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洞苗寨: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洞苗寨: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洞里的孩子们

从格凸河景区到中洞乘车约需一个小时。新修的柏油公路路况极好。车始终在大山中穿行,时有村寨散落在山坡。最后停在一片山谷前,公路结束了。司机指着山谷对面远处的山峰说,翻过那座山,就看到中洞了。

山谷里,细细的小径像一根草绳系在大山的腰间,我们沿着这条石梯坎路行走,高高低低,路旁是茂密的灌木丛和一些形状奇异的野花。偶有放牛赶羊的山民经过,丁零的铃声与山谷间鸟鸣的啁啾交织一起,空寂的山谷生动起来。

翻过那道山岭,在贵州高原特有的喀斯特地貌的山峰群中,我果然看到了一只巨大的眼睛嵌在远处。天透蓝云白亮,那只眼睛却黑黢黢深邃得让人看不到底,隔着空旷的山谷与我们对峙。

终于看到中洞了!

这是一个巨大的洞穴,洞宽一百多米,长两百米,高五十米,有半个足球场大。洞口外一丛丛翠竹绿树,仿佛天然的庭院柴扉。洞内宽敞高大,地势平坦,散落着苗民的居所。里面光线阴暗,进洞半天眼睛才能适应。可能是因为采光和空气的需要,大部分的居所都是建在靠近洞口处。房子用竹席搭建,清一色没有屋顶――在中洞,他们不需要。

洞里现居住着18户苗民,据说已是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看到有游客,洞中的孩子们很兴奋,鸟儿一样飞落来。把带来的糖果分给他们,都很有礼貌地说声“谢谢”,纷纷把糖放到了嘴里。有个小姑娘转身快活地招呼着妈妈,并把一枚糖分给了她。

一个愿意与别人分享快乐的孩子。

小姑娘告诉我她叫吴金兰,还在地上写下了这三个字。我跟着她去了她的家。爸爸赶集,哥哥放牛,姐姐出嫁了,只有妈妈坐在火塘前烧水。小姑娘带我在各个屋子里看。屋里黑黝黝的,没什么家具。进门有火塘的地方大概就是我们所谓的客厅了,除了地上的一堆火苗,屋梁上挂了一蓬蓬晒干的陈年毛豆,就再没有什么。在黑暗的角落里,我还看到一个破旧得已经看不出年代的矮小木箱,这是我在这间屋子里看到的唯一算得上家具的东西了。

到外面拍洞穴的全景,在洞里上上下下,小姑娘始终像影子一样跟在我身旁。非常爱笑的小姑娘,有时还有一点点害羞,不管你问什么,她先是腼腆地笑笑,露出一嘴整齐的小牙。

“你的辫子是谁给你梳的?”“自己梳的。”

“谁教你的?”“没人教。”

我仔细打量,两个小辫子分别缠在头顶两端,并伴以头饰及珠串。突起的两端像是小鹿刚刚长出的嫩角,有趣极了。夸奖道,你真了不起,很有想象力啊,能设计出这么漂亮的辫子!小姑娘又高兴又害羞地笑了。要是在城市里,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一定会是一个出色的形象设计师。

可能是终年在洞中的缘故,中洞的孩子们对外面来的游客特别好奇和热情。跑来一个小姑娘,“阿姨,中午在我家里吃饭吧。”“你们家开饭店吗,都有什么饭呀?”“不开,我们吃苞谷,和我们一起吃好了。”

又围上来一些小姑娘,看我忙上忙下拍照。“阿姨,小心这里有水。”“阿姨,路滑我扶着你。”⋯⋯一个小姑娘甚至指指我挎在身上放手机、钱物的小坤包,说:“阿姨,我帮你背这个包吧。”

在城里,不大的孩子就已经懂得了避开瓜田李下的嫌疑。可在洞里,这些小姑娘纯洁得一如路上陪伴我们的蓝天白云。

小学还在,希望还在

向洞穴最深暗处走去,迎面悬挂着一对简陋草席的标语招牌:严教勤学,面向未来。这就是我们听说的中洞小学。

沿洞穴的洞壁建有一排教室共三间,外墙是竹席,里面是石灰粉刷的砖体白墙。中洞小学建于1984年,当时只有一名教师(民办教师)18名学生,用玉米杆围成“教室”,用木板支成课桌,学生自带凳子。现在这排教室是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捐资5万元帮助修建的。

吴金兰指给我看她所在的教室,从窗口张望,见前方黑板的右侧,一盆兰花草摆放在那里,蓬勃碧绿充满生机。教室同样没有屋顶。还有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到现在也没有教室,干脆就在洞内一片空地摆上桌椅黑板再挂上一盏灯,也算教室了。

惊喜的是,我发现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图书室。

我问吴金兰,“你经常从这个图书室借书看吗?”吴金兰点点头。想起自己的童年,与书一起的快乐日子,一些美丽的花散落绽放在那段稚嫩孤独的人生路途,也愿书籍们能给山里孩子留下一些美好的童年记忆,当她们坐在洞口向山的远处寂寞张望时,书籍中有趣的故事慰藉着幼小的心灵不会荒芜。

教室的对面是学生宿舍。中洞小学现在约有200名学生。和吴金兰一起的一个小姑娘说,除了像她们家在洞中居住外,其他洞外周边的孩子来上学每天攀山登坡要走六个多小时。还有一些孩子太远,只好寄宿在学校。从洞开的窗口打量,所谓的学生宿舍,实在不敢恭维。潮湿黢黑的芦席,到处长满霉斑。空荡荡的屋子里,没有床,没有桌椅以及任何生活用具。洞穴的顶头是教师宿舍。外墙也是竹席搭成。

央视大型公益活动“春暖2007”连续报道了中洞小学的情况,各界媒体都给予了积极的关注,但愿中洞小学能真正从中受益。

长大了,你们一定要走出来

拍完小学,吴金兰指着她家对面一户人家说,这是他们中洞唯一一家开饭店的。吴金兰与他们家是亲戚。

打量过去,周遭几乎所有的房屋都是芦苇席搭就,破旧简陋,但只有这一处房屋与众不同,这是一座较新的二层木制建筑,木房用清油刷过,二楼的凉台栏杆刷成天蓝色,给洞中带来一些新意。家里的主人姓王,是个三十多岁的精干男人,很健谈。

烧火做饭的空当,小王告诉我们,在他16岁的时候,决定要到外面去闯荡,张口向他父亲借200元钱,当时他们这里祖祖辈辈都是在大山里种地,没有人到外面打工,父亲不同意,再说200元对他们山里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但小王主意已定,便偷了父亲的200元,跑到深圳给一家砖厂干了好几年,挣了三万血汗钱,十年前,他回来还给父亲2000元,然后用剩下的钱娶了媳妇,后来盖了房子开饭店。他媳妇小罗也是中洞长大的,他们是青梅竹马。小罗不会讲普通话,也不识字,他们现在有一个五岁的女孩,聪明伶俐。

能看出来,中洞的旅游开发给小王和他的饭店带来不少生意,他们的生活明显比洞中其他人家要殷实得多。征得同意,我拿着相机在各个房间里观看拍照。到底是见过世面的,家里有许多现代化设施,客厅里有沙发、电视、VCD、音响、电话,厨房里有冰箱、冰柜、电饭煲、电磁炉、饮水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王的创业史无疑给中洞其他人家带来了启发,他们不再固守深山,而是纷纷外出打工。现在,中洞的孩子们大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和吴金兰一起的一个叫王艳的小姑娘,她的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好几年了,她和妹妹与奶奶一起生活。

我看到一间房子的门上贴着一张供儿童识数用的彩色张贴画,上面有1~100的数字,有加减法口诀表,还有一首数字儿歌:1像铅笔细高条,2像鸭子水上漂⋯⋯这是小王给他还没有上学的女儿的,也算是一种学前教育吧。

和小王聊天中得知,中洞的18户人家都是苗族,所以也被称之为中洞苗寨。中洞人家最早是祖祖辈辈住在山下面的一个山洞,即下洞,后来他们又迁徙到山上的这个中洞。大半个世纪以来,他们就一直居住在这里。

下午离开中洞,很想把给中洞孩子们拍的照片寄给她们。记下地址: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水塘镇格beng(音“迸”,字形为一个井字、中间一点。是苗民们自己创造的字,意为一颗石头扔在井里而发出的声音,字典上是没有的)村中洞小组。但孩子们说她们这里不通邮,从来没有邮递员来过。

我该怎样把照片给她们?以后我们是否还有机会再见?

吴金兰和王艳执意要送我们。跟她们说起我们住在离这很远很远的大海边。问,知道大海吗,摇头。我只好说。就是像这些连到天边的绿色群山一样连到天边的蓝色大水。

出了山洞,往山谷走,孩子们没有太多的话语,一直默默走了很远,在我们一再劝阻下,才依依不舍地与我们说再见。

知道这些新鲜活泼的心灵很向往外面的世界,后悔没有带一些学习用品送给她们。没来由的,想起了贵州山区沿途看到的标语:初中不毕业,打工去不得。

沿着蜿蜒小径下山,回首望去,两个小姑娘还痴痴地站在那里,黝黑的洞穴在群山里瞪大眼睛,把她们凝固成一枚执著眺望的瞳人。

她们的目光能越过父辈们的群山,以新的姿态走向外面的世界吗?

Tips

1、到中洞可从紫云县城或格凸河景区去,但都必须包车(小面的),价格100元左右,时间约1小时。路况很好。如果从格凸河景区去,有家开饭店的老板有车(小面的),可以包他的车。也可以在景区门口包从紫云来的面包车。如果从紫云县城去,可以包从紫云到格凸河的小面的。

2、格凸河风景区景色相当不错,门票40元/人,物有所值。景区门口以及景区里面的大河苗寨都有住宿和吃饭的地方。去格凸河须先从安顺(汽车南站)乘车到紫云(16元/人),约2小时,然后就在紫云车站内买紫云―格凸河的车票(9元/人),约1小时。

3、中洞只有小王一家饭店,也可以住宿,但条件艰苦,那里缺水。

4、去中洞除了糖果零食,最好能带一些学习用具给那里的孩子们――这是我至今还很懊悔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