之遗音也。复考正古曲百余,而异时官谱诸曲,多黜削无余,曰:此皆繁声,所谓郑卫之音也。

这段话后来被清末周庆云引入《琴史续》,《琴史续》记载“杨缵”条曰:

……缵洞晓律吕,知音妙天下,而琴尤精,为端(端平,1234―1236)、淳(淳v,1241-1252)间荐绅四绝之一。自制琴曲二百首,皆平淡清越,灏然太古遗音。复改正古曲百余,而异时官谱诸曲,黜削殆尽。曰:此皆繁声,所谓郑卫之音也。……与其客三衢毛敏仲、严陵徐天民著《紫霞洞谱》十三卷。

可是袁桷对杨缵多有微词,除上引《示罗道七》、《题徐天民草书》、《琴述――赠黄依然》三条之外,还有:

……又谓杨氏无所祖。尤不当习。噫!杨司农匿前人以自彰,故所得谱皆不著本始,其为今世所议无可言。余尝习司农谱。又数与徐天民还往,知其声非司农所能意创,间以问天民,时天民F诩,犹司农也。谩对焉,终不能以悉。余盖深疑之而莫以为据。……杜佑氏论雅乐,谓楚汉旧声犹传于琴家。蔡氏《五弄》、楚调《四弄》至唐犹存。今所谓《五弄》,非杨氏私制明甚,悉去之不可也。(《琴述――赠黄依然》)

从袁桷这些话中大致可以看出:杨缵在《紫霞洞谱》里隐匿了一部分琴曲的历史渊源,包括蔡氏《五弄》这样的作品,代之以自己的名号。袁桷从琴曲音乐中感受到此非杨缵所作,而徐天民又在庇护他。并且持这样看法的人也并非袁桷一人,在当时琴界形成了“为今世所议”的局面。所以这是一个事实。相反的是,周密为杨缵所蒙蔽,在《齐东野语》中说他“自制曲数百解”,“复考正古曲百余”。《紫霞洞谱》总共468曲,从周密的话分析,杨缵冒名顶替的作品恐怕要达到其中的四分之一。

《紫霞洞谱》的琴曲主要是郭沔传授给毛、杨、徐三人的。周密讲的“皆平淡清越,灏然太古遗音”,实际上就是郭沔整理旧谱和他自己创作的琴乐风格,也就是郭沔继承蔡氏《五弄》的琴乐风格,也即后人称之为“浙派”的琴乐风格。

杨缵隐匿历史作品原作来源,冒名顶替,给《紫霞洞谱》的传承带来了伤害。袁桷时代(元代巾后期)已经遭到琴界非议,而且要“悉去之”。袁桷为此疾呼“不可”。《紫霞洞谱》后来没有传下来,和它在这件事上受到学术价值声誉上的伤害不无关系。

或许可以这样说:杨缵做了一件好事,也做了一件坏事。

五、结语

琴乐演变发展历经隋唐之后,“楚汉旧声”、“蔡邕五弄”被视为琴乐正宗。北宋“靖康之变”以后,琴乐传承又面临一个存亡的问题。郭沔在整理琴乐旧谱中把握住琴乐正宗的“蔡氏五弄”风格,从而开辟了一个继往开来的“浙派”。元代以后,浙派一直被视为琴乐资源的正宗和宝库,这与郭沔整理琴乐的作品及风格息息相关。它表明,在琴乐的传承和发展中,认识其精华、把握其精华是至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