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及护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及护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6例, 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每组53例, 两组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 观察组在治疗同时接受综合护理干预, 参考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4%显著大于参考组73.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护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近年来逐渐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严重疾病, 疾病发病较急, 进展快, 预后较差。介入治疗是近年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有效手段, 介入治疗期间给予患者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1]。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介入治疗及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作者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106例患者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男60例, 女46例, 年龄50~78岁, 平均年龄(65.34±5.33)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MRI等检查, 符合WHO关于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基底节梗死67例, 皮层梗死31例, 脑干梗死8例, 其中伴随肢体偏瘫、活动受限患者66例, 肢体活动障碍27例, 语言障碍13例, 抽搐10例, 吞咽困难5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53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局麻, 双侧腹股沟部位常规消毒, 铺巾, 治疗前, 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对患者侧支循环、血管栓塞情况进行详细了解, 之后进行溶栓治疗。Seldinger技术穿刺, 经导管将规格为5000 U/ml的尿激酶25~100 U注入, 30 min内动脉泵注入半量。在治疗同时对患者血管充盈程度进行观察, 每分钟1 ml速度注入, 直至实现血管再通, 最大剂量不得>100万U。注入完成后, 接受造影检查, 1 h后再次DSA检查, 对患者用药前后血管影像学观察进行观察, 患者意识好转、肌力恢复后手术完成, 患者经颅部CT检查观察是否出现出血现象。护理方法[2]。给予参考组常规介入手术治疗的护理方法, 观察组围手术期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观察、并发症护理、康复训练等。

1. 3 疗效判定 基本痊愈:病残程度为0级,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至少减少91%;显著进步:病残程度1~3级,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评分减少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2.68±5.16)分, 相较治疗前(23.01±5.16)有显著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观察组治疗显效率、有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大于参考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8.96±2.01)d, 参考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3.77±3.22)d,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血栓栓塞血管或脑血管狭窄等引起, 患者脑部血流中断或者出现供血不足现象进而导致肢体瘫痪、意识障碍、头痛等神经系统病症, 尽快介入性溶栓治疗对于促进血管再通, 改善脑部缺血状况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介入治疗同时给予优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康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较急, 患者多伴随肢体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患者多会出现焦虑、绝望等情绪, 因此医护人员要宽容、同情患者, 对于无意识障碍患者, 积极交谈, 告知其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案、临床效果等, 同时将治疗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告知患者, 使患者能够自我掌握病情, 更好的配合治疗;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从而避免过度紧张等引起的机体应激反应, 减少治疗可能遇到的不良事件。手术前医护人员做好充分的手术准备, 对患者是否有出血史等进行询问, 同时对患者进行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检查, 对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液黏稠度等进行测定。

术中帮助患者选择合适后, 辅助麻醉医生进行麻醉, 与手术医生良好配合, 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面色、呼吸等进行观察, 及时告知医生出现的意外[3]。

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 凝血时间可延长, 因此当手术结束后要带动脉鞘, 医护人员要加强对动脉鞘的观察, 避免折曲、打折等, 从而减少大出血现象, 术后4 h后可将动脉鞘拔除。对于意识障碍患者, 将其头部偏向一侧, 同时给予负压吸引, 对其心率、血压及血氧等进行观察。患者意识清醒后告知其多饮水, 促进造影剂的排出。对患者饮食等进行干预, 尽量以低糖、低盐、低脂及维生素丰富为主;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 皮肤、口腔及会位的清洁;定期帮助患者翻背, 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 避免压疮等发生;对于语言障碍患者, 对其进行语言训练, 同时对患者进行正确功能训练。

综上所述, 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出血效果显著, 同时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林静.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的护理. 河北医药, 2009, 31(16):2177.

[2] 王桂香.介入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 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31):24.

[3] 杨娑娑.重症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14, 21(01):41.

[收稿日期:2014-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