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吴桥杂技:忐忑中的蜕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吴桥杂技:忐忑中的蜕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扔竹子,熊猫爸爸、熊猫妈妈领着小熊猫伴随着动听的音乐,玩耍手中的竹子。12个小伙子穿着卡通服化身大熊猫,各自手拿三根竹子形状的棒槌。“一传三”“二传二”“四传四”,最惊险处一个小伙子骑着独轮车倒行,肩膀上站着一人,那人肩上再站一人,三人各拿三根竹子,车轮不停,9根竹子满场飞……10月26日晚,第13届中国国际吴桥杂技节的首场比赛正式开始。中国吴桥杂技团带来的《灵性――单车手技》, 将杂耍单车和对传手技传统表演结合为一体,精彩的技艺引得外国友人感叹:“fantasy(英语意为:神奇)!”

在很多人心里,杂技早已是吴桥的名片了,的确,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谁又不会练上几下子呢?吴桥人练杂技的多,会杂技的多,2000多年的杂技史让吴桥人对杂技有着特殊的爱好,有人这样形容吴桥: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田间麦场,甚至在饭桌前和土炕上,他们随时都会翻一串跟斗,叠几组罗汉,打几趟拳跤,变几套戏法魔术。有的孩子去商店粮站打油买醋,把装满油和醋的瓶子置在小拇指上托着走,点滴不洒。下雨天一群群小学生将雨伞顶在鼻子尖上冒雨行走。也正是基于此,在本届杂技节上,来自杂技之乡吴桥的两个节目,变得更加令人期待。

吴桥杂技团精心编排的《灵性――单车手技》节目,将车技与手技结合,实现了传统节目的创新。吴桥杂技团领队尹祖军告诉记者,由于部分人员的流失,现在比赛的演员调整较大,有的练习了两年半,有的练习了才半年,这对于手技来说无疑是一个考验。手技靠的是纯熟的配合,所以队员的默契程度尤为关键,节目成败要看队员的磨合。现在杂技团参加比赛的12个男孩子,他们最大的18岁,最小的11岁。在比赛场上,降低失误率,调整队员们的心态尤为关键。尹队长感慨地表示,杂技就是这样,要不断地去挑战极限、挑战自我。

取长补短接轨国际

中国的杂技参赛节目一般技巧难度大,一个节目有的要磨炼好几年,有的甚至需要几代人的传承发展。但是,这样的节目在国际赛场上并不一定都能取得成功。中国以往的杂技表演中更重视高难技巧,文化差异带来的欣赏方向不同,西方观众往往并不认同。外国节目注重艺术第一、技巧第二,崇尚艺术美和观赏性,要将娱乐、幽默、时尚融入其中,轻松流畅的表演能调动观众的激情才是关键,这类节目虽然投入练习的时间并不长,却往往凭借表演的优势在观众中反响强烈。拥有多年海外演出经历、参加过不少国外的重大杂技比赛的吴桥杂技团领队尹祖军表示,杂技在竞争中成长,吴桥杂技基础雄厚,但如何打好“组合拳”是关键。吴桥杂技节12名评委10位都是来自国外,要在评审的服装、技巧、音乐、编导四方面实现创意后的美感,在国际化的舞台上赢得认可,实现起来也并非易事。

杂技的魅力是没有国界的,在第十三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上,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参赛节目中,国内节目仅有5个,竞争相当激烈。如今,中国杂技正在经历着从单纯技巧力量的表现形式向融合美感、优雅的综合表现形式转变,这其中吴桥人也在努力实现更大的突破,《幻影――软钢丝》就是创新道路上的优秀作品之一。

两个化身传说中武林高手的演员正在激烈“对决”,在两根分别高2米多、5米多的软钢丝上,时而翻滚、时而跳跃、时而双双叠起。在忽忽悠悠的钢丝上骑独轮车,两位“侠士”不时地对抛“暗器”…… 巧妙的节目构思和少见的表演模式,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高超而富有刺激的表演,他们突破了传统单人的表演模式,在软钢丝上创新出了“双人同步技巧”和“双人动态组合”,独特而让人印象深刻。“两个人的钢丝着力点就多了一个,要求两个人在软钢丝上有些动作成为一个人,对演员的平衡和配合都是极大的挑战,需在不断的训练中寻找统一,这在杂技节还是第一次出现。”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教练王洋告诉记者。

寻求突破铸造合力

现在世界上都知道有一个吴桥杂技节,很多国外艺术家以参加吴桥杂技节为荣,但就吴桥杂技本身而言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来参赛的河北吴桥县杂技团负责人却告诉记者,尽管吴桥杂技誉满天下,传统作坊式“走街卖艺”的杂技班子却陷入表演形式单一、演员断层和资金短缺的困境,众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目前也没有能力排演一场像《天鹅湖》阵容如此豪华、耗资如此巨大、制作如此精细的演出。

由于吴桥杂技团体庞杂,私人团体众多,还是走“硬功夫”的路数,多是对纯技巧性的表演动作进行拼接,作坊式经营模式让杂技难以做大。受电视、网络等传播形式的冲击,依托剧场演出的杂技已不大景气。加之该项艺术需经历长年艰苦训练,成名回报难与付出成正比。为此,多数杂技团遭遇“招徒难”问题。作为该县唯一的官方杂技团,吴桥杂技团目前仅有演出人员80余人,还包括为数不少已不能演出的老演员。当了10多年“底座”(在杂技表演中托举他人的角色)的姜师傅告诉记者,除非有海外演出,演员月工资很少。现在任何一种门类单一的表演,都难以满足现今市场需求,中国的杂技必须寻求突破和创新。

过去的国外演出,不少是国内正规军与国外的游击队混战,杂技与杂耍充斥其间。有些不规范的私人团体单纯为“淘金”而杂技,与国外末流演出商一起演出。虽然中国杂技技巧高超,但是作坊式制作方式和单一技巧堆积的表演形式,让中国杂技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单一化、低水平的“杂耍”充斥海外。众多传统的“硬功夫”演出,让人们误将“中国杂技”与功夫划上了等号。

缺少高端节目的推广,没有与时代同步的包装策划,甚至没有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品牌,让杂技在国外市场举步维艰。“中国杂技”需要一个像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这样的平台,通过品牌包装、高端节目打造,在国际平台将高水平的中国杂技集体输出,树立中国杂技应有的品牌形象。

保护与产业发展并举

“不掏本儿,不误事儿,自制几件家把什儿,农闲走出庄稼地儿,走南闯北玩把戏儿。”一代代的杂技艺人就是念着这样的歌谣成长的。在普通人眼里,杂技只是演员的专利;在吴桥,杂技是所有百姓的游戏。

如何将丰厚的杂技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吴桥有这么多的杂技艺人和绝活,能不能把观众吸引到吴桥来看杂技呢?吴桥县以杂技文化为核心,第一次大胆尝试冀港合资,股份制企业发展杂技文化旅游产业。1992年,吴桥县与香港国旅合作,投资1亿元共同兴建了中国吴桥杂技大世界,并于1993年正式营业。

开业之初,“杂技大世界”没有像预想中那样游人如梭,反而,从1993年到2002年一直是负债经营。大世界的员工们改善景区环境,包装传统节目,返聘老艺人重现杂技绝活。一纸聘书,让杂技老艺人告别了动荡不安的江湖生活。

伴随着悠扬的乐曲,杂技大世界的红牡丹剧场里掌声不断,蹬技、柔术、绸吊……杂技中的经典节目每天都在上演。吴桥江湖怪:“鬼手” 王保合“手的速度比眼睛还快”,“小钢炮”高福洲白肚皮上切青菜,“皮包骨”李印怀吞了铁球还能吐,“吹破天”何书森鼻孔演奏响彻天……2005年,“杂技大世界”凭借着精彩的技艺、科学的管理,扭亏为盈。如今,其资产总值已经由开业初期的2200万元上升到1.2亿元,游客和门票收入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递增。

2006年,吴桥杂技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的杂技技艺,吴桥县对杂技艺术艺人进行了调查摸底,将身怀绝技绝活的老艺人全部纳入养老保险序列;编写《杂技教学大纲》科学化管理,大力培养吴桥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业人才;设立吴桥杂技文化专项保护基金,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文化传承中有特殊贡献的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常年从事杂技表演的专业人才,给予政治、经济待遇,扩大享受政府津贴杂技演员范围,提高补助标准,防止杂技专业人才的外流。

吴桥是中国的杂技之乡,也是世界杂技艺术的摇篮。近年来,吴桥以杂技文化创意为内涵,将时尚流行文化元素融入到传统文化产业中来,形成了杂技旅游、杂技教育、杂技演出和杂技服装道具制作四大产业的“大文化”格局,打造出了文化项目品牌,使吴桥杂技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