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苍山西坡古丝绸路寻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苍山西坡古丝绸路寻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被称为西南丝稠之路的“蜀身毒道”过大理后顺苍山西坡脚下逆漾濞江西进,沿途留下了许多遗迹和传说。

四十里桥

四十里桥位于现在的平坡镇邑头村与大理市太邑乡的交界地,它自古就是进入漾濞的通关隘口,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的必经之地。四十里桥名称的由来已无从查证,据说是指龙尾关(下关)到此地有四十里。440多年前,被誉为明代滇七子之一的杨慎在其《滇程记》中对“四十里桥”就有所记录:“至碗水哨,籁乃平。又西为四十里桥,又西为响水涧桥。”这说明至少四五百年前,这里就被叫做四十里桥了。

由于地势险要,又是古道的必经之地,历来为当地各方势力争抢之处。《徐霞客游记》曾记载:“北向仍行溪西,三里余,有亭桥跨溪上,亭已半圮,水沸桥下甚急,是为四十里桥。桥东有数家倚东崖下,皆居停之店,此地反为蒙化属。盖桥西为赵州,其山之西为蒙化,桥东亦为蒙化,其山之东为太和,犬牙之错如此。”这桥的两岸就涉及到当时的赵州、蒙化、太和三个州县,而且还“相互交错”,可见此地的重要性非同一般。据当地老人讲,当年红军长征进入大理地区后,军曾把四十里桥作为一个阻挡红军的重要地点,抽去桥上木板,桥头还派了重兵把守。后来虽然红军并没有从这里经过,让军白忙了一场。

在四十里桥,现存的桥是一座铁链子桥,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桥长18米,宽3.5米,由条石砌成的东西桥台和10根粗大的铁链组成,其中8根承底,上铺桥板,其余2根作扶手。每根铁链由长20至30厘米不等的铁环环环相扣而成,环铁直径粗达3.5厘米。在滇缅公路修通以前,这座桥一直是过下关进入漾濞地区的重要关卡,是西洱河两岸人民生产生活、往来与交流的重要桥梁。

两江并流合江铺

古道过四十里桥后,经白塔箐、小合江便到了合江铺。合江,说的是西洱河与漾濞江合二为一之地,但真正两江汇合处还要再往西南约一里左右,故古有合江不合的说法。现在这里已叫大合江,而不叫合江铺了。

大合江是个小地方,不过因为古时是驿站,过往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过一些诗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星半点当年大合江人的生活情况。清代王绍仁的《合江即景》这样写:“漾水东流洱水西,两江合处石坪齐。举头遥望苍山雪,一点晴峰万壑低”,可见,当时风光还是不错的。李吉书的《合江道中》说:“此路通金凿,何年始破荒?乱山如客醉,流水比人忙。板屋云如户,梯田石作疆。核桃秋正熟,差喜免输粮”。赵翼的《至合江铺已就宿矣忽京兵来乃移避于山后》则写出了外来者在这蛮荒之地的无奈与无助:“数间寓舍让京营,移就山家破草棚。人共马牛眠一屋,月随风雨涌三更。也知入世应安堵,自笑从避兵。信是健儿骁可畏,先今瞻落到书生。”后来随着滇缅公路的修通,大合江逐渐失去了作为重要驿站的作用。

作为一个驿站,合江铺承载着蜀身毒道发展的历史;作为一个村庄,大合江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368年前,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对大合江是这样记载的:“(过四十里桥)七里余,有数十家倚东山而庐,夹路成巷,是为合江铺。”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国家先后在西洱河上建起了四个梯级电站,致使大合江极尽繁华。徐霞客看到的“成巷”的“夹路”被铺成了水泥路面,村里居住的人口一下子增加了几千人,这里有了学校、医院、电影院、集市,成了一个不小的集镇。

消失了的券桥

在平坡镇平坡村栗子园和上坝田的交界地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券桥。它是古丝绸之路上(漾濞)较为古老的石拱桥。桥下的小河以此桥得名券桥河。原桥始建年代不详,桥单孔券拱型,依山就水而筑。桥孔高约7.2米,宽7.21米,桥身宽约4米,长20余米。拱下层用楔型石条,上层则以长方形石条铺就,纵横相连有序,拱面用石大小不一。建有石柱护栏,造型优美古朴。原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洪水冲毁。

桥南、北各保留一段青石板路。桥南约两百米处有一山岩,当地人称“撑腰岩”,是一个非常险峻的隘口,这一段路上的青石板保存得较为完整。桥北路面青石上有马蹄踏出的石坑,深约八、九厘米。过“撑腰岩”时,你会看见陡峭的山崖间竖着一些小薄片石,远望,那些薄片石组成一个小小的石阵贴在山崖上。开始不知道这些石片是什么意思,后来听说,如有腰疼的人路过这里,找一块小片石竖在山崖间,腰就不会疼了,或是几天后就不会疼了,所以很多人只要路过都会竖一块小石头。

据说,桥旁原有一碑,已毁。碑上刻有“桥倒碑修,碑倒桥修”的字样,一直以来都没人知道桥和碑的秘密。不知过了多少年,一个书生从四川到永昌路过,对碑文进行了认真琢磨,终于弄明白了里面的含义。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书生雇了几个人分别在桥墩下和石碑下挖出了大量金银后,连夜跑了。后来人们才知道,碑文的意思是:桥墩和石碑下都分别埋有够修一座桥的金银,如果桥倒了就用碑下之银修,如果石碑倒了,就用桥墩下的金银来修。

还有另外一个传说,说的是在很久以前,券桥河常涨大水,过往商贾和官差苦不堪言。地方官绅四处筹集资金,打算在这儿修一座桥。桥修到最关键的“最后一道券”时,却怎么也修不好,修了倒,倒了修,不知难倒了多少工匠。后来当地人请到了一位外地的“大师傅来砌,他在砌“最后一道券”时摆坛祭天,正巧,被一个过路的神仙看到,施法帮了他,这最后一道券才砌好。

被人遗忘的鸡邑铺

过了券桥,再往西过了一个叫“水箐”的小箐沟后,就到鸡邑铺了。鸡邑铺是平坡的一个小村子,它也是漾濞境内古道上的小驿站,不过知道的人并不多。

现在的鸡邑铺只有三十多户百十来口人,可在老人们口中,鸡邑铺是个非常热闹的大村落。听村里的老人讲,鸡邑铺是个出宝贝的地方,最有名的便是金鸡。据传,很久以前,村里有一户人家孵出一窝很特别的小鸡,齐刷刷出了十二只,全是公鸡,只只清一色金黄。更令人奇怪的是,十二只公鸡打鸣的时间按时辰来,每隔一个时辰长鸣一声,下一个时辰换另一只公鸡叫,一天十二个时辰十二只鸡轮流叫,按部就班从不误时,也不错乱。

只可惜鸡的主人空藏宝贝却不识宝,以很便宜的价格卖给了走夷方“下方人”。只见“下方人”拿出口袋里的米,把鸡一围,口中念念有词,十二只公鸡眨眼间成了十二只金鸡,他们从容不迫捡起金鸡装进口袋扬长而去。气得那主人几个月想不通,口里直说:“天意,天意。最后只留下一个‘鸡邑铺’的地名”。

村里还出过一匹“龙马”。相传,村中张姓人家养了一匹马,喂了好几年了,还是瘦瘦小小的,只吃料不长膘。家里男主人猜想这马定有什么古怪,却不知到底是什么,一直好草好料喂养。女主人可不管这些,她只知道这马只吃料不长个儿,嚷嚷着要卖了它。天长日久,惹得男主人也很烦。一天,一个走夷方的人路过,听说他家有一匹马不同寻常,看过之后,愿花大价钱买下它。男主人开始不想卖,可经不住那人的软磨硬泡,最后以五百两银子的高价卖了。下方人付过银两,借着主人家的水把马认真梳洗了一番,拴好马鞍,做好了出发的准备,却没动身,坐在一边抽烟。这时,女主人从田里干活回来,听说有人来买她家那匹长不大的瘦马,兴奋得不得了。还在门外就大声嚷嚷:“老倌,你的‘龙马’卖了多少钱?”她话音刚落,那夷方人就连忙起身,对她打拱作揖道:“谢金口”!与此同时,只见那马长出了鳞片,浑身金光闪闪,口里伸出了“龙须”,夷方人跨上马背驾云而去。那女主人本想挖苦丈夫终于卖了瘦马,不料却“点化”了“龙马”,后悔不已,整村人都为之惋惜。

自从滇缅公路修通后,公路从村子下方的漾濞江边经过,就很少有人提及这路上还有一个叫鸡邑铺的地方。

栅子门与灯盏石

古道从鸡邑铺出来,过温泉,与现在的平漾路时分时合,过了双箐沟就进入了现在的苍山西镇金牛村的地界。

过双箐沟后的第一个箐人称白马哨,过白马哨不足百米就是“江流有声”石刻原址,再走约两百米便是“栅子门”了。古道进入漾濞地区之后,由于山高林密,岩陡崖深,有很多地方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关口隘道,栅子门就是其中的一处险要的隘口。

栅子门在现在的阿尼么大桥往南一百多米处,这里下有奔流不息的漾濞江水,上有苍山巨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听附近地区老人讲,此地稍微平坦一些的地方,只因常有人驻守,才得名“栅子门”。河对岸阿尼么村口的一个大石上,还留有一个个石眼,据说是当年守兵插旗留下的洞。

提到栅子门,不能不说灯盏石与石乌龟的传说。相传,漾濞江心有一个两张方桌大小的石头,形似乌龟,人称石乌龟。石乌龟长年吸天地精华,成了精,而且竟然慢慢长大。地方术士知道后就说,它将最终占满栅子门,堵了漾濞江水,这样一来会把上游的金牛村甚至是漾濞都淹没在水下,弄得附近人家人心惶惶,却毫无办法。不知什么时候,栅子门旁的半山腰上出现了一个巨石叫灯盏石,术士看到此石后就说,此石是栅子门的保护神,它时刻盯着漾濞江心的石乌龟,只要它一长大,灯盏石就会滚下来把它砸个粉碎。后来,石乌龟真的没有继续长,而灯盏石也一直没有动,直到现在还互相盯着。传说归传说,不过灯盏石和石乌龟确有其石,当然它们既不像灯盏也不像乌龟。

金牛村与邑前铺

过栅子门,古道经过松林村,然后从滥泥箐进入金牛村的“街心”。

金牛村,在古代各种文章里记录的很多,都作“金牛屯”,李元阳的《石门山记》中说,“道有石如牛,村因得名”。石牛就在大路边的一个弯道上,因而那里被人称为石牛弯,石牛所在的小山也有人叫做石牛山。平漾公路改造后,石牛被人立于路旁,还立了一石碑。

古道从街心往北,过了石门河、摆依地,再过石牛弯到上龙坝河,走完上龙坝河就是观音箐。这观音箐还有一个传说。相传,观音箐原没有箐,只有一庙,叫观音庙,庙里香火极盛。庙旁有一井,井口只有一个大碗般大,水却舀之不尽,不管怎么舀,水永远是满的,也不会溢出,井水四季不枯。更令人称奇的是,此井具有神效。附近农家如有婚丧喜事,需借个锅瓢碗盏什么的,只要点两支香在井边,对着井说出所借物件各若干,第二天便会如数堆在井边,用完原物奉还即可。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相安无事,人们小心维护,不敢乱来。有一年,出了个天不怕地不怕专以惹事取乐的人,他说偏要试试这井到底有什么古怪,也不知他从哪里听了个办法,把只白狗打死了扔在井里。不想,当晚便山摇地动、暴雨倾盆,不时夹有雷鸣闪电,吓得村民都不敢出门。第二天起来一看,原观音庙所在的地方成了一个大箐,观音庙则被水冲到了下游漾濞江,立在水中央。从此,那箐被称为观音箐,人也无法上水中央的观音庙进香,庙逐渐衰落,那水中的小山被叫做石轿子。

过了观音箐就是邑前铺。驿、站、铺、坛、哨均为古道上人马驿站的名称,只不过大小、规格不同用不同的名称。在有些老人口中还有五十里一坛、七十里一铺的说法,但古丝绸之路开通时间久远,经历了不同的朝代,加之大理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各种名称叫法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法则,所以有些杂乱,有些“铺”甚至是非官方设置的,现在已无法用这些“铺”或“哨”的名称来判断古道的里程和性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