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李白诗文窥探其求仕思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李白诗文窥探其求仕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李白是唐代文学史上,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在艺术上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后人辑为《李太白集》。他钟好古体诗,吸取了民歌的长处,坚持了古乐府精神,擅长七言歌行、五言古风和乐府诗。表现出蔑视庸俗,反抗和不媚权贵的叛逆精神,歌颂游侠和仙道。李白一生既钟情名山大川,到处访仙问道,又热衷建功立业,时时拜谒求告。研究李白的求仕思想,尤其是从诗文中“窥探”他的求仕思想,还是很有意义的。

一、李白的仕途经历

根据日本学者笕久美子《李白年谱》(王辉斌译)记载,我们考察李白的一生,其实我们可以看出他真正“从政”的时间很短。主要有三段:第一段,742-744年,长安“供奉翰林”。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第二段,756年12月,李白应再三邀请赴寻阳入永王李幕僚。但是李并无讨贼之心,只想趁乱争夺帝位。后来,李兵败被诛,李白连坐。幸得郭子仪力保,方得免死,改为流徙夜郎,旋在途经巫山时遇赦。三是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入宋若思幕,自四月至九月,时长不足半年。综上,如果严格一点说,如果由“朝廷”亲自任命的才是“命官”来看,那么李白真正意义上的“仕途”生涯仅仅就长安“供奉翰林”那两年时间。

二、李白的求仕方式

(一)游说干谒。李白干谒游说的方式,主要是宣传自己的文采,结交官吏,王公贵族,提高自己的声誉,以求博得辅弼明君的机会。715年(开元三年)李白15岁。因为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渴活动。从公元718年(开元六年)李白18岁,一直到公元742年(天宝元年)他42岁,他开始二十几年的出游干谒求仕生涯。他先后遍游了名山大川,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又拜谒了苏、李邕、贺知章、韩朝宗等王公大臣。在干谒生涯中,最有可能“得见龙颜”的一次是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狞猎,李白上《大猎赋》,文中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夸耀玄宗开创之功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故意宣讲道教的玄埋,来迎合玄宗崇尚道教的心情。但是,依然石沉大海,毫无音讯。值得指出的是,这种以文游说干谒的方式也是李白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直到安史之乱前两三年,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仍然衣食依人,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以求帮助。

(二)以隐求仕。我们考察李白的思想经历时,会发现“隐居”的思想,其实一直都是深深地烙在李白内心深处,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同时期显现程度不一样罢了。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31岁的李白到了嵩山,羡慕故友道士元丹丘的悠闲清净山居生活,隐居之意渐渐凸显。但是,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 只是思考下一步如何以求仕进。就在隐居寿山时, 他还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但是仍然没有机会。直到赐金放还之后,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夏天, 李白求仙访道之心更加执着,先到齐州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 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 成为道士。其后又赴德州安陵县, 找善写符篆的盖寮, 为他造了真寰。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 他还与杜甫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但是,李白思想深处深受法家思想影响,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完全放弃自己辅弼明君的思想。“赐金放还”之后,他一面求仙学道, 一面企图为国建功。虽然仍事漫游, 对于国家安危, 颇多关切,已与年轻时的“漫游”有所不同。李白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他北上准备追随其从军杀敌,只是中途因病折回。所以,李白的“隐居”思想,包括他的寻仙访道、他的“纵酒”、他的与无赖儿厮混,都是他政治理想不能得以实现的短暂“放纵”或者“逃避”。

三、原因分析

(一)家庭影响。李白的父亲是突厥化的汉人,在705年李白四岁时迁居蜀地,入籍绵州。所以,李白的家庭不是一个有正统儒家思想的官僚地主,在四川的家庭完全是突厥化的。另外,从其诗作《上云乐》中可以看出李白深受景云教影响。李白是个忠实的道教徒,一方面是因为其内心深处,飘逸洒脱,不拘小节。

(二)教育背景。李白自幼勤苦读书,《与韩荆州书》:“观百家”。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可见,青年时期的李白骨子里就是尊法轻儒的“热血青年”。

(三)社会风气。当时唐与西域交通往来频繁,特别是关陇一带的风习“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任侠”意识成为一时风尚,李白也深受影响。《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李白也非常崇拜鲁仲连、朱亥、侯赢等靠游说干谒博得功名的说客或侠义之士。也时常以苏张自况,也时常想贡献奇计。又喜欢佩剑,甚至终生不离。“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

(四)思想性格。李白人生观的特质是“合仙侠为一人”,而且他为人风流洒脱、无拘无束,奉行“不屈己、不干人”的信条,这些都不是一个成功政治人士也应有的性格特质。另外,李白性格和心理上具有悲观和颓废的因素,他纵酒、狎妓、空谈,他虽然也想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但是他无时不在恣情的享受人间快乐。李白的性格充满许多矛盾的,而其中主要的矛盾,便是入世与出世、从政与还山、兼济与独善的矛盾。而且,这种入世与出世、兼济与独善的矛盾,在他的思想中一直冲突斗争着。这在他的诗作里面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时候同一首诗前面是悲观哀怨,后面又是满怀自信。这是他性格上的原因。

(五)政治才能。李白的启蒙教育是诸子学说,遍观百家。又从赵蕤学习六十三篇《长短经》。他的思想肯定深受“王霸大略”影响尊法轻儒。李白一生中最大最主要的、为他长期所追求而始终不渝的志向只有一个“想作宰相”,也就是苏秦、张仪这样的,他时常以苏张自况。但是,李白的政治才能怎么样呢?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极力推荐, 玄宗才看到李白的诗赋,便召李白进宫。值得注意的事,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 李白对答如流。这也说明李白也具有一定的洞察世事能力。于是,李白供奉翰林,得以陪侍玄宗左右,职务是草拟文告。在唐代有两个翰林院,一个是集贤殿书院,职务是侍读,也就是皇帝的“家庭老师”。另一个是翰林学院,职务是为皇帝撰写重要文件,相当于皇帝的私人“办公厅”。李白所在的就是翰林学院。我们推测一下,在长安的两年的时间里,李白肯定也有时间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能。恐怕,可能是他的政治才干不足以引起玄宗的重视。756年12月,李白下山赴寻阳入永王李幕僚。李白人幕后, 力劝永王勤王灭贼。但是李并无讨贼之心,只是想趁乱争帝位。当时,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只有李白一人应邀前来。可见,李白没有政治远见和政治敏锐性,政治才能也值得怀疑。

综上,李白文学才气过人,诗文名冠一时。政治理想远大,但是政治才干有限,性格上具有悲观和颓废的因子,又孤傲自负,不具备成功政治家的良好素质,一生或漫游、或隐居、或干谒,虽孜孜以求,但屡遭失败,仕途命运多舛,政治建树寥寥。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义马市千付路义马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 鲍方校点《李白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2] 李明中《李白悲剧性仕途命运解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4期,2010年7月;

[3] 王晖《试论李白文化心态求仕与归隐的矛盾》,《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2013年6月;

[4] 肖兴政《李白求仕心理在其诗酒中的表现》,《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4期,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