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厌学分析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厌学分析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实施,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招生量逐年递增,高教事业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进步。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大学生厌学这一日益严峻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方针的贯彻。研究学生的厌学情绪,分析其因,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矫治措施很有必要,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厌学心理的外部表现

厌学是指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的消极、懈怠、甚至否定的情绪。其具体表现为:学习缺乏积极性,兴趣低落,求知欲缺乏或学习目标“短视”,学习行为懒散,不愿意学习,纪律松弛等。它所揭示的正是当前青年大学生中存在的学风问题。学生一旦产生厌学心理,便会毫不掩饰地在行动上充分流露出来。

1.放纵。主要指学生对学业的放纵。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产生了“该轻松一下”的想法,丧失了求知的压力与动力。又由于我国现有分配体制的消极影响,“专业好,学业精,不如家里靠山硬”的观念极大地挫伤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也是造成学生学业放纵的原因之一。

2.对抗。表现为故意找岔子以对抗老师,致使班级某些工作难于开展。如果这类学生在班级中颇具影响力则更难对付,其后果更为严重。经常旷课学生,人格特征大多是内向、情绪不稳定型。这些学生往往表现出孤独、焦虑、忧虑、孤僻、冷漠等不良特征。

3.奢望。该类学生常奢望天天是周日,学校天天有意外情况而放假,甚至希望老师天天生病或有事出差。考风不正是对这类学生产生厌学的最主要影响因素。“辛辛苦苦学半年,不如随便瞟几眼”的现象滋长了学生的不学而获的投机心理。

4.学风不正。表现在:学非所学,学非该学。整日沉迷在小说、杂志、闲聊中,出没于游戏机房、舞厅、网吧等不宜场所。寻找刺激,束书高阁。他们对知识抱有一种很强的实用主义心态,对目前社会实用的就学,而对基础知识惟恐避之不急。

二、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主要在于学生的自身原因―内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外因,及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交织,从而导致当前大学生厌学的种种问题。

(一)内因和主观因素是造成厌学的主要原因,对厌学情绪的产生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理想抱负。只有明确学习目的才能有正确的学习方向。但是有些大学生对学习和就业产生困惑和迷惘,看不到求学出路,认为上学无用,不懂得读书的目的,最大的理想便是混得一纸文凭。这类学生一般年龄心理特征不稳定,不健康,思想波动大,极易受各种不良因素的诱惑,不能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差异,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差。心中无大志,缺乏动力,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

2.缺乏自信心,缺乏竞争意识,抗干扰和抗挫折能力差。有些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学习跟不上别的同学,而逐渐产生畏难情绪,对未来感到迷茫,产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不思学习,不求上进,这是典型的心理不健康,不成熟的表现。有些学生有着较重的自卑心理,缺乏毅力和奋起直追的勇气,心理受到打击,从而精神不振,逐渐失去信心,自甘落后,自暴自弃。

3.注重实务,社会心理特征失衡导致厌学。有的学生只看到一些表面现象,羡慕“下海”、经商、打工挣钱,认为自己的同学、朋友有本事有出息,回到现实再看自己,觉得差距大,心理失去平衡,产生厌学情绪,也想到大潮中闯一闯,想放弃学业,打工挣钱。他们的知识观是典型的实用主义。

(二)外因和客观因素是影响产生厌学的重要条件,它们对厌学的产生和发展起促进作用

1.学校教育模式和管理存在差异和缺陷。我国目前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制定,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大都沿袭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适应当时需要而制定的。学科过程强调理论性,轻视实践性。在教学上,学习内容缺乏趣味性,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够。只注重知识的培养,而对技能、品质、素质的提高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方法。个别教师本身为人师表不够,没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甚至对那些差生有歧视现象,使得部分学生在对教育模式产生疲倦心理的同时,又由于不合理的评价,产生逆反心理,厌恶学校和学习。

2.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的误区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摇篮,因为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教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家长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欠妥,只注重“言教”而不注重“身教”,父母行为中的失误将会给子女的人生观、社会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厌学情绪带来极大的影响。那些家庭条件优裕的,家长往往失之于偏爱或溺爱,助长了孩子的优越感。而在激烈的学业的进展下,他们又经常处于失败的心理体验下,而导致不良的自我意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3.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社会生活的大门时刻向学生敞开着,学生所面临的是五花八门的社会生活景象,社会中各种不良风气的不断出现,错误的舆论导向,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少数学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对学习几乎完全放弃。

三、消除大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由于种种因素导致的大学生不良心理和人格特征与厌学行为高度相关,因此,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抗挫能力至关重要。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调整过高的期望值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心理不良的学生,防止一切伤害自尊心的做法和事件的发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遇到挫折时会找到适当的方法减轻心理紧张。

2.创设优良的学校教育环境,激发厌学学生学习兴趣。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学生各种素质水平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标志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良好的素养,努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和学习以外的闪光点。学校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真正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启发学生主体精神,主张充分发挥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开展个性化教育。做到使学生悦纳学校,悦纳自己。

3.改善教学方式,实行教材改革。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积极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投影、幻灯片、录像、电脑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材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实行改革,作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4.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理想、意志、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意志,不能因一次偶然的失利而丧失进取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给他注入激励活力,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和积极性。建立正确的就业观的意义也同等重要。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5.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发挥各自的教育特长,形成合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一些有利条件,多开展一些活动,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大学生厌学问题查之有因,治之有法。只要我们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研究教育规律,措施得力,就一定能够缓解甚至消除当代大学生厌学现象。

(作者单位:武汉工业学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