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现状与思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现状与思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针对目前中专语文教学中,对现今学生精神文化建设的淡漠、人文素质培养的忽视而出现的中职生综合素质低下的现状,从文学素养培养的角度,对中专语文导学、教学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中职生;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194-01

从现有大部分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看,中职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差是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文学素养不高,甚至兴趣不大的情况更为普遍。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文学素养关系到他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层次问题,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

一、下面是我对本校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的分析

(一)缺少学习动机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人入学分数不高,而且基础学科语文的成绩也不好,他们来读书的目的是迫于形势的需要,或是家长的要求。他们来校后,一无计划,二无目标,三无学习责任。这些学生惰性大,学习主动性不够。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做课堂笔记,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结,作业马虎应付。

(二)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再加上既不要担心升学与否的问题,也缺乏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语文的认识比较模糊,尤其认为语文中的思想因素意义不大的思想,使许多学生的语文水平很低,甚至他们还不及好一点儿的初一的学生。

(三)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生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型是应届初中毕业生这部分人语文基础一般较好,学习态度很积极,上课听讲状态不错,对老师讲课的内容或布置的练习,都能够认真完成及时消化。第二类学生是初中学校的分流生或者连初中都没上完的就在外打工的学生。这类学生可以说要初中就没有好好的学过,所以上课时他们的情况很糟。要么不听讲,要么听了不知所以然。同时学习兴趣也不高。

二、根据学生学习的现状和学生存在的问题,我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一)养成深思的习惯

阅读课文要伴以问题的思考。阅读不是单纯形式上的浏览,其实质是通过思考展开思维,调动原有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最充分的感知、领悟和鉴赏,并借助联想、想象内化积淀为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有读有思,边读边思,才能是真正的阅读,才能产生与作者的共鸣。

(二)提高文化素养

我以为文化素养并不是“讲”出来的,不是“学”来的,而是学习主体“悟”出来、“练”出来的。养成积累的习惯。读文学作品,提高他们文学的感受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不吸收中外名著的精华,不了解美好的古今中外文学,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无法提高,而文化的贫乏必然导致道德的衰退。这个问题不能忽视。中职生阅读量少,写作量少,但课后时间较多,这就为语文教师对其导学提供了有利条件。鼓励他们课外再多读一些,多记一些,多解释一些,甚至以开展有奖竞赛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积累、记忆,逐渐涵泳养“情”。这样,以兴趣为敲门砖,以情趣为命根子,以团体竞赛为辅助形式,基本就能把握住中职生文学素养培养的脉搏。

(三)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在对课文进行教学时,这时现代技术更显示出它的无穷魅力,配上画面,音乐听读课文,掌握阅读技巧,用简明的图示对课文加以分析,辅助学生的课堂学习,出示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增强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可操作性的趣味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能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也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首先,开展影视欣赏活动。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朋友。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师应多开展一些影视欣赏活动。其次,举办小型故事会,将读和说的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相结合。语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故事会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说。要做到言之有物、会说,必须多读。

作为中职的语文教育者,我们该教些什么?做些什么?掩卷沉思,使我想起女作家池莉的一句话:“语文是一种知识,但更是我们生命的营养,一旦缺乏,生命就会苍白;语文是一门科学,但更是我们生命健康的一种元素,削弱了它,我们就会缺乏必要的生活力量。”是的,我们的中职教育,尤其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美好激情,给他们在精神层面上“直立行走”或“独立行走”的本领,让他们说自己知道的话,干自己应干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成为正确主宰自己灵魂的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王天一、夏文莲、朱文玉.外国教育史(上、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2.

[3]UNESO.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

[4]燕国才.教育十论[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