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自编课例在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自编课例在教学中的巧妙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新教材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变通,改换形式或延伸拓展,适当增加一些自编课例,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 自编课例 教材 兴趣 文化 课程资源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课堂,使用的兵器是教材,各地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那么所达到的效果不一。但在我看来,新教材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教材为我所用,而不是我被教材困住手脚,唯教材用教材。教师应该围绕美术本体,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寻找解决办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众所周知,现在全国上下使用的美术教材版本不多,即便是地方性的美术教本,也不一定能满足该地区不同差异性。我认为,在这种既定教材课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变通,改换形式或延伸拓展,适当增加一些自编课例,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想这也是新的教学理念所鼓励的做法。那么自编课例如何在教学拓展中巧妙运用,下面就根据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尝试。

一、延展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美术教学中,有些课例的教学目标,仅通过一次的练习,很难让学生都达到预期所想的教学效果。许多孩子刚找到感觉,渐入佳境时,随着作业的完成,刚被激发的创作热情就戛然而止。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可以根据课例,延展教学目标,自编课例,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孩子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画画总是不敢画大,因为画的物体大小差不多,自然构图就显得松散,画面形不成一定的美感,也就解决不了添画细致等一系列问题。人美版教材中《谁画的鱼最大》这一课就是想训练学生敢于充满画面大胆作画的习惯这样一个问题,同时理解大小是在比较中产生的。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课题,解决问题一目了然,也是学生很喜欢的内容。教学中很多学生能够画出比较大的鱼,画完了还想画。但还是有部分学生不敢画出更大的鱼来,只是比他原来画的大了一些。为了能更好的引导学生体会并解决以上问题,我拓展设计了《趣味放大镜》一课。教学中了解放大镜的作用后,提出先画一个大大的放大镜,才能看清楚想要放大的物体,不然就是“放小镜”了。在放大镜内画出想要放大的东西,镜外画小一些、少一些,形成对比。然后想一想,放大镜可以看清楚很多平时看不见的细节,继续添画部分细节,使画面丰富完整。目的就是想通过放大镜这样一个特殊的载体,不仅能让学生画出大的画面,同时还能利用放大镜得特殊性解决部分细节的添加处理,使得画面更加完整。为了降低难度,放大的部分细节添加可以根据自己的想像来进行添加。

如此一来,学生兴致高涨,想象力丰富,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孩子们通过进一步的训练,巩固了教学效果,品尝了成功的滋味,真是一举多得。

二、锦上添花,融入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这灿烂的文化是我们珍贵的遗产。如果在美术教学中,将这悠久的文化内涵渗透进课程中去,无疑是锦上添花。对于学生而言,这将是难忘而又宝贵的一课。

例如:在人美版教材中循序渐进地呈现了泥塑课程,孩子们天性喜欢玩泥,每次上这样的课他们都非常喜欢并很投入的进行创作。在教学《捏泥巴》这一课后我有一个想法,能不能在课中融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学生不仅能玩的开心,而且能在玩中学到一些知识。造型千姿百态,在古建筑上起着锦上添花作用的瓦当,就成了我的首选。自编课例《瓦当》,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瓦当作用、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瓦当的类型和纹饰特点。瓦当主要是圆形和半圆形,瓦当部分多雕饰有各种图案,常见的有文字瓦当、动物纹瓦当、植物纹瓦当、几何纹瓦当、以及组合纹瓦当。学生作品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制作,因为前面解决了泥塑的技能问题,学生制作难度不大,重点放在了瓦当图案的设计上。学生在制作瓦当的过程时,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使得瓦当这不但是绘画、工艺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也是实用性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在孩子们的手中生动再现,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课程开发,利用家乡资源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能利用家乡特有的文化资源,开发课程,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文化,还激起了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之情。

我的家乡安徽省淮南市是全国重要的煤炭能源生产基地,这里煤炭资源丰富,品质优良,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安徽省的骄傲之一。所以我就利用煤炭资源开发了《繁忙的矿井》。

生活中,同学们对于煤炭有一定的了解,不少学生家长就是煤矿工人。但是有关煤炭的开采,煤矿工人叔叔如何在井下工作,学生们还是比较陌生。于是我搜集大量关于煤矿的资料,并制定了本课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观察煤矿工人职业着装特征、采煤机器的造型特点以及煤矿工人辛勤工作时的场面,增长学生见识,锻炼学生把握事物的观察能力。二结合了解的知识,积极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幅现实或未来的繁忙矿井的画面。三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本地煤炭资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所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与建设家乡的热情。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劳动之美,了解普通劳动者的不平凡,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力图要求学生在了解煤矿工人在井下工作时的情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煤矿工人辛勤工作时的画面或为工人叔叔设计一台现代化的采煤机器。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对于煤矿工人的工作与生活有了一些了解,教师应适时引导他们感受工人叔叔的辛劳,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矿井深处的繁忙景象,还充满了积极乐观性。为了使工人叔叔更安全,许多孩子不约而同地设计了各式保护措施,如支撑、照明设备,机器人保驾等等。这些作品体现了孩子们的善良与爱心,他们为我的家乡是煤城而骄傲,从而更进一步深思: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创造出更好的工作环境,才能将来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目前,本课例已入编人美版教材中增加的地方课例,并在安徽全面发行使用。

教学中,教师应该敢于尝试,一定会将家乡特有的文化资源用活用好。

四、因地制宜,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美术教学不宜开展。有些课程训练是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准备,而许多农村孩子没有条件,买不到所需材料,有的家长也不允许他们为了美术学科浪费金钱和精力。如果美术教师只看到困难,止步于困难面前,这课程将变得流于形式,可有可无。假若老师能因地制宜,想出一些巧妙地方法,这有时往往能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植物籽粒拼图》这一课,城市的孩子上需要购买多种颜色及不同大小的籽粒,还包括彩色纸、胶水等材料。看是不多但是对于部分农村的孩子来说还是有压力的。能否在材料上进行变通,寻找适合的途径完成教学目标呢?答案是肯定的,农村最不缺的就是植物籽粒,不需要购买。彩纸和胶水用泥或面代替就解决了,因为泥随处有,可以直接在泥上面安放植物籽粒,不需要胶水。如果觉得泥巴色彩深,无法衬托植物籽粒的鲜艳色彩,可以再泥上铺一层干面粉,或直接在泥或一些纸板上铺放和好的面,再用植物籽粒按照设计图案进行制作。同样能够达到通过学习利用植物籽粒拼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开动脑筋,想出办法,解决困难。我想只有自己有一个创新的头脑,我们才能要求学生学会创新。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些许尝试,只要运用得当,自编课例可以提供教学中某些课例无法解决或需要巩固的知识内容,拓展学科知识,融入传统文化,并且在课程资源开发上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但是,课例的开发要符合美术教育规律,顺应课标教材的知识体系,多以拓展为主,该增加的增加,不该增加的不能盲目,不然就会走向另一个误区。自编课例运用巧妙,而且得当,一定能在实际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