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诗歌教学的技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诗歌教学的技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小学是学生接触语文和文学的入门阶段,语文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培养文学爱好和学习语文的兴趣。诗歌是一种精练的文体,这种文体可以使用简洁的语言来传达丰富的含义。在教小学生学习诗歌时,教师要从小学生的爱好与心理特点出发,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含义,领会诗歌的情感。

关键词:小学生;诗歌;教学方法;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279-02

在文学中,诗歌是最为优美动人的文字载体,通过诗歌题材可以运用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最深刻的情感。因此,诗歌不但具有传达语言的作用,更能抒感,创造审美主体。小学语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和语文兴趣,通过诗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感悟文字和语言的美感,逐渐养成文学爱好。本文对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进行探讨,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提出几点教小学生阅读、理解、背诵诗歌的策略。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瑰宝,它蕴藏着无尽之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诗歌成了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能有效地积累这些古诗词,不但可以启发他们的智慧,丰富人生素养,而且可以对其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古诗词的熏陶。因而古诗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往今来都一直受到大家的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对小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对小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情感陶冶,文化熏陶上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本人就古诗的教学技巧进行探究。古诗是美的精华,教师一定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或经典华丽或朴素无华的语言魅力,通过朗读品析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其优雅的意境美,结合回话活动将其转化为画面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以及用教师解析学生体悟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真情美。

一、通过朗读示范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字音和情感基调

诗歌的文字不但精简,而且还具有深刻的内涵,通常一个字、一个词都包含深厚而丰富的意境。读是诗歌教学的根本大法。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学习诗歌的第一步是朗读诗歌,通过朗读初步把握诗歌的大意和情感基调。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因此小学生在刚接触到一首新的诗作时,无法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全面领会诗歌的情感。教师在教导学生诵读诗歌时,不但要让学生读对字音和韵律,还要让学生读出情感。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的,教师可以使用教室中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播放诗歌的配套录音。比如,在教小学生学骆宾王的《咏鹅》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咏鹅》的朗读音频,并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三次。在听过录音后,教师要让学生模仿录音进行朗读,督促学生将字音读准,注意控制节奏和速度。

为了让学生充分领会诗歌蕴含的情感,在学生进行自主朗读之前,教师要亲自给学生做示范,将诗歌传达的情感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打动学生。比如,在教学生学绅的《悯农》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进行朗读示范。在读“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两句时,教师应使用正常语速,用陈述的口吻,将诗句的含义叙述出来[1]。而在读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两句时,教师要注意诗义转折与情感起伏,将语速放慢,音调延长,表现出诗人对农民的悲悯,以及对世道不公的愤懑。完成朗读后,教师要为学生讲解诗歌的含义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悯农》中蕴含的深刻情感。诗歌的前两句使用了对偶修辞,通过“春种”、“秋收”、“一粒”、“万颗”这些词表现了农夫的辛劳,同时使诗句对仗工整。在讲解对偶修辞时,教师不能直接点明对偶词,而应该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观察,自己找出两句诗的特点。在讲解曹植的《七步诗》这首托物言志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教师应该通过课前要求学生对这首诗歌的背景进行介绍,课上通过交流收集到的背景材料,先让学生有思想上的准备、情感上的渲染,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词句,再引导学生通过表面的文字叙述体会深层的情感。

二、运用图片影像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描述的画面和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诗及其他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词是诗人通过反复的推敲,采用精简的语言文字,再注入他的思想情感在里面,通过虚实相生之笔、融情与景之中而成的,所以古诗有品析不尽的韵味美。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和大胆想象来体会诗歌中那优美的意境。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许多优秀的古代名家诗作,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夜宿山寺》、柳宗元的《江雪》等[2]。这些诗作不但文笔隽秀,韵律优美,还传达了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与心境。学习一首诗歌不但要读懂每一个字,理解每一句的含义,还要了解诗句刻画的景象和画面,以及景象之下蕴含的情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秀的诗作通常都会将情与景结合在一起。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描述的“景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播放一些与诗歌相配套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可以在脑海中想象诗句刻画的景观。比如,在学到柳宗元的《江雪》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孤舟垂钓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进行朗读,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清寂景象,领会“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独落寞。

三、结合绘画活动将诗歌转化为画面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

小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十分丰富,因此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结合绘画活动,将抽象诗歌景象呈现在图纸上,让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将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比如,在讲到杨万里的《小池》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进行朗读,并为学生讲解诗歌的字面意思。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彩色笔和画纸,将诗歌描述的景象画在纸上。在教学实践中,小学生十分喜欢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一一画在纸上。又如,在讲到贺知章的《咏柳》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诗歌描绘的景象绘成图画。《咏柳》这首诗最巧妙之处在于,四句诗中并未出现一个“柳”字,却将柳树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3]。这首诗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主要是因为作者使用了比喻修辞。通过绘制图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比喻修辞在诗歌中的巧妙应用,领会柳树的美态。

四、注重古诗朗读培养语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寻思价值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在对古诗词的朗读更有利于小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理解古诗词,加深对古诗词大意的了解,品味诗人的思想情感。由此也更能准确地把握住一篇语文诗词甚至语文文章的整体把握。

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语感,语感是人对语言的全体感知与表达,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整体感知,整体吸收,形成语感是我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比如面对一首古诗文,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形成积累。眼到、耳到、口到、心到是对诵读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做到对语言文字的直接地整体感悟,这和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学生将所感悟情感通过诵读来表达,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时点拨。

多诵读好的诗文,让孩子在言语声音的世界中不但能充分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中华文化,好奇心十分强是小学生的特点,要想把他们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系的典故,如教学《渔歌子》我们就先让学生知道:张志和名字中的“志和”是皇帝赐名,后来被贬,从此,隐居在太湖一带再也不做官,于是就喜欢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夫歌》规劝弟弟归家,诗为: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经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再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我们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或者是查找资料,让学生先了解诗人苏轼在饮酒时同时享受了西湖的两种风光―晴、雨,于是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写出了西湖的阴柔之美和天然姿态。

五、组织现场表演生动展现诗歌作品描述的情节和画面

在小学教材中,除了写景抒情诗之外,还有一些叙事诗作。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想象出诗歌描述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情节表演,将诗句描述的故事生动地呈现出来。比如,在讲到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教师可以请班上的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回乡的贺知章和家乡的孩子,并使用通俗的语言进行问答对话。通过现场表演,学生可以体会到诗人内心对时移世易、物是人非的感慨。又如,在讲到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时,教师也可以选出两位同学,分别扮演诗人和垂钓的儿童。情节演绎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叙述的垂钓情节,还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垂钓儿童冷静沉着、聪明机警的性格特点。此外,在讲辛弃疾的词作《清平乐》时,也可以通过表演,将词句描绘的乡村生活景象生动地演绎出来。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和文学爱好的关键时期。教导学生朗读、背诵、仿写诗歌,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学灵感和感悟生活的思潮。诗歌的文字虽然简短,但其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意义。然而受到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局限,小学生很难理解精练的诗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教师可以采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游戏教学法等方式降低学生理解诗歌的难度。

参考文献:

[1]李静.小学语文诗画结合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07):12-13.

[2]戴娟.让学生插上“诗意”的翅膀[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5):473-474.

[3]洪爱娟.小学语文教材中科普文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探寻[J].教学与管理,2010,(23):55-56.