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制约与缓解路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制约与缓解路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文章在分析农业结构调整市场的依赖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我国市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制约,提出了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不断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以土地市场为重点不断完善要素市场体系、以价格机制为核心不断健全市场机制等缓解市场对农业结构调整制约的路径建议。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 市场制约 缓解路径

农业结构调整对市场的依赖

(一)农产品销售依赖于农产品各级市场

我国农业生产高度分散,农产品市场范围广,产品流通量大,需以不同程度的集散为条件才能顺利进入消费领域。因此,农产品的销售首先要通过批发市场,再到零售市场,然后进入消费领域。农产品是缺乏需求弹性的产品,市场价格较容易波动,为有效地调节农产品现货市场的供求关系,分散农产品现货市场的风险,还需要有成熟的农产品期货市场。通过期货市场,可以实现农产品套期保值,同时对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能帮助农业结构调整走出“蛛网困境”和走向规模化、计划化。

(二)农业生产要素的获得需要经过各类要素市场

首先,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资金依赖于资金市场。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小,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户资金累积有限,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投放也不多,而产业结构调整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资金市场对农业生产融资显得极其重要。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80%以上的农户认为,调整产业结构如种植经济作物、转变生产方式等需要向别人借款,其中90%的农户愿意向银行贷款,10%的农户愿意向亲朋好友借款。其次,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耕地依赖于土地市场。目前我国一些农民因进城务工流转的耕地只是使用权的暂时让渡,土地经营仍然是分散的,而且规模经营也是短期的。要实现土地统一集中并长久经营,必须通过土地市场有偿流转土地使用权。再次,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技术及劳动力等要素也要通过相应的市场。如农户种养新品种、扩大经营规模,需要学习技术,需要雇请人力,这些都离不开市场。

(三)农产品顺利流通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赖于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首先,由市场形成价格,不仅价格能较准确地反映供求信息,而且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值能得到较充分地体现,有利于实现产品和要素合理供求。其次,供求信息充分,生产者和消费者能较准确地分析和预测市场行情,才能避免盲目生产和资源浪费。再次,市场竞争正当合法,既能充分地反映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供求信息,又能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利益。总之,只有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不被人为干扰和扭曲,能起基础性作用,农产品才能顺利流通,生产要素才能合理流动,农业结构调整才能顺利进行。

市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制约

(一)农产品市场结构不合理,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农业结构调整风险大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连锁超市等为网络的遍布城乡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但市场结构仍不合理。主要是具有“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连锁超市及期货市场等现代市场刚刚起步,发育缓慢。如目前在全国连锁超市业最发达的上海市,也只有30%左右的市民愿意到超市购买农产品,农产品销售在超市销售中所占比例不过25%;期货市场只有大连、上海、郑州3家,挂牌上市交易农产品只有13种。而且,具有“大脑”作用的批发市场发展也不尽如意,还存在着盲目建设、重销地而轻产地、交易规模小、信息网络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由于尚未形成合理、高效畅通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业丰收或农产品供大于求时,容易造成“谷贱伤农”。目前不仅一些农民谈“结构调整”色变,而且一些基层政府也对发展农产品产业带失去信心。

(二)要素市场体系不完善,要素流动难,农业结构调整层次低

我国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更加不良,如土地市场,目前很多农村地区未形成有形市场,缺乏有效的耕地流转规则,耕地流转普遍限定在亲朋好友之间,流转的规模很小。据《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汇编——农民卷》资料,全国曾转出过耕地的农户有1525万户,占全国农户数的6.9%;曾转入过耕地的农户有1804 万户,占全国农户数的8.2%;全国农村常住户转入的耕地占实际经营耕地面积的比重仅为10.8%。土地流转的方式主要是转包和租赁,股份合作制比较少。由于很多农户坚守着条块化的“一亩责任田”,且各农户都有自己理性的算计与个人的偏好,所以很难统一步调调整产业结构。即使人际互动的“门槛效应”起作用,最后有的整个村庄或村庄区域都统一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一村一品”,但农户仍是经营主体,经营规模仍是小而散,难以实现农业机械化、产业化。而对于劳动力和技术市场来说,目前学农科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愿进入,一般的青壮年也都进城打工。在资金市场,目前农户可以向信用社或银行小额贷款2000-3000元,但想多贷,条件苛刻,难度很大。由于人力、技术及资金不足,很多农户不愿意调整产业结构,或结构调整只是“小打小闹”,还有一些农户因缺乏技术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失败。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运行不规范,农业结构调整持续难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主要是由政府定价,农产品与工业品价格形成了明显的“剪刀差”,目前民众和政府对农产品涨价仍然没有承受力。只要市场上农产品价格一上涨,民众就有怨言,政府就要干预。其实,随着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价格的提高,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必然的。另外,一些由市场调节的农产品,由于分散经营的农户力量小,而且生产者与消费者被重重隔开,农户与强大的经销商、消费者无法平等实现对农产品的定价权。由于农产品价格在低于价值的价位上运行,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目前农业生产尤其是种粮被视为一种责任和奉献,而不是被看作本地区域崛起的途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也不尽合理,银行贷款利率由央行统一控制,商业银行难以灵活操作。由于市场价格信号被扭曲,市场供求信息也不充分,市场竞争也出现一些违法行为,如一些经销商随意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等,严重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户产业结构调整大多是短期行为,甚至断断续续。

农业结构调整市场制约的缓解路径

(一)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不断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给农业结构调整添加动力

农产品市场是沟通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是农产品实现的载体,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中,批发市场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一些人把批发市场看作是流通效率的对立面,认为若要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就必然要减少批发环节。这种观点表面上看有道理,其实是似是而非。首先,批发市场是实现农产品交易和保障供给的重要渠道。农产品批发市场有集散商品、形成价格、传递信息、调节供求及提供服务等多种功能,在国外农业发展历程中,农产品批发市场对稳定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农业生产高度分散,农产品市场范围广,产品流通量大,更需要以不同程度的集散为条件才能顺利进入消费领域,因此批发环节不可或缺。如目前我国经由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比重达到 70% 以上,其中城市蔬菜的交易量更高达 90%。“农超对接”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只适用于公司化经营和较大规模农业生产。其次,批发市场是政府对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市场实施宏观调控的有效载体。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展示优质优价的产品和质量安全监管,有利于向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及促进农业标准化发展,有利于确保农产品安全供应。再次,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市场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是建立期货市场的基础和重要载体。所以,加强批发市场的建设是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关键。加强批发市场的建设,应按照市场参与各方的实际需求和特点,加强市场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尤其是设计有利于市场发展的电子商务交易系统,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和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二)以土地市场为重点,不断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助农业结构调整迈上新台阶

土地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载体,土地市场对农业结构调整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农户通过在市场上转入耕地不仅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有利于统一集中调整产业结构,而且还能使农业结构调整遭遇的其他要素市场的制约得到缓解。如在劳动力和技术市场上,农户经营规模扩大,一方面对劳动力和技术需求迫切,另一方面经济效益提高,有能力雇用和获得更多的劳动力和技术服务;在资金市场上,农户经营规模扩大,经济实力雄厚,有抵押担保的条件,较容易获得贷款。国外的家庭农场就比小农户更容易获得各种生产要素。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率低,耕地集中使用难与撂荒并存。所以,如何加强土地市场建设,不断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的关键。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我国农村土地市场建设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如制定政策和法规鼓励并规范土地流转,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土地流转等。但是,这些建议和措施还难以从根本上促进土地流转。在西方国家,农地流转率高,与其有完善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及健全的市场规则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土地产权明晰;在越南,农地流转率也较高,主要也得益于他们在土地全民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上,允许农民交换、转让、出租、继承及抵押土地使用权,即所谓的“五权”,推进了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化。所以,我国要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理顺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关系。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赋予土地使用权更多的内涵和功能,实现农民土地使用权的物权化。既使农民有权并自愿转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又让生产专业户合法并顺利有偿转入土地。在加强土地市场建设的同时,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资金、劳动力、技术等其他要素市场的建设,使各要素市场协调发展。只有农户在市场上获得耕地、资金、劳动力及技术服务等,才能更好地扩大生产规模,从事更加专业化的生产,从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面升级。

(三)以价格机制为核心,不断健全市场机制,使农业结构调整进入正常轨道

在市场机制中,价格机制对其他机制起着推动的作用,居于核心地位。在市场上,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交换首先形成了供求机制,然后供求与价格关系的内在联系被反映出来,价格机制形成,市场机制正常运行。但价格机制对供求机制起着推动作用,因为价格形成后就会发出供求变动的信号,推动生产者和消费者增加或减少供给量和需求量,不断调节供求关系。同时,价格涨跌和供求变化又促进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推进产品和管理创新,形成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在农产品市场上,农产品价格围绕价值而不是国家收购价格上下波动,才能较充分地反映出供求信息,才有利于生产者展开竞争;在要素市场上,土地使用权、劳动力和技术服务等价格能反映其价值,所有者才愿意转让和提供,农业结构调整才能顺利进行并得到提升。以价格机制为核心健全市场机制,主要是按照价格形成规律,建立农产品和生产要素多元价格体系。如对少数重要的农产品及要素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对大多数普通的农产品及要素,由生产经营者或拥有者依据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定价等。同时,在价格真实信息的基础上加强市场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为农户提供充分的供求信息,并对市场上囤积居奇、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违法经营行为,坚决给予打击,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

1.刘静.“农产品卖难”为何频现国内市场[J].观察与思考,2009(3)

2.汪向东.农民“卖难”与农村电子商务[J].中国信息界,2012(5)

3.李国祥.加快完善我国耕地流转市场[J].中国经贸导刊,2012(21)

4.张学兵,张红伟.基于农地金融视角下的农民融资困境研究[J].学术论坛,2011(9)

5.张岑晟.完善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11(9)

6.苏威.关于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思考—基于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视角[J].商业时代,2012(13)

7.刘小艳.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电子商务系统研究[J].商业时代,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