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尔冬强“玩”得精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尔冬强“玩”得精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尔冬强的身份很特殊, 可以称呼他为摄影家, 也可以称呼他为学者、收藏家, 或者是旅行家。

联系尔冬强先生采访时, 他一直在外面忙着奥运宣传册的摄影工作,在拍摄的片场和他约定采访的时间和地点, 他一直强调说:“ 最近真的很忙, 早出晚归, 采访只能定在晚上了。”

尔冬强的身份很特殊, 可以称呼他为摄影家, 也可以称呼他为学者、收藏家, 或者是旅行家。与尔冬强约访的地点就在他位于上海泰康路210弄的“ 尔冬强艺术中心” 的办公室里, 四面皆书架, 架顶排满数十个塑料大整理箱, 里面是经过分类的照片,让人一下子就走进了他的世界。

摄影家之视觉文献

从2000 年开始, 尔冬强依据众多外国学者和探险家的考察文献及探险地图, 开始了丝绸之路视觉文献计划的拍摄工作。他为自己制定了15 年的采访计划,15 年时间里他将踏遍丝绸之路和欧亚草原诸国, 并将旅途中的田野考察、各个历史时期散落的文化遗产收录镜头中, 最后出版一套完整的有关丝绸之路的视觉文献。

尔冬强说:“ 照片不仅体现出美学价值, 更多的是体现在记录功能上,摄影可以永远地记录真实的历史, 它比文字丰富得多, 我希望在很多年以后, 人们能从这样的照片中去还原历史。”

尔冬强的“ 丝绸之路视觉文献摄

影计划” 拍摄内容很广泛, 除了文化遗存, 还有各国人民目前的生活现状、等。因为题目大、内容庞杂,所以每一个专题都做得很辛苦。除了一部分摄影活动是由当地政府组织并资助, 大部分都是自费去的。在那些晓行夜宿的田野考察的日子里, 很是辛苦, 不仅要忍受孤独, 而且还要克服艰苦的环境、恶劣的天气。有时他的食物往往是一个硬得咬不动的馕,只有泡在水里才能吃; 住的是随身携带的帐篷, 每天考察拍摄完毕自己动手搭建。他说:“ 那些日子真的很辛苦, 但每次站在那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 去聆听历史的声音, 会很激动,那种感觉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 欧亚间这20 多个国家的文化绵延不断, 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交织碰撞,有种无法言传的厚重感。我们有必要通过梳理古代的文化脉络来重建自己衰落已久的文明。”

8 年来, 尔冬强反复深入中国西部、蒙古、伊朗、土耳其、埃及等地采访拍摄, 参与了“ 玄奘之路”、中蒙美蒙古国联合考察、环塔里木古代遗存考察等项目, 已推出“ 伊朗掠影”、“ 蒙古国纪行” 和“ 伟大的土耳其” 等多个专题摄影展览。

尔冬强的计划是走一个国家出一本书, 他的人生计划是这辈子要出100本书, 如今计划已过半,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他还要继续走下去。他说:“ 等拍摄完这个奥运纪念册,8 月份我又要开始我的环球旅行了, 将去匈牙利、芬兰、伊朗等国, 计划每个月能走一两个国家, 真的感慨人生苦短,那么多的国家, 每个地方都值得去研究很久。”

收藏家之尔冬强

尔冬强早在上世纪80 年代就开始对装饰主义感兴趣, 开始拍建筑, 其中有一些公共建筑, 也有别墅和公寓。拍完建筑, 尔冬强开始收集装饰艺术风格的家具和日用品, 现在他收藏的这些东西都是在上海大街小巷寻觅来的。“ 上海的这些东西很多, 就看你是不是肯花时间去找。” 尔冬强说过去的那些电风扇、收音机、台灯和老式家具, 过去几乎每个上海家庭都有,而且大都是装饰风格的, 因为可以代表这个家庭很摩登。“ 上海人骨子里一直有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对外面世界的好奇。”

关于自己的收藏, 尔冬强并没对记者叙述很多, 记者在和一些曾经采访过他的媒体朋友交流时, 他们和记者说尔冬强可以算上一个收藏家。尔冬强收藏过很多东西, 装饰风格的家具和日用品只是他众多收藏中的一小部分。他还有自己收藏的一些理论:“ 收藏不在于收藏什么东西,因为每一样东西都有它的价值, 关键ChineseWorld 137是你有没有眼光。如果一开始只看到钱, 等着升值赚到的钱是有限的, 而抓住东西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就不一样了, 也许当时很便宜, 但总有一天会体现出它的经济价值。”“ 在我看来, 现在的收藏很不健康, 受到艺术品市场火爆的鼓动, 购买藏品开始就只想着是不是能保值, 或者升值,而看不到东西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其实这一开始就理解错了, 这不是收藏。”

尔冬强“ 藏为书用”, 他说收藏永远不是孤立的。在他的二楼工作室,记者就看到他收集来的很多旧书, 他说这是因为研究西域历史的需要, 其实你又能说这些东西没有价值吗? 它们都是无价的。

1992 年尔冬强曾在上海青浦购置一处农舍, 创办了尔冬强民间艺术博物馆, 两幢农舍, 展厅20 余间, 展品2 万余件。由于房屋拆迁, 博物馆于2003 年闭馆。过去的博物馆拆掉了,现在尔冬强还是在青浦买了一个建于明朝的老宅, 将藏品都搬到里面, 但目前还没有对外开放。

独立精神的文化人

上世纪80 年代, 尔冬强毅然辞了公职, 成为国内第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自由摄影师。从此, 他便以一个独立的自由艺术家的身份展开了他所热爱的工作。

起先, 尔冬强在富民路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 潜心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民俗文化的拍摄和研究, 他完成了《江南古镇》、《中国民间艺术》系列、《傩戏画具》等内容丰富、极具文化价值的画册。为了向海外传播和推广中国的历史文化,1992 年尔冬强又在香港成立了中国通出版社, 重点放在介绍中国近代历史文化的专题摄影画册、深度旅游手册和历史回忆录。多年来,出版社已经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广泛的作者群和读者群, 并出版了《最后一瞥――上海西洋建筑》、《上海法租界》、《上海老别墅》、《中国近代通商口岸》、《中国教会学校》、《上海装饰艺术派》等一系列专题摄影画册。

上世纪90 年代中期, 尔冬强在绍兴路开了汉源书店, 不仅可以向读者介绍自己的作品, 更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优雅的阅读环境。汉源的建筑装饰风格中西合璧。在这里你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体会老上海精致的生活。

21 世纪初, 尔冬强又在泰康路上的田子坊开办了一个民间性质的艺术中心――上海尔冬强艺术中心, 这个中心由两座工厂厂房改建, 面积达800平方米。这是尔冬强继创办汉源书店后又一个民间的公共艺术空间。从汉源书店到尔冬强艺术中心, 全部“ 工程” 都是他自己一手操持。这个中心的开办使文化艺术更广泛地渗入到市民生活之中, 尔冬强常年在这里举办歌剧沙龙和各种艺术展览, 为本地市民和各国游客提供了宽阔的文化空间。20 多年来, 尔冬强在历史文化领域的积极探索为体制外民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他强调说目前的一切都是他兴趣使然, 只是他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的一种追寻。

尔冬强的慈善之心

四川汶川地震后, 尔冬强每天都关注着灾区的情况, 作为记者出身的他, 面对这样的情况, 神经难免会被挑动。尔冬强告诉记者,“ 我一直用摄影去记录建筑, 研究建筑的历史和文化, 但没有去关注过建筑的安全性。这次汶川地震之惨烈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 每天的死亡数字令人触目惊心。这次地震中这么多摄影记者冲在抗灾一线, 及时报道第一现场, 这种人文精神的延续一直感动着我, 感动着很多人。” 他说, 摄影人要有人文精神, 尤其在当代艺术、观念摄影盛行的年代, 人文精神的传承是最重要的。很遗憾没有机会去一线和同行们在一起, 只能解囊相助、聊表心意。

在灾难发生后, 尔冬强为抗震救灾捐款30 万元人民币, 通过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指定为四川灾区捐赠一所小学。尔冬强希望新建的这所小学能抗8 级以上的地震, 现通过网络征集建筑设计方案, 尔冬强表示将承担相关费用, 并全程负责直至学校建成。尔冬强同时还向社会呼吁, 希望国家大幅度提高中小学建筑的安全标准, 使未来的中小学建筑成为中国最安全的地方。如今他正在联系一些爱心企业为这所防震学校筹得更多的善款。“ 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但社会的力量是无限的, 有那么多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 就可以建造一所更好的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