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物联网进入“前时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物联网进入“前时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物联网概念要落地,需借载的是其自身产业的繁衍。如果产业链混沌不清、链上的企业不知所云、企业之间厮杀大于合作,再加上产业自身“瓶颈”和大环境的“无规划”、“无标准”,强者一时弄不懂“物联网”,弱者更“不知魏晋”,物联网似乎进入了名副其实的“前时代”,而中国正身临其境。

美国独占物联网半壁江山

物联网这块香饽饽,诱惑着国际强国们群雄逐鹿,它的市场规模究竟有多大,似乎没人能给一个明确的定论。

2009年,M2M杂志评出的百强企业中,美国企业占78家,英国企业8家,加拿大企业5家,法国3家,中国、挪威、巴西、意大利、德国和荷兰均有1家。

国联证券研究所曾给出过一个国内家庭固网通信消费市场的例子,从中,我们可以参考到物联网市场的广阔度:“假设未来每户一部固话+一条宽带+两台电脑,各自每个月固话和宽带总消费是100元,那么固话存量是4.5亿部、电脑9亿台,每个月产生的通信费是450 亿元――这仅仅是家庭通信消费市场,如果扩大到个人手机范畴,市场总规模大约是1500亿元左右。而继续扩张到物联网范畴,汽车、各式家用电器,甚至住房和宠物等等都包括在里面,总量与人口数相比可能是十倍数的关系。”

物联网是以通信网和互联网为基础发展延伸的,产业链也与通信网和互联网产业链类似,只不过上游增加了例如像RFID 与无线传感器供应商,下游增加了物联网运营商等角色。国外的物联网产业链条已渐清晰。RFID和传感器是给物品贴上身份标识和赋予智能感知能力,物联网运营商是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服务提供商。他们是物联网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纵观物联网这个新型产业,每个环节均有世界级的企业在把持。虽然物联网芯片这个概念还没有很明确,但是涉及到物联网范畴的芯片提供商已经被TI、高通、意法半导体和飞思卡尔占据,做模块芯片的摩托罗拉依然独占鳌头,系统集成服务领头的还是IBM 和埃森哲。

在产业链上,除了通信芯片和电信运营被传统大企业霸占外,其他环境均有众多新兴企业参与。在行业应用上,除了金融服务行业市场外,其他行业市场应用也有众多的新兴企业成为主要参与者。

中国物联网产业链还不完善,至少和美国还是有差距的,但是近几年国内物联网中下游的通信运营商和系统设备商由于国家的科研支持,发展得特别快,均达到国际水平,代表企业为中兴和华为。“中国芯”等上游核心技术相对依然比较平静,虽然不乏像“唐芯一号”等产品出现,但是,偌大的中国物联网市场仅靠一两枚芯片怎能与

国际巨头抗衡?

产业发展不要“马赛克”

今年两会后,“物联网”成为国际一国内的热点和焦点,中国发展物联网,产业链亟待清晰。

记者电话采访了国内的几家物联网概念下的企业,他们均表示对物联网概念不熟悉,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在物联网的范畴之内。

2010年4月8日,“下一代互联网与物联网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长城战略咨询正式联合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2010)》报告。该报告大致理清了物联网的脉络,对物联网产业链、发展阶段和未来规模进行分析指出:第一、物联网产业链由应用解决方案、传感感知、传输通信、运算处理四大关键环节构成,并以应用解决方案为核心;第二,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路线图――未来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将经历应用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三个阶段,形成公共管理和服务、企业应用、个人和家庭应用三大细分市场;第三,中国物联网产业的总体规模,预计到2015年将超过1万亿,2020年将超过5万亿。

报告指出,中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有四大趋势:即细分市场递进发展,标准体系渐进成熟,通用性平台将会出现,以及技术与人的行为模式结合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另外,报告也指出了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三个关键点: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和产业促进政策,构建开放架构的物联网标准体系,重视物联网在中国制造、在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中的战略性应用。

这是对物联网产业链明晰与确认意义重大的一次会议,参会企业代表既有华为、中国移动等国内强势企业,也有英特尔等该领域国际巨头参与其中,小会议厅被挤得水泄不通,门口被因座位爆满而站立的参会者堵塞。

记者会后对华为等公司参会的员工进行了采访。“怎么看待现在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对方回答:“这个不太好说,虽然会上也讲了,但是物联网这个概念还不是很清楚,就像大家都没站好队,整体就不好说。”

与在会的相关媒体的记者交流参会感受,对方也很无奈地说:“虽然做物联网这个节目,但我还是不清楚物联网产业,太大了,只能人家怎么说我就怎么录了!”

产业链需要明晰,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已经试着给我们答案,但具体到物联网产业的细枝末节,依旧马赛克。

RFID:给物联网撑起一个支点

RFID产业建设是物联网发展的重点和基础,它的广泛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社会基础与市场源动力。

RFID在本世纪初就开始在中国进行试探性的应用,并很快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2006年6月,中国了《中国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标志着RFID的发展已经提高到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层面;2008年底,中国参与RFID的相关企业达数百家,已经初步形成了从标签及设备制造到软件开发集成等一个较为完整的RFID产业链,国家《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及 2020 年中长期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第6项中明确“研究 RFID 和传感器网络等无处不在网络技术,研究 RFID、传感器网络与信息通信网络的无缝结合和应用”;去年8月份温总理对“感知中国”表示出关心,科研机构开始重点关注 RFID和传感器网络的研究。

目前,RFID在中国的很多领域都得到实际应用,包括物流、烟草、医药、身份证、世博门票等等。尽管RFID正快速在各个领域得到实际应用,但相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规模,其应用范围还远未达到广泛程度,即便在RFID应用比较多的交通物流产业,也还处于点分布状态,更多的企业抱着观望和犹豫的态度,只有少数领导企业敢于率先尝试采用这种新技术。原因是什么?成本高是让企业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也是全球RFID企业要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目前在国内,一张RFID标签一般都在1元以上,ETC的车载单元要400多元。高成本使得RFID的投资回报具有很大风险,使其应用大多局限于高价值或高利润商品领域。其次,物联网产业在中国还是处于前期的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逐步形成阶段,没有成熟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技术体系。再有,由于RFID涉及的产业链过长,产业组织过于复杂,产业链规模有限、成本难于降低等问题,使得整体市场成长比较缓慢。

尽管摆在中国面前的RFID之路荆棘重重,但中国企业前进的步伐却相当快。远望谷、上海华虹、维深集团正在迅速发展壮大。今年中国已有40多家企业闯入世界500强,更多本土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为跨国经营企业,日益复杂的管理要求这些企业必须迅速推进信息化建设。在这一点上中国企业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而企业信息化必然给RFID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企业信息化的进程,RFID的应用将会由点到面,逐步拓展到更广的领域。而RFID的实施成本,必然随着RFID应用的推广和市场的扩大而逐步降低,RFID的应用将会从目前的托盘或整箱的货物跟踪逐步扩展到单品货物跟踪的水平。在未来几年,我们将会看到,RFID的实施将摆脱仅仅为单个企业的窘境,而展现为企业所在整个供应链的协同实施,RFID的益处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中国芯”希望:泯灭,还是重生?

虽然类似于远望谷这样的中国企业,在早期物联网的应用中切得了一块蛋糕,但在最核心的原材料――芯片研制环节,却落在了外国同行的后面。针对中国物联网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合作问题,记者电话采访了远望谷的对外宣传部。

“远望谷与之合作的RFID芯片是国内多还是国外多?”

对方回答:“都是国外的,国内没有。”

“对外合作的芯片是哪几家呢?”

“对不起,这个不能告诉你。”

号称2009年10月24日,在第四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上,中国第一颗物联网的中国芯片――“唐芯一号”芯片被宣布研制成功。 “唐芯一号”的出现,让国人为之一振,希望又掺有害怕希望破灭的忧虑,受挫于之前一枚枚带有中国烙印的“假芯”所带来的创伤。

被外界奉为中国第一颗物联网核心芯片的“唐芯”产自西安一家电子公司,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非国有、非官方、没靠政府基金、也不拿境外风险投资的企业,在这样的企业中竟然诞生了具有国际技术难度的2.4G超低功耗射频芯片,我们可以想象到,中国物联网的中小企业,尤其是芯片企业生存之艰难。物联网芯片作为物联网核心技术的重要领域,备受业界关注,然而中国在芯片领域的基础历史薄弱,加上芯片投资大、研发周期长等自身因素,使得物联网芯片的研发、设计、应用、产业化愈加艰难。

如何理解“物联网芯片”这个概念?符合什么样要求的芯片才能被称为“物联网芯片”呢?

“唐芯”电子董事长孙长征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答案:“物联网要实现‘物物相联’,不能依赖传统意义上的线缆联接,应该是无线互联(或者叫射频)的,也就是说物联网芯片首先必须是无线通信的芯片。同时,它必须同时满足低功耗、小体积、高集成度、低成本、可编程等要求。可编程的要求来自于不同的应用场合,有不同的应用需求,这就要求核心芯片有较好的适应性,也就是大家常说到的‘智慧尘埃’或者‘智慧微尘’。从专业角度讲,‘物联网芯片’应该是能够实现低功耗无线通信(射频收发)、调制解调、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无线组网以及电源管理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数模混合设计的片上系统(SoC)芯片。有些场合甚至需要集成微处理器(MCU)以及组网、能量管理协议栈等嵌入式软件。”

放眼远望,影响我国物联网芯片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与国外相比,未来国内物联网核心芯片市场是一个什么状况?

孙长征说,影响我国物联网芯片发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技术、人才积累的欠缺和资金的投入不足。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芯片设计涉及数模混合设计、低功耗设计、低成本、可靠性、一致性、可制造性等诸多技术和工艺难题,需要大量的理论分析、系统仿真和物理验证与测试等,技术需要逐步积累,不可能一夜之间便获得突破或者靠人海战术实现攻关。国内有众多企业与科研单位也在研发符合物联网应用需求的核心芯片,在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网等国家重大专项。863国家高技术发展专项中,也都把低功耗射频片上系统等核心芯片列入了研发重点。有能力承担这些项目任务的一般都是国家队和主力军。

“唐芯”诞生后,陕西省、西安市科技及相关政府部门给予了优势微电子一定的支持。然而,一颗小小的“中国芯”存活在物联网这么庞大的产业链当中,想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行业相当的扶持力度是很重要的。

尽快提供符合中国国家标准的核心芯片,以及推进多项物联网相关国家标准的起草制定,是产业界的迫切需求。中芯微集团董事长邓中翰认为,应该组建包括政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金融、行业协会等在内的产业联盟,在共性及关键技术领域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形成更多更好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品牌。毋庸置疑,核心芯片技术是每次IT技术革命的核心。中国要发展物联网产业,绝不能再延续过去的世界加工厂的路线,必须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路线。我们相信核心技术、核心芯片的突破将会给我们国家物联网产业带来超出想象的作用。

“突破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创新;制订中国物联网发展规划,全面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闻库说。而现实,中国物联网是“歇斯底里”地进入了“前时代”。

我们都渴盼着:当“前时代”过去,萌芽始兹,遂分天地,肇立乾坤,不久的将来中国物联网产业的辉煌时代必会到来。然而,这个时间又将如何演绎?只能由物联网行业中的个人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