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论文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研究的意义为分析对象,并对现行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几种典型形式及其局限性进行了阐述,结合该实际情况,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育人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工学结合;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高职艺术设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育,要以培育构思与技术偏重的深入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为方针,培育一批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现在的一项急迫使命。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研究的意义

艺术设计属创意产业,目前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比传统服务业快两倍,比制造业快4倍,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艺术设计创意人才,已成为当前一项紧迫任务。而目前我国从事艺术设计产业的人员占就业人口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不能满足创新型社会的要求。因此,与行业密切结合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尤为重要,关系着培养的人才是否能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新需求。深入开展以工学结合为主导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能带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这是今后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总趋势,对推动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现行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几种典型形式及其局限性

1、订单培养式

“订单培养式”是指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由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按照协议(甚至以合作企业名称命名“冠名班”)进行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既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也解决了学生的初次就业问题(仅仅是初次就业)。因此,这种模式也倍受肯定。

2、项目驱动式

“项目驱动式”是指校企双方通过具体的项目作为媒介进行合作,来调整相关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制定和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体系,并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完成教学培养目标。校企双方根据项目需要,互派人员到对方任教和培训,企业为学校提供项目和学生技能学习场所,学校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也为企业客户提供相关专业毕业生,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机制。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特别适合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这种模式的难点是很难找到合适的项目,因此适用范围不广。

3、学工交替式

“学工交替式”是指把学生的学习和实习分段交替进行,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习文化理论知识,一个学期下企业实习。学生在实践期间,一切按企业的规章制度执行,企业按新员工的标准考核学生,给予学生相应的津贴。这种模式实际上是项目化教学、半工半读、订单式等培养形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比较适合技术含量不高并且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如与装潢设计有关的专业。它也不适合技术含量高、牵涉到有关企业机密的岗位,其局限性类似于订单式培养存在的问题。

4、校企融合式

和订单培养、学工交替模式一样,吸纳1~2届毕业生后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会明显减少,无法批量接收。由集中就业引起的跳槽会令企业很头疼。自己无法接收,也就意味着为同行的竞争对手培养人才,因此,企业对核心技术、尤其是牵涉的商业机密的东西绝对是留一手,这样学生也就无法达到实习的真正目的。

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育人模式

1、创意与技能并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艺术设计人才

在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也成了国际性教学改革的焦点。创意能力的培养以其突破性、独创性、开放性的特点,向传统的教学模式发出挑战,这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要确立“创意与技能并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艺术设计人才”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开发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块,形成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要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式的建设思路,由各专业教研室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开发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块。建成后的课程模块都是特定的专业技能,通过课程模块的开发建设和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学生可在各专业课程模块间自由选课(选模块),打破专业壁垒,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广泛。

3、建立以课程模块为内容的“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引入知名艺术设计企业并以课程模块为内容建立“工作室”,教学机构以“工作室”为核心,企业负责人为“工作室”主持人,把企业引入到“工作室”教学中。把实际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企业人员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真项目真做的实践训练,真正实现以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4、以“工作室”为主线,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工学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

以“工作室”为主线,引进企业,建成设施先进、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项目开发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成为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区域的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要结合新时代高职艺术设计实训基地建设的特点,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实训基地的建设要进行整体规划,理顺数字时代高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基地设置要突出合理性、科学性、艺术性、数字性、前瞻性、实用性等因素,同时结合职业资格认证要求引进高科技、先进的数字化艺术设计类设施、设备。建成后的实训室能体现新工艺和新的设计理念。学生只有在和世界同步发展建设的实训室中训练,才能了解最新的设计潮流、形成最新的设计创意并付之实现。

5、通过引进和培养,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和培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引进在专业领域中享有较高威望和知名度的专家担任艺术设计专业带头人,引进双师结构的专业骨干教师、特别是年轻专业骨干教师。引进方式可以采取硬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的方法。加紧培养专业骨干教师,要求骨干教师每年承担技术工作或企业现场教学不少于1-2个月,保证教师始终与企业保持紧密结合。每年选派教师进行学术交流、考察、学习等国际交流活动,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和更新教师的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保证骨干教师具有专业课程开发的能力。选派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培训进修,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使专业教师在教学、科研与技术服务方面具有领先水平。

6、探索多元化教学手段,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

(一)、积极开展教学课题的设计与创新

根据市场需要,不断渗透学科的前沿观念,在课程设计中,采用真题实作和课题设计等形式,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得以显著提高。积极开展教学课题的设计与创新能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设计观念的语言表达,使师生在多元化、互动式教学中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二)、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组织现场教学,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商业企业、设计公司、各种设计展览,在参观的同时教师结合课程模块内容进行现场针对性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迅速地掌握课程模块内容,提高操作技能;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查阅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士与设计师为学生开设不定期的专业讲座,介绍当今艺术设计发展的最新趋势与动向,对开阔学生的设计视野、加深对设计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设计理念等方面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三)、形成良好的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建立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利用多媒体课件、优秀案例作品使教学内容更具可视性、直观性,提高示范教学的效果。建立精品课程网,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校内宽带网络的支持下,所有教室、教师办公室、工作室和学生宿舍、艺术设计资料室,师生均可在网上学习浏览,互动问答,批改作业,查阅学生成绩和学分。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从事艺术设计的人员占就业人口的份额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在高职教育中艺术设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育,要以培育高素质高技术艺术设计人才为方针。

参考文献

[1]刘刚.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2]王艳峰,邓玉璋.关于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职教论坛,2009

[3]刘友金.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创新.电影文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