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鸡毛蒜皮经济学”的两种写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鸡毛蒜皮经济学”的两种写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农卓恩,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亲爱的卧底经济学家,[英]蒂姆・哈福德,中信出版社,2010

一本农卓恩的《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一本蒂姆・哈福德的《亲爱的卧底经济学家》,两本正在同步阅读的经济学随笔,让我想接着《“鸡毛蒜皮经济学》的话题再说点什么。

大约在一年多以前,我写了那篇文章,核心观点是:当年加里・贝克尔等人闯入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非经济领域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是源于他们对经济学方法路径的充分自信,从而开启了一个“泛经济学研究”的新时代,那么,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今天经济学可以如此鸡毛蒜皮、如此八面玲珑、如此别开生面,甚至如此庸俗八卦――我指的是《你身边的经济学》、《魔鬼经济学》、《鸡尾酒经济学》、《卧底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在小吃店遇见凯恩斯》、《在超市遇见亚当・斯密》、《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谁赚走了你的薪水》、《买房子还是买股票》、《性越多越安全:颠覆传统的反常经济学》、《超级购物经济学》、《在星巴克你要买大杯咖啡!》……没错,这些经济学通俗读物的层出不穷、竟相出版揭示了一个道理:人家贝克尔是在做学问,而我们是在搞普及,所以我们可以很平民、很生活、很娱乐。

如果说这是一种“经济学帝国主义”在出版上的转向的话,那么,今天读到的两本书或许可以说明,在“鸡毛蒜皮经济学”的写作类型中还可以细分两种写法:一种是“解释经济学”,一种是“用经济学解释”,前者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后者如《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和《亲爱的卧底经济学家》。

有啥区别?区别大了。解释经济学,就像它的字面意思那样,用来解释什么是经济学,有哪些经济学基本概念、原则,经济学的各家流派又有哪些,等等。据不完全考证,在华语世界里,写这一类文章最好的当属张五常,他的《经济解释》系列(香港花千树的版本)、《卖桔者言》堪称经典。在他之后,香港《信报》创始人林行止也算个中好手。早年曾读过他的《经济家学》、《经济门楣》和《一脉相承》等系列,都算是不错的经济学入门读物。而在国内,茅于轼、盛洪、王则柯、梁小民、夏业良等大家名角也都出版过一些旨在介绍经济学原理、普及经济学知识的读本。其中,梁小民在这一条道路上走的时间最长,行的路程最远,丰收的成果最多。粗略统计,他的专论结集大大小小共有几十本,如《经济学内外》、《寓言中的经济学》、《经济学是什么》、《写给企业家的经济学》、《读经济学书》、《黑板上的经济学》、《话经济学人》、《我看》、《小民说经济》、《小民谈市场》、《小民经济观察系列》、《宏观经济学纵横谈》、《微观经济学纵横谈》,《在历史与经济之间》、《活学活用经济学》等。这些年来,梁小民写了很多走平民百姓路线的作品,倘若要问彼此有什么本质区别,这着实令人为难(包括梁小民本人)。但除去学术价值不谈,小民的贡献在于让经济学在侃侃而谈、娓娓道来间进入寻常百姓家,读上几本,从此人人都能张嘴成本,闭嘴收益,外带一个理性人假设。

结论或许有些武断,但不得不说“解释经济学”的文本类型已经穷途末路、日薄西山了,要想再写出一个有所超越的作品,真是谈何容易呀。然而,“用经济学解释”这条路从近来的表现看,或许还能呈现出一种千姿百态、百花齐放的盛况来。同样基于有限的阅读经验,在笔者看来这一创作领域中,史蒂芬・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合著的《魔鬼经济学》算得上是集大成之作。在这本书中,两位作者取材日常生活,以经济学的方式来探索日常事物背后的世界,它包括:念书给婴儿听会不会使他日后成为一个好学生;游泳池比枪支还危险;贩毒集团的结构其实和麦当劳的组织很像,而且基层员工和小弟都没赚头,钱都进了总裁和大哥的口袋;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对孩子影响不大。是的,你没看错,这些表面看起来与经济学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在他们眼里都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而且绝对能自圆其说,让你大开眼界。

至于蒂姆・哈福德,他应该称得上在“用经济学解释”领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佼佼者了。他是《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主持的专栏就叫“亲爱的经济学家”。在这一方天地里,蒂姆・哈福德用最新锐的经济学原理解答人们五花八门、疑难棘手的问题,并不时展露出诙谐、幽默,奇思妙想充满智慧的一面。比如,有人写信询问,儿子迷上经济学,越没收经济学书籍,孩子越会从父母的钱包里偷钱去买。这位提问者哀叹道,该如何让孩子过上正常的生活,像别人一样经常去酒吧?

看出端倪了没,这个提问可不怀好意,不易作答呀!要知道,提问者精心策划设下了好几个陷阱呢:迷恋经济学的孩子会偷钱;迷恋经济学的孩子还不如那些年纪轻轻去酒吧鬼混的孩子;以及为人父母者因为孩子迷恋经济学感到了屈辱。你猜,蒂姆・哈福德是怎么回答的。文章一开始先绕开“提问陷阱”,转而引出“理性上瘾理论”,哈福德将迷恋经济学上瘾的现象归入“令人上瘾的东西和活动”中,分析这种现象的利弊。然后再委婉地说,迷恋经济学,既可能属于正面上瘾,也可能属于负面上瘾,而负面上瘾一般有其诱因,具体到这件事中,很显然就是为了逃避父母过严的管制。文章最后,蒂姆・哈福德犀利地指出:“眼睁睁地看到一股对经济学的诚挚热情被不懂经济的父母浇灭,什么事情能比这更令人心痛呢?我必须劝你停止这种不明智的禁止政策,而采取更开明的放任政策。”

这就是蒂姆・哈福德,目前人气爆棚、风靡全球的生活经济学大师,而由他主持的“亲爱的经济学家”也一举成为《金融时报》史上最受欢迎的专栏之一。他的文章,代表时下“用经济学解释”类型的最高成就,即善于用经济学理论完成对具体问题的方法论定位,在潜移默化地引入经济学人论证逻辑的同时,按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则,给每一位来信者开出往往有悖于常理和想当然的方案,让他们怀着疑惑而来,带着智趣而走。另外,蒂姆・哈福德在经济学之外,对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也有相当的涉猎,并且对人们生活和工作各专门领域还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实际上意味着,要写好“用经济学解释”的文章,把它写得出彩,写得别有洞天,光有经济学功底是远远不够的。要成为像史蒂芬・列维特、史蒂芬・都伯纳和蒂姆・哈福德这样的角色,你得做到:加里・贝克尔的功底+蒂姆・哈福德的眼界+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写法。嗯,听起来似乎很难,但谁叫这类写作本身就不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