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课堂巧问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问得开窍,问得美妙,立足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要以激发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实施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一种手段,是联系师生思维“同频共振”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因此,课堂教学提问是一门学问,研究它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优化学生思维过程的关键。
关键词 初中教学 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067-01
提问是课堂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良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让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新颖奇妙的方式、生动简洁的语言、准确鲜明的巧提问,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广泛参与、主动学习。
根据英、美教育专家潜心研究发现,对于一个中等难度的数学问题,从教学提出问题到学生回答问题需要经过2一3分钟才能有一个必要的思维活动时间。这样,回答结果才具有反馈信息的价值。当前,教师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问学生“是不是呀” “对不对呀”“能不能呀”等,学生齐答了事,根本投动脑筋,从教学外表看,学生都参与了教学,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堂结构比较紧凑,但教学效果很差,助长学生不深入思考、被动听课的不良习惯,失去了课堂提问的价值,对教学毫无作用;另一种教师提出问题后,立即叫学生起来回答,或提出的问题难度较大,被问的学生没有经过一定的时间对所获信息进行调整加工处理,没有把握不愿回答,情绪紧张不敢回答,思维活动无法正常展开,而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所问非所答”的尴尬局面。这两种提问方式,严重地违反了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违背了心理学原则,不可能让学生由问题引起思考、主动学习,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达不到课堂提问的目的。
一般来说,课堂提问要力求做到:
1.问题要有针对性,提出的问题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同时也是学生的疑点。如在学习“二次函数图像变换”时,学生抓不住位置变换的实质,可设计以下几个提问:(l)将函数 的图像沿X轴向右平移个单位,所得函数图像的解析式是什么?(2)将函数图像沿y轴向上平移l个单位,所得函数图像的解析式是什么? (3)将函数的图像先向上平移1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所得函数图像的解析式是什么? (4)将函数的图像横坐标伸长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所得函数图像的解析式是什么? (5)将函数的图像纵坐标伸长原来的2倍(横坐标不变),所得函数图像的解析式是什么?这样有的放矢的提问,诱导学生循序渐进,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避免课堂上的随意、盲目、主观。
2.问题要富有思考性和吸引力,要能引起学生思考、急于探究的激情。如在学习直线性质后,提问“三条直线两两相交,它们的交点个数是几个?”这样设问,可引发学生辩论、争执,最后经过教师的点拨,加深了对直线性质的理解。
3.问题要难易适度,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解决。
4.把握问题的时机,就是要问在当问之时、当问之处和当问之人。
课堂提问的方法很多,提问时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提问效果。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呆板的数学教学课堂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为了创建活泼生动的教学气氛,我利用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提问。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集中注意力。例如,我在讲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时候,为了吸引学生给学生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茂密的大森林里,有两只小猴子正在嬉戏。突然他们发现了一棵结了许多椰子的椰子树,两只猴子眼冒金星迅速爬上大树。其中一只猴子先爬了3米,然后又爬了3米,终于摘到了一个大椰子。另一只猴子先爬了4米,然后不小心滑下来1.4米,结果比第一只猴子晚摘到椰子。此时学生正聚精会神的听着,我开始提问:两个猴子各爬了多少米,后面这只猴子还要爬多高才能摘到椰子?提完问题后,学生都拿出笔开始计算,有的同学还画上了,最终得到了正确答案。学生在引导之下学会了有理数加法法则。
教师只要对一个问题精心设计,按问题发展顺序进行构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就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来,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