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绥远城驻防与热河驻防比较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绥远城驻防与热河驻防比较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热河驻防和绥远驻防分属畿辅驻防和边疆驻防①两个体系,各有不同,但这两处驻防体系却都与北部蒙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热河驻防设立于雍正元年,绥远城驻防设立于乾隆二年,热河和绥远都因为地理位置重要,格外受到清政府的重视。本文拟对热河驻防与绥远城驻防做出比较研究,以此看出分属不同体系的八旗驻防在设置原因、建置、

将领职权等方面的异同。

一、设置原因的比较

(一)热河驻防的设置原因

热河是我国北方防线最为重要的一环,有着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左通辽沈,右引回回,北控蒙古,南制天下”②。而热河不仅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也十分良好,于是热河逐渐也成为了清帝巡幸避暑之地。随着“木兰秋弥”制度的确立和热河行宫的设置,热河的驻防保卫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热河的驻防,既关系到皇帝的北巡、行围制度的存续,还关系到行宫的兴废以及京师的安全。因此,热河驻防的设置势在必行。雍正元年,热河军事意义上的驻防正是设立。③而康熙朝后期及雍乾时期京城满蒙八旗兵丁及家眷迅速增加,八旗生计问题日益严重,急需疏散外地安置,而“边外地方辽阔,开垦田亩甚多”④也是在热河设置驻防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绥远城驻防的设置原因

清朝建立之初,蒙古是满洲统治者最亲密、最可靠的盟友,蒙古诸部的向背是清朝统治是否稳固的关键。对蒙古地区的军事控制,以漠南蒙古为最重要。康熙朝时南方战事已定,即着手建立能够防范蒙古的军事控制体系,而绥远城正是控制蒙古军事体系的重中之重。而在康雍乾三朝,漠西蒙古准噶尔部与清朝及其他蒙古部落战事不断,而京师与准噶尔部相距甚远。清廷因“归化城北翁衮地方,原系八旗察哈尔西界,四子部落、茂名安、乌拉特东界,于适中形胜之处,调动二面,亦属容易”⑤,决定在归化城土默特近旁,另筑绥远城一座,设绥远城将军,遣八旗兵丁与此驻防。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热河驻防与绥远城驻防设置的原因主要都是从政治方面考虑的,绥远和热河都是清政府统治北方地区的重要战略要地,这两个地方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更好的控制和威震蒙古,而只有稳固北方的统治,清政府才能放眼全国。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不管是畿辅驻防,还是边疆驻防,设置的核心都是为了稳固清朝的统治,而热河驻防的特殊之处就在于热河是清朝的第二个统治中心,属于畿辅驻防的一部分。

二、驻防建置的比较

(一)热河驻防建置

雍正元年(1723)热河驻防设总管,乾隆三年(1738)裁去总管,改为副都统,协领也有原来的2人增至4人,防御、佐领、骁骑校各12人。嘉庆十五年(1810),因“内地民人租种蒙古地亩在平泉等州县居住者生齿日众,案件较繁”,⑥清政府升热河副都统为都统。喀喇河屯在乾隆三年设满洲协领1人,佐领、防御、骁骑校各1人。桦榆沟在雍正二年(1724)设协领1人,佐领、防御、骁骑校各2人。

(二) 绥远城驻防建置

绥远城驻防的建制是在不断调整中逐步确立的,乾隆二年正式设置以后,其职官与兵额根据形势经历了很大的变化,至乾隆后期时基本确立下来。

乾隆二年设将军一人,将军是绥远城驻防的最高长官,原来名号“建威将军”,乾隆二十六年改为绥远城将军,属清廷从一品封疆大吏,是以国家大帅的身份驻节在绥远将军衙署。到乾隆四十一年经过几番机构精简,绥远城驻防的设置在乾隆中期基本形成:绥远城驻防将军一人,副都统一人,八旗满洲协领四人,八旗满洲佐领、防御、骁骑校各十六人,蒙古协领一人,蒙古佐领、防御、骁骑校各四人。⑦

从上述绥远城与热河建置相比较可以看出,绥远城的职官和兵额变动很大,调整比较频繁,而其经常调整也与当时和西北准噶尔战事有关,但同时也与八旗驻防制度的内部自身发展密不可分。相比之下,热河的兵额变动不是很大,这也与其职能有很大的关系。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两地驻防将领职能的嬗变。

三、驻防将领职能嬗变的比较

目前,关于绥远和热河驻防将领的职能在很多文章中都有涉及,论述也比较全面,此处我们就热河和绥远城驻防将领职能嬗变的过程进行比较。

清政府最早设置在热河驻防的最高长官为热河驻防总管,但是此总管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认为的驻防总管,而是只属于内务府的“总理行宫庄园事务总管”⑧。它的权利极大,除主管口外行宫的营建维修及皇帝在行宫居住期间的警卫、供应外,还一度负责稽查人丁地亩、催租、催粮、征缴税收。

乾隆三年(1738),清廷裁撤热河驻防总管、副总管改设热河副都统。职能范围由原来总领热河满蒙八旗驻防扩展到其他一些领域。嘉庆十五年(1810),清政府升热河副都统为都统,此时热河都统的职能已经由军政领域扩展到了民政领域,完全掌握了热河地区的军政大权,成为热河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绥远城将军的职能的嬗变就与前述

情况不太相同。清初,归化城土默特归附后金时,在此编设了左右两旗,俄木布事件发生后清政府就剥夺了顺义王对土默特的世袭管辖权,但此时归化城土默特左右两翼都统均由蒙古补防。康熙二十二年时清政府规定“归化城土默特两旗副都统员缺,择在内贤能官员,会同兵部引见补授。都统由院题补,不会兵部”⑨。这就说明此时都统的世袭必须向理藩院题请,同时也剥夺了都统选任副都统的权利。由于在康熙年间噶尔丹经常率兵进攻喀尔喀,清廷为了更好的控制归化城土默特,康熙三十三年规定“应补参领贤能之人拟定正陪,咨送引见补授”⑩,这就进一步削弱了都统任命本旗官员的权利。雍正年间,清与西北准噶尔部剑拔弩张,雍正帝为了安抚土默特部,以“归化城土默特两旗官兵尽皆弓马娴熟,且两旗兵弁,队伍整齐为由”,?恢复了土默特首领的都统地位。到乾隆时期,清对归化城土默特及整个漠南蒙古的统治日益稳固,清政府剥夺了地方的领导权,最终实现了归化城土默特二旗由外藩蒙古演变成内属蒙古,管理蒙古事务的行政权力由黄金家族转入普通异姓蒙古族手中,然后进一步转入满洲人手中的过程。通过对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绥远城驻防将军的职能是由对归化城土默特的蚕食一步步得来的,最终实现对漠南蒙古地区的统治。在这点上与热河驻防是有很大区别的。

四、结论

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驻防体系有以下特点:

(一)设置驻防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我们可知虽然两者属于不同的驻防体系,但不管是畿辅驻防还是边疆驻防,其设置的原因都大致相同,而其建置、职能的变化虽然不太相同,而其设置驻防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大清的统治,为了更好的控制北部边疆。

(二)驻防的设置体现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

清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的成功之处就是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清驻防的设置都考虑了当时各地区的社会状况,这点从绥远城驻防将领的嬗变中就可以看出,在初始的时候土默特地区是由蒙古王公掌控,后期清政府已可以完全控制蒙古部落时,就有清政府派官员进行管理。

不管是畿辅驻防还是边疆驻防,初期都为稳定清政府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其本身仍存在一些问题,最终仍不能免于衰亡的结局。

注释:

①此种分法依据定宜庄《清代八旗驻防研究》。

②孙东波.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的政治作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2,(3).

③④《清世宗实录》卷8,雍正元年六月辛酉。

⑤《清高宗实录》卷139,乾隆六年三月甲午。

⑥李鸿章:《畿辅通志》,光绪十年(1884)刻本。

⑦此处职官的变化依据绥远城驻防志。

⑧内务府则例。

⑨⑩赵云田点校.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Z].北 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18;18.

B11《清世宗实录》卷12,雍正元年十月乙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