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老子道的内在含义新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老子道的内在含义新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道”反映了老子世界观的根本内核,他的思想体系和政治主张无一不是从“道”的原则出发的。“道”这个字在《老子》上面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所有的“道”字,符号形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具有不同的义涵。正因为“道”是老子思想学说的根本(核心),所以掌握了道的内涵,有关“道”的其他问题都可以随之而解开。

关键词:老子;道;反;周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324-01

春秋末年以来,新旧交替,百家争鸣。在哲学个战线上,各个学派的思想家围绕“天道观”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老子》第一次提出来关于“道”的学说,把道作为最高的实体范畴,用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性问题。从而形成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作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传统文化源流之一,老子的学说在当前国际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中仍然夺人眼目,大放光彩。先秦以降,无论是古代的文人骚客还是近代的中外学者对老子的哲学思想评说万千,毁誉不一,著作更是浩如烟海。及至今日,人们更是把研究“道”学当做打开中国思想文华殿堂,开启国人心灵之窗的钥匙。

一、老子学说中“道”的由来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道”这个观念开展出来的,而“道”的问题,事实上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道”所具有的种种特性和作用倒是老子所预设的。老子所预设的“道”,其实就是他在经验世界中所体悟的道理,而把所体悟的道理统统托付给了这个所谓的“道”,以作为它的特性和作用。当然我们也可以把“道”视为,是人的内在生命的呼唤,他乃是应合人的内在生命之需求与愿望所开展出来的一种理论。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次把“道”上升为哲学范畴,把“道”上升为本体论、生成论的高度,赋予“道”丰富的哲学内涵,“道”成为老子全部学说的核心范畴。“道”字最早出现在殷周时期的金文之中。从《词源》上考察,在金文中,“道”的原形是“行”字中间夹一个“首”,在郭店竹简中,“道”是“行”字中间夹一个“人”字。这两种字形都是表示人所走的道路。因此,从词源上说,“道”是“路”的意思,一同《说文解字》之说。(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道”就是四通八达的,为人所共循的小道和马路。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把“道”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赋予“道”以哲学本体论上的含义,是“道”的引申义。老子的所谓“众妙之门”“天地之根”“万物之宗”的“道”之所以能使“天下弗敢臣”,就是因为它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本规律。“道”反映了老子世界观的根本内核,他的思想体系和政治主张无一不是从“道”的原则出发的。掌握了“道”的由来和内涵,有关“道”的其他问题都可以随之而解开。追溯老子思想学说中“道”的由来,当数五千言道德经中寻求答案最为可靠。《老子》第一章开头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二十五章中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再看第四十二章;“道隐无名。”在道家思想中,“道”是无从命名的,而万物之名又都是由道而来,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二、 “道”的各种意义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道”字在老子的各个章节的符号型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字里行间中,义涵却各不相同。有些地方,“道”是宇宙本体论之“道”,创生万物,有些地方“道”是规律之“道”,化育无穷,生生不息,有些地方“道”是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泽育众生,照耀古今。

首先是宇宙本体论之“道”,即从本体论意义上对道体的描述。在老子看来“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体,虽然超越了我们感觉和知觉的作用,但他认为“道”并非是空无所有,而是真实存在的东西。笔者相信最好的说明来自原著,下面让我们看看五千言“道德经”中的实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165页)“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都说明了“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老子又告诉我们,这个实有的存在体,是“独立而不该”的,在宇宙间是惟一的,绝对的,它的本身是永久常存,不会随着万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着外在力量的改变而改变。但是老子的“道”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即“周行而不殆”,他是不断运动的。任何事物在运动中都会消失消灭,而“道”则永远不会消失熄灭―“独立而不改的不改”的“不改”就是指永远存在、运行,不会消失的意思。由于“道”的变动,而产生了万物。上面对道体进行了分析。

其次“道”也是一种规律。“道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他固然是恍惚不定不可捉摸的东西,但他作用于万物时却表现出了某种规律。这些规律千百年来成为了我们人类行为的效准。因而老子书中,除了描述本体论意义的“道”之外,许多地方所说的“道”,乃是意指规律性的“道”。

老子哲学思想中最根本性的规律是“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的“反”,指出“反”也是其中的一个总规律,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返回到原来的基始状态。关于此处“反”的义涵,历来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有的学者认为“反”当作“相反”的意思解,意指世界万物均是相反相成的。万物运行的规律当是向自己相反的方向发展。有的学者认为“反”可作“返回”讲(反,即返),世间一切依循“道”的规律,循环运动以至无穷。更有甚者认为两者皆可。笔者看来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反”字应先作相反意,再作返回解,即这是一个一体的运动发展过程。万物遵循“道”的规律向自己的对立面发展,待发展到及至,便返本复初,进入轮回。最终可归结出“相反”―对立转化的规律,表现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向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第二章80页)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另一方面,老子又认为,相对立的状态是经常相互转化的。例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八十五章284页)

总结以上所述,老子认为“道”表现了这种规律,他的运动和发展是相对立面的转化。当“道”作用于事物时,事物也依循着这个变化规律而运行。

事物相对立面转化的作用和事物相对立的关系固然在老子的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老子思想的归结点却是返本复初的思想,即循环运行的规律。在五千言中“反”的第二义与“复”、“周行”同义,都是循环的意思。关于“道”的循环运动,老子在第二十五章形容“道”时,说“道”是“周行而不殆”的。“周”是一个圆圈,是循环的意思。“周行”即是循环运动,“周行而不殆”是说“道”的循环运动生生不息。

以上对“道”的规律性作了说明,由“反”的概念来说明“道”和“道”所作用的事,依次循环着如下的规律:1.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2.循环和运动返回原点。以上是笔者关于“道”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おおげ慰嘉南祝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

[2]王 弼.《道德真经注》,商务印书馆2007.

[3]蒋锡昌.《老子校诂》,商务印书馆1937-06.

[4]释德清.《老子道德经解》光绪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