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创新中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创新中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同,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教育方法。笔者就围绕“清晰的教学思路、完善的教学设计、高超的点拨技巧、充满激情的教学方法”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创新 思路 技巧

一、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1.1 树立以课程为基础的思路

这是最重要的基础,它确定了教师对教与学的观点。教师教学的行为,对英语学习认知过程及学习心理的看法,对教与学氛围的营造和教学内容的把握等受控于并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点。

1.2 树立以课堂为基础的思路

课堂是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课堂是学生学习、教师教书育人的主渠道。教师的教育理念及所有的教学设计都要通过每一堂课去实施去完成,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高度重视课堂教学。

1.3 树立以资源为基础的思路

教学资源是一切有助于教与学的信息材料,包括环境、社会、文化等在内有助于英语学习和解决英语学习中的情感、文化、策略等方面的事物,具有创造性的人力资源等的集合。教师既要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有效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也要有意识地提供其他大量英语材料或信息作为英语学习的补充和拓展。

二、要有完善的教学设计

2.1 语言点的教学设计

语言点的学习是每一单元教学的基础及重点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教师首先要把语言点讲清、说透,并总结出规律,接着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操练,以此让学生能灵活准确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点。

2.2 听力教学设计

随着人们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听力教学在英语学习中显得非常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培养听力理解能力,学生除了要识记大量的单词词汇、能够准确地发音,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还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有初步的了解,这在英语的听力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听力方法、技巧,如未听录音前快速浏览各题,带着问题去听等等,并进行必要的听力技巧训练。

2.3 英语阅读教学设计

英语阅读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巩固语言点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可以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更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泛读、精读相结合,带着问题去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三、要有高超的点拨技巧

点拨法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其目的主要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点拨法是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指点,帮助学生逾越障碍,其与暗示启发所不同的是,点拨教学教师应把某些话说在明处,说在关键处,适时适度适量进行点拨。

四、要有充满激情的教学方法

4.1 是要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课前,可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用学生听懂和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话练习,自由演讲,自由谈,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从而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英语有一则谚语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你可设置一个悬念吸引学生;也可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抓住学生;也可从直观教具和演示开始。

4.2 是要有探究式语法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觉主动地探索学习,教师只是给学生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思考、交流等途径去独立探究,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语法规律。这种语法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得到充分的调动。

4.3 是要有情景法语法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适当的创造与所教语法知识相关的贴近生活的语言环境,同时给学生提供大量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实践等方式学习语法,形成语感。并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对语法知识的记忆巩固,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在教学表示猜测的情态动词can(could), must, should这一语法现象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一个语境,昨晚老师Jane不在家,设想一下她去哪了,因为学生对老师Jane很熟悉,所以大家进行了丰富的猜测,笔者总结得出:She must have gone to the cinema last night. She can not havecome to our classroom last night. 各种各样的猜测让同学们开怀大笑同时也不自觉的对这一语法形态有了基本认识和理解。

[1] 青年文学家, 2010(22).

[2] 中国教育报, 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