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间佛教基本结构解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间佛教基本结构解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民间佛教”具有相似含义的“民众佛教”、“民俗佛教”、“世俗佛教”、“庶民佛教”、“信仰型佛教”、“香火型佛教”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论述的重点主要在于敦煌世俗佛教和明清的民间秘密宗教,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学和田野调查两种。因而,很难窥探民间佛教的基本体系。现在应用唐宋笔记小说、石刻碑文、方志、敦煌文献等资料的基础上,厘清唐宋民间佛教的基本结构,以此进一步认识民间佛教的基本特性及其在佛教史中的地位。

关键词:民间佛教;结构;特性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176(2012)02-0020-06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民间佛教是印度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由于中国佛教特别是汉地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所以,中国民间佛教主要是伴随着印度大乘佛教在中国民间的传播而形成的。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而和小乘佛教有所区别,支撑它的基本概念的是“菩萨”,而菩萨的标志是上求般若智慧、下化无边众生。中国佛教中的僧侣佛教、居士佛教和民间佛教,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菩萨的上求和下化,前两者体现了大乘佛教追求智慧的内在特质,后者体现了大乘佛教功德和功德转让的外在品格。可见,了解民间佛教对于理解大乘佛教及其普度众生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印度佛教的中国民间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两汉开始,在印度佛教不断中国化的进程中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政治、风土人情产生互动,内容不断丰富,并对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独特而深远地影响。

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了许多关于民间佛教的研究成果,如《刘萨诃信仰解读——关于中古民间佛教信仰的一点探索》《试论藏族谚语中的民间佛教观念》《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的民间佛教信仰》《洛阳存古阁藏石与北宋民间佛教信仰》《宋代民间的佛教信仰活动》《造像记:隋唐民众佛教信仰初探》《唐宋之际城市民众的佛教信仰》《从中晚唐的维摩诘经变画看民众的佛教信仰》《燃灯与唐五代敦煌民众的佛教信仰》《南朝民歌(四月歌)所反映的民俗佛教内容研究》《佛教的外衣,道教的内容:福建民俗佛教论略》《客家民俗佛教定光佛信仰研究》《供养人画像与唐宋敦煌世俗佛教》《唐宋敦煌世俗佛教的经典及其功用》等。但是,缺乏从整体上论述民间佛教,缺乏对民间佛教的基本架构进行合理的解析

中国民间佛教的核心是民间的佛教信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空间,民间的佛教信仰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所以,在展开正式的论述之前,有必要先从广义上对流传于中国境内的民间佛教信仰做宏观地把握。由于中国境内的佛教有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两种,因而,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民间化形成的民间的上座部佛教,它属于小乘佛教的民间化。与此不同的是,北传佛教的汉传和藏传佛教的民间化属于大乘佛教系统的民间化,它们的民间化佛教具有大乘佛教色彩。这三种不同的民间佛教,是印度佛教流传中国不同地域与不同的政治、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果,其基本内容是佛教与其他文化交往的结果,属于佛教和民俗的交叉成果。

民间佛教指汉传佛教的一种,它是印度佛教流传于中国民间过程中与中国古代固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互动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佛教理论和实践,属于正统佛教的一种变形,属于民俗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汉传的民间佛教信仰有的是单纯的佛教信仰,而有的以佛教信仰为主;有的只是佛教掺杂其中并不占主导地位;有的是以其他宗教为形式而以佛教为核心形成的庞杂的信仰系统。汉传佛教地区的民间佛教信仰不属于正统佛教的范畴,它立足于印度佛教,以印度佛教的经典为依托,经过广大民众有选择地对经典、仪式的演绎和发挥,甚至以其他宗教来比附佛教,因而,民间佛教在表现形态上纷繁芜杂,体现出明显的“二重性”。

从纵向看,中国民间佛教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从东汉到三国末年,佛教的民间化就已经开始。汉明帝时印度佛教的民间化体现出两个特征:一是民众的佛像、佛塔的崇拜;二是佛教渗入民间生活,特别是丧葬和民俗。从汉桓帝到汉献帝,印度佛教在民间获得了巨大发展,表现为造像的盛行和佛教渗入社会节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印度佛教的民间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印度佛教不仅在民间的传播更为广泛,而且以神通、灵验等民间故事宣传生、老、病、死,但它通常又伴有道教色彩。东汉时印度佛教的民间化并不意味着民间佛教的形成,因为它在经典、仪式、信众、组织等方面都没形成明显的特征。这个时期,关于民间佛教的史料很少,民间佛教比较充足地发展是在南北朝时期开始的。第二,与东汉三国相比,两晋南北朝时印度佛教民间化进程更加深人,其进人民间路径的宽泛性、信仰和实践的体系化乃至对于儒、道的基本态度都成为印度佛教民间化的基本尺度。随着印度佛教民间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其中包含的印中文明交往内容日益中国化,并成为异质文化本土化的一个典型范例。有些民间佛教如刘萨诃得到朝廷的承认,关于民间佛教的记载如《俗说》《小说》《列异传》《甄异传》《述异记》《荀氏灵鬼志》《孔氏志怪》《齐谐记》《幽明录》《杂鬼神志怪》《祥异记》《宣验记》《冥祥记》等作品开始大量出现,这正是民间佛教发展的繁荣阶段。第三,隋唐宋是民间佛教发展的另一个高潮。唐传奇和宋笔记保存了很多关于民间佛教的资料。同时,伴随着正统佛教发展高峰的展开以及佛教中国化的完全进行,民间佛教的发展也呈现高涨的趋向。在节庆、民俗等方面,民间佛教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与此相关的便是居士佛教的高扬以及敦煌民间佛教的存在。第四,从元朝到清末,民间佛教已经融人社会生活,越来越成为民众生活的内在因素,相对于正统佛教而言,民间佛教的发展一直保持比较平和的态势。

二、民间佛教的文化表征

以下对中国民间佛教文化的解析,遵循从外到里、层层深入的原则。从最看,根据民间佛教的功用,中国民间佛教文化可以分为宗教意义上的民间佛教(民间佛教宗教文化)与生活意义上的民间佛教(民间佛教世俗文化)。其中,民间佛教宗教文化是流行于民间的关于佛教理论和修持的有机统一体,它可划分为几个方面:一是关于经典的信奉。从经典的名称看,虽然民众涵盖的阶层比较宽泛,但不同民众的崇经活动呈现出一定的共性,《金刚经》、《圆觉经》、《法华经》是最为流行的经典,而《华严经》、《心经》也得到民众的广泛关注,此外还有《高王观世音经》等伪经在民众中也占有很高的地位。从崇经活动看,读经、念经、诵经、写经、造经、补经、供养经等都是非常流行的。民间佛教宗教文化的特点,是关于修行理论和实践的说明比较少,如“隋赵文若,开皇初病亡。经七日,家人初欲敛,忽缩一脚,遂停。既苏云:被一人来追,即随行,人一宫城。见王日:卿在生有何功德。答云:唯持《金刚经》。王日:此最第一,卿算虽尽。以持经之故,更为申延。”又如“贺氏者,吉州水新人,嫁同乡士人江安行,有二子。自夫死不茹荤,日诵《圆觉经》,释服不辍。或劝更诵他经,贺氏日:‘要知真性,本圆本觉,不觉不圆,是名凡夫。我不诵经,要遮眼耳’。”还有如对写经仪式的说明,“窃闻如来出于经教,金口所说十二部尊经。演导群生,心中浪悟;成想炳然,光影即现……弟子等减割一米之余,奉为亡考亡妣、七世先灵,敬造《维摩经》一部、《华严十恶经》一卷。弟子烧香,远请经生朱令辩用心斋戒;香汤洗浴,身着净衣,在于净室,六时行道……弟子阎硕供养。”总之,民间佛教中关于宗教文化的说明较少。民众往往简化仪式的程序,如转读,很多人只是读一遍佛经的名称而已。僧侣就对于民间注重读经形式而非内容进行批判:“假读百车经,心乱恒无定,分别说是非,吾我三毒盛,如蛇出窟游,恒与万物竟,虽然读药方,终归不差病。”二是民问为进行修持而结成有序、合理的组织。在民间存在多种佛教组织,有的以经济互助为主,有的以佛事为主。社邑就是比较典型的民间佛教结社,从其中人员的分布看,虽然呈现出明显的阶层差别,但有时又是多阶层的混杂。有的结社与寺院关系密切,而有的结社则与寺院基本没有联系。有些结社有官员的参加,而有的纯粹出于结社的方便而以家庭或者村为单位结集。以敦煌佛教为例,它本身就是民间佛教的一种,这种民间佛教有官员的参加,甚至受到政府的支持,因此受到政治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它与寺院的关系非常密切,这就对世俗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结社具有明确的宗教意义,如念《金刚经》社以念经为主,金刚经邑以从事与《金刚经》的活动为主,华严社以从事与华严宗相关的活动为主,造经社以造经为主,普贤社以从事与普贤菩萨相关的活动为主,这些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与结社的世俗活动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