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现代社会职业倦怠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作为助人行业的辅导员群体中,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问题亟待解决。而针对性的对策建立在客观理性的原因分析基础之上。造成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从客观上主要是政策落实不到位、辅导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不高、高校辅导员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辅导员岗位的工作特点;主观方面主要是辅导员自身各方面的因素使然。

关键词:

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114-02

1 客观原因

1.1 政策落实不到位,辅导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不高

中央出台的16号文件中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学校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教育部也于2005年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一样重视辅导员、班主任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使他们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紧接着2006年又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进一步强调辅导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作用。

中央和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文件,充分的肯定了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给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带来了希望。社会各界也一直提倡提高教师工资待遇,重视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但很多地方没有落实这一号召和政策,加上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增大,房价飞增,物价飞涨,生活成本日益增加,通货膨胀趋势明显,无疑更加大了辅导员的生活负担,特别是很多民办高校,国家的扶持力度不比公办院校,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工作负荷也更大,整体连轴转,但是报酬却和付出不成正比。辅导员中有一句口头禅:“什么都涨,就是工资不涨;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特别是青年辅导员普遍存在经济压力大,生活捉襟见肘的情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师工资待遇提高不了,经济地位就不高,社会地位也只是一个空架子,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在人们眼中,辅导员不是教师,类似于“勤杂人员”或者学生的“高级保姆”,谁都可以对辅导员吆来喝去。但实质上,很多辅导员都是优秀的本科留校生、硕士甚至博士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个人存在感,因此辅导员的这种尴尬的社会地位很容易让他们产生职业倦怠感。

1.2 高校对辅导员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国家的针对辅导员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最终还是在高校里得到落实和实施。因此高校对辅导员的选拔任用是否公开透明,职责权限是否明晰清楚,考核晋升是否公平合理等,这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在目前的高校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滋生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又一大诱因。

首先,在目前的辅导员选拔机制当中,多数为硕士、博士或者特别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但是随着学历教育的不断攀升,水涨船高,研究生毕业人数剧增,而院校的招聘的辅导员人数又十分有限,这就为一部分特权人士提供了机会,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特别是公办院校的辅导员招聘,相当一部分条件十分苛刻,特别有针对性,或者干脆是走走招聘的过场,而实质上的所要招聘的人早就已经内定。这种明码标价的权钱交易注定部分辅导员的选拔本身就是错误的开始。

其次,虽然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界定不明晰,使辅导员的角色相对比较模糊。斯可瓦布与步瑞恩认为,在组织方面,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显著因素是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辅导员更多的是承担着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比如党团建设、勤工俭学、心理辅导、卫生检查、上课出勤率、奖助学金的评定、社会实践活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工作大多繁杂琐碎。凡是和学生工作相关的杂务,学校一般都要求辅导员“全权负责”。辅导员在工作中的这种身份模糊、职责界定不清晰,往往把辅导员置于尴尬境地,很难获得职业成就感,这就很容易滋生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象。

最后,在对辅导的培养和考核层面,一般的辅导员在刚入职时,可能都比较缺乏经验,但是高校针对这种形式的培训则屈指可数,在职培训更是少之又少,很多辅导员都是在自己的失败的教训中不断的摸爬滚打,才慢慢的学会管理,此时也早已是身心俱疲。很多辅导员都是每天24小时开机,整天保持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但是在考核上,得来的不管是经济层面还是社会地位层面的回报都是微乎其微的。

1.3 工作内容的无边界性和工作对象的复杂性

根据国家的相关文件,高校辅导员的配备是每200学生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专职辅导员都超出这一标准,有的甚至达到四五百人。人多事情就多,辅导员的工作往往也严重超负荷。高校辅导员名义上是教师,实际则处处都充当着学生的生活保姆角色。对于他们来说,除去固定坐班的时间,他们并没有太多业余时间。业余时间就是上班时间。大部分高校都规定,辅导员必须24小时开机,保证学生有什么事情一个电话就能联系到辅导员。所以很多辅导员经常配备两个手机,无论什么时间学生有事,辅导员的手机总会第一时间响起。辅导员的工作都是在8小时之外,凡是和学生相关的事物,都在他们的工作范围之内,这就导致了辅导员工作内容的庞杂繁复,没有边界性,没有完结性。由于工作没有明确的界限,这就形成了辅导员随时待命的持续应激状态,难以有效放松,疲惫不堪。辅导员若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中,职业倦怠倾向也会日趋明显。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影响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学生的思想也日益多元化,也较多学生的思想也日益变得难以把控。特别是90后的新时期大学生,他们大多个性突出,需求也较多,获得信息的渠道和便捷畅性,往往不比辅导员少,因此,辅导员要处理好他们的日常事务问题,确实需要花费辅导员很大的精力。并且付出和回报也不一定成正比,这可能会让辅导员心力憔悴憔悴,内心无价值感,自我否定,进而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和失落感,职业认同感低,更有甚者对自身职业产生厌恶和反抗情绪,逐步引发职业倦怠。

2 主观原因

从内外因的角度来考虑,辅导员职业倦怠更多的应该从辅导员自身因素去深层次挖掘原因,当然内因和外因是相互作用的,产生这些方面的很多也是和社会和学校的大环境有关,但为了方便研究,此处更多从辅导员个人主观方面去探析。

2.1 功利性强,对自身职业认同感不够

从辅导员的来源多为年轻人,他们对工作有热情,有激情,也有更高的期望,做事情往往希望效果能立竿见影,功利性较强。但是辅导员本身的工作又是琐碎而又不容易出成绩的,这就导致部分辅导员对工作提不起兴趣,容易消极怠工。调查中也发现年轻教师刚毕业时热情满怀,但是会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琐碎工作中多多少少出现职业倦怠现象。这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很容易就能找到根据:马斯洛将需要由高到低分为五个层次:自我实现、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人们在基本的生理、安全社交等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也需要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但辅导员职业中这一点很难体现。所以长此以往,辅导员渐渐就会产生一种角色边缘的感受,内心无价值感。

热爱是做好一项事业的基础。但部分辅导员只是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一块跳板,从心底里并不喜欢、不认同自己的的职业,总想着更换岗位,一旦现实不能如愿,就会满腹牢骚抱怨,消极怠工,这种情况下职业倦怠就非常容易发生。

2.2 自身能力和经验问题

我国的辅导员制度,有其特殊性,所以相比较于国外比较专业的辅导员培养来说,稍显不足。很多时候是靠辅导员个人的能力素质来处理学生的日常事务。这对于初出茅庐的毕业生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他们往往是从学校门刚出来,还没有接触社会,就又走进了一个学校门,充当学生辅导员的角色,很大一部分人会存在眼高手低、对个人能力也自视甚高但对社会知识又知之甚少的情况,忽视了自身能力和经验不足的问题,慢慢的随着工作的展开,才发现问题层出不穷,工作压力变大,而自己又没有能力很好的协调解决,或者是即使解决,也是使出浑身解数,身心俱疲,厌倦和烦躁情绪随之而来,对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此时职业倦怠就很容易发生。

2.3 缺乏自我减压和合理的心理调适

高校辅导员的典型工作特点是事务琐碎繁忙,知识和技术含量不高,工作成效不明显,付出的努力和收到的回报与评价不成比例。在辅导员竭尽全力甚至超过自己的能力去去做工作的同时,社会对其评价度相对偏低:认为辅导员的门槛不高,他们对学生做出的实质性贡献不大。且辅导员职位上升空间渠道相对狭窄,这很容易造成辅导员的心态失衡、消极怠工现象的出现。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特征又是以年轻人为主力军,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他们中从学校刚毕业5年内的占相当大一部分比例,这些人往往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辅导员工作,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砺和锻炼,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来说不强,有相当多的女辅导员在刚参加工作时被学生不止气哭过一次。且辅导员日常的主要交往对象是学生,交际面比较窄,高校对针对辅导员的培训体系也不健全,他们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进修深造、出访考察的机会相对较少,也会造成其工作视野不开阔,缺乏更高层次的专业指导教育,也没有完善的针对辅导员的专门的心理疏导的渠道,这就导致相当多的辅导员不会自我减压和适当的心理调适。人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而又不会合理减压和自我调适时,避让会带来身心的超负荷运作,甚至有部分辅导员讳疾忌医,害怕别人嘲笑自己因工作能力不强引发心理问题,拒绝寻求心理支持和援助,这必然会加速职业倦怠的产生。

此外,个体人格因素也是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之一。研究发现,低自尊、外控型、神经质、倔强等一类的人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王莉,王俊刚.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2).

[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发[2006]24号)[Z].

[3]伍新春,张军.教师职业倦怠预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曹茹.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贯彻落实政策切实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好[J].中国高等教,2006,(17).

[6]高贤峰,李永春.现代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88).

[7]李家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03,(10).

[8]于显洋,林克雷,李路路.组织行为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9]蓝秀华.教师的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J].教育管理,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