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埃科的“百科全书式”写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埃科的“百科全书式”写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埃科在小说创作中主张“百科全书式”作。学界对“百科全书式”写作存在误读:或是将其片面地理解为知识的综合性与丰富性;或是把其等同于卡尔维诺提出的侧重于开放性特征的“百科全书”小说。埃科所言的“百科全书”是他符号学理论中的特定术语,是一种以符号为意义结节点,无中心的,网状结构的意义体系;“百科全书式”写作呈现出反讽、多义、矛盾、悖论等表现效果。

关健词:埃科 “百科全书式”写作 误读

翁贝托・埃科是意大利杰出的小说作家。《剑桥意大利文学史》将埃科誉为20世纪后半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并盛赞他那“贯穿于职业生涯的‘调停者’和‘综合者’意识”。同时,埃科还是著名的符号学家、文学理论家,在西方文论学术研究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埃科曾经提出“百科全书式”写作的理论,并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身体力行,实践自己的理论观念。但二者名同实异,学界对此的研究多语焉不详,或是存在片面化的误读,笔者不揣浅陋,试借本文作一疏证。

一.埃科“百科全书式”写作之误读

埃科最早提出“百科全书式”写作的观点是在评论乔伊斯作品的时候。埃科将乔伊斯的作品视作是“百科全书式”的写作,他这样评价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尤利西斯》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复杂的、无穷无尽的生活的世界:我们像游览一座城市一样可以再次进去游览,我们可以多次回到那里去辨认一些面孔,去理解一些人物,去设想一些有意思的联系和流派。”①这里只是强调了乔伊斯作品内容的丰富性与综合性,读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大量的信息与知识。似乎文本讲究整体性,内容丰富、综合,就是埃科所说“百科全书式”写作的全部内涵。这也符合我们认知中一般意义上的百科全书的概念,有学者就将此理解为埃科的“百科全书式”写作。

也有学者将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讨论的“繁复”、“百科全书”和埃科的“百科全书式”写作相等同。这似乎也不妥。的确,卡尔维诺提出的“百科全书”都埃科的理论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卡尔维诺这样论述道:“文学的巨大挑战,是要有能力把各种知识分支、各种‘密码’组合成多层次和多层面的视域,并以这视域来看世界。”因此,“二十世纪伟大小说表现的思想是开放型的百科全书”②。卡尔维诺的论述强调,在以怀疑论为基础的反讽机制引入的情况下,知识系统原本具有的稳定和封闭被打破,小说文本具有了丰富的可能性和阐释的多样性,有可能出现具有开放型的知识集合的概念,即他所说的“百科全书式”小说。可以说,卡尔维诺的“百科全书式”小说是侧重于小说文本的“开放性”特征的。虽然,卡尔维诺也注意到了文学中知识、信息(或称“密码”)的分布位置的问题,但仅是将此粗略地概述为“多层次”和“多层面”;而与之相比,埃科所说的作为意义体系的百科全书,有着精密具体的组织结构,埃科“百科全书式”写作更侧重于知识的排布与意义的展开。因此,前人将二者的理论简单地等同起来的做法显然是不合适的。

前人在论述埃科的“百科全书式”的写作时,或只是强调他小说内容的丰富性与综合性,将小说包含知识内容的多与广等同于“百科全书”,这明显将埃科的理论片面化的结果。又有的学者将他的“百科全书式”写作理论等同于卡尔维诺所言的“繁复”与“百科全书式”小说,这样的理解流于浅层次,是对埃科“百科全书式”写作的误读与曲解。以上的误读,究其原因,我认为是研究者们忽视了埃科作为符号学家的身份,埃科文学理论以及小说创作一定程度上是他符号学理论的通俗化实践的尝试。“百科全书式”写作的提出也是埃科对其符号学理论身体力行的产物。对埃科符号学理论的不熟悉,导致了研究者们未能深刻理解埃科符号学理论中的“百科全书”概念的结果。

二.埃科“百科全书式”写作理论发微

埃科作为符号学家,在二十世纪符号学学科建立于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当代国际符号学活动的主要理论提供者,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艾柯开始用符号学方法来研究音乐、文学、电影、建筑等各种文化艺术。事实上,他对符号学原理研究及其以符号学方法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应用研究构成了他文艺美学思想的主要部分③。然而,学界研究埃科的文艺美学思想,往往更倾向于关注他的“阐释与过度阐释”、“模范读者”等阐释学理论,而对他的符号学理论的研究与阐释往往处于缺失的状态。这往往就导致研究者不能非常全面地认识理解埃科的理论,“百科全书式”写作即是一例。

何为“百科全书”?“百科全书”在埃科理论的语境中,事实上是他符号学理论中的特定术语。我们不能以一般意义上的具有综合、丰富知识的百科全书的概念,来解释这样一个特定的术语。

在埃科的符号学理论中,“百科全书”和“词典”是作为相对立的意义体系的形式存在的。埃科认为“词典”的模式可以看作是像结晶一样地完成了的意义空间,换句话说,是有极强组织结构的意义的空间模式。而与之相反,“百科全书”并不具有结晶体那样的完结性、组织结构较强的意义空间模式,但它作为意义空间模式是灵活的,明显是有对立、矛盾和多义的重复印记。正如埃科在《From the Tree to the Labyrinth》中又强调的百科全书模式的迷宫特点④,即是一个结节点不仅通过另外单一的结节点和单一的方式结合,而且通过另外的方式结合,通过另外的方式与其他的结节点结合。而与之对比的,埃科还提到两种“迷宫”的类型:一者是以希腊神话讲述的迷宫为象征,这种类型最终是把入口或者出口同中心都连接起来的一根绳(在希腊神话中就是阿里阿德妮之绳);另一者是以迷路为象征,在这种类型中,每次都会在岔路口面临选择,走进一条死胡同,在折返回来,只有主次往复方能抵达一个出口,这种分拆结构也就是埃科所说的树状结构⑤。而“百科全书式”的意义体系区别于以上两种类型的“迷宫”意义体系的最明显之处,就在于它是既无内部,又无外部,是无中心的网状结构。

埃科在评论乔伊斯的《为芬尼根守灵》时也有类似表述,“在作品中,两个、三个、十个不同的词根相互搭配,单一的语言成为其原始意义的结节点,这些意义可以各自与其他暗含的中心意义相汇,发生联系,其中心意义又进一步开放,使之有可能产生新的星座式的结构和心得阅读群”⑥。简而言之,埃科所言的“百科全书”是无中心的,灵活的,存在有对立、矛盾、多义重复印记的网状结构的意义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