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问题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问题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方法很重要。如果家长有意识地教给孩子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比灌输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更重要的是,“渔”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并在未来带给孩子更多的“鱼”。如何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呢?

一、转变观念

素质教育下,必须改变以往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转变。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影响孩子,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

二、注重沟通

父母应该耐心地倾听,并表示理解。对待孩子的不足和给孩子提出建议要向孩子说明理由。用赞美、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在做事过程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在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即时反馈,不仅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也要理解孩子。

沟通不仅指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还包括父亲和母亲及与家人的教养观念与经验的沟通,父母间的沟通,和专业人士的沟通,等等。通过这些渠道,父母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教养方式是否得当,更有助于解决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孩子,比如从老师、从孩子的同学那里,看到孩子离开父母的另一面。

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总会有一些特殊的表现。

如过于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勤于沟通,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有利因素。

三、激励启发

激励启发式教育与强制教育是对立的。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即对人的动机的激发,是对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从行为主义的观点看,人的行为是人这个有机体对刺激作出的反映。人通过一连串行为动作达到预期目的的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刺激或情境――人(有机体)――行为反应――行为结果(达到目的)。激励教育是在尊重孩子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有利的外部条件,培养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发展。

启发教育不是强迫孩子学和从事不感兴趣的事情,而是捕捉孩子身上将要显露的,或是孩子尚未意识到的对事物和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享受快乐的生活。

四、信任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孩子会愿意把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你意想不到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父母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在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某些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容易冲动,就会更严重。

五、挫折教育

如果父母总是尽量避免孩子遭受失败和挫折,甚至帮助孩子承受,那么过度保护只能使孩子在将来独立的人生路上缺乏对付艰难困苦的经验,容易被困难击倒,再也站不起来。

中学生时期虽不处于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却处于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中学生往往比成年人存在更多的焦虑感,遭遇到更多的挫折,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发展为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必须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